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號稱“天下第壹塔”的開封塔是什麽時候建成的?

號稱“天下第壹塔”的開封塔是什麽時候建成的?

開封。紅墻青瓦,重檐遠山,鐵塔直指蒼穹,古跡如林。“壹統天下”的英雄主義和文化魅力猶如尖塔,根植於大地,沐浴於天空。如題詞,或蒼勁清麗,或斑駁迷離。開封可以讓我永遠崇拜,永遠敞開心扉。就是那種妳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有點累了就來這裏體驗能有多少悲傷的精神家園,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看著黃河岸邊滔滔江水,妳會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與書本不同的認識,也會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源頭、故鄉、不毛之地,體會到更多民族的精神源泉。夕陽西下時,或在黃河故道,或在街頭小店,或在潘陽湖畔,細細品味“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遙望天涯”的感覺,那種靈魂的歸屬和認同,會讓妳在這裏感受到無限的親情。趕著開開封,無盡的疲憊,無盡的興奮。晚上還是去塔公園走走,看看期待已久的開封夜景,看看舉世聞名的塔。開封塔是中原文化中壹顆耀眼的明珠,它像壹根玉柱矗立在開封城的東北角。它以精湛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的姿態聞名中外。鐵塔公園於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51.24公頃,其中水面9.62公頃。園內依次有“盆景園”和“天下第壹塔”石碑;“極樂世界”牌坊;清幽淡雅的《靜園》;雄偉的“戒音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鐵塔”;以及為讓遊客更好地了解塔的歷史而建造的“塔嬗變藝術宮”;還有“竹園”;“梅園”、“宴園”等小品式建築。每個園內的亭臺樓閣氣勢磅礴,花木萬千,微笑著迎接四面八方的遊客。鐵塔原名開寶寺塔,建於北宋年間(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900年歷史。於1961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它以傑出的建築藝術聞名海內外,完全采用中國傳統木結構。55.88米高的塔身覆蓋著彩色釉面磚,磚面上裝飾著飛天、麒麟、藝伎樂等數十種栩栩如生的圖案。這座鐵塔建於900多年前,歷經戰爭、洪水、地震等災難,依然巍然屹立。它有“天下第壹塔”的美譽。開封塔以其傑出的建築藝術而聞名於世,因其外表全部鑲嵌褐色琉璃瓦,遠看似鐵,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自元代以來被百姓稱為“鐵塔”。據史料記載,該塔前身為木塔,是我國北宋著名建築學家俞灝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據說,經過八年的概念設計和建造,他終於在公元989年建成了這座佛塔。這座新建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余浩為什麽。他說京城沒有山,西邊有北風。離這裏不遠,有壹條大河流過。再過不到壹百年,這座塔在風和河流侵蝕的作用下自然會直直的來,並預言這座塔將存在700年,不會倒塌。而且在施工中,於浩每層樓都在塔周圍安裝了幕布,既避免了施工傷害,又方便了操作。遺憾的是,這座木塔在宋仁宗四年1044的夏天被雷火焚毀,僅僅存在了50多年。隋煬帝元年,宋仁宗下令在離此不遠的嶧山上,仿照木塔建造我們今天看到的那座鐵琉璃塔。粗大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和抵抗外力的核心部分。不同用途的外墻磚構件通過爬道與核心培育柱緊密連接,極為堅固,抗震能力強。900多年來,該塔經歷了地震、風暴和洪水,尤其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轟炸該塔,北面從四樓到十三樓的各級飛檐和塔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仍屹立不倒。今天,當我們欣賞鐵塔的壯麗時,我們欣賞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塔不是鐵做的,但比鐵好。千年來,它雖歷經風雨,卻傲然屹立於天地之間。它沒有被雷電電擊摧毀,沒有被洪水摧毀,沒有被風吹倒,但沒有被地震和戰爭摧毀。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跡,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開封,壹個小有名氣的城市,中國六大古都之壹,古稱宋都、東京,被稱為“十朝之城”。她的全盛時期應該是北宋,當時人口超過百萬,其繁榮景象是由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支撐的。千百年來,黃河水滋養了這片土地,黃河水也毀滅了這片土地。每次黃河決堤,都用泥沙淹沒古城,不屈的人們在舊城之上建設新城,形成了“城堆城”的奇特格局。考古發現,金殿城墻在周宮蕭城墻之下,唐代汴州城城墻在宋城墻之下。所以開封的很多歷史遺跡都被深埋地下,很多地面建築都是復制模仿的。鐵塔是為數不多的原始文物之壹。據史料記載,鐵塔的前身是壹座木塔,八角形,十三層高,高達120米,僅這個高度就可想而知!當時,這座塔建在傅生醫院的開寶寺,因此得名“傅生塔”。大多數古塔都與佛教有關,“傅生塔”也不例外。當時這座塔上有上千尊佛菩薩,供奉的是阿育王佛舍利。木塔剛成型時向西北方向傾斜,傾斜程度之大,世人不解,以為是施工失誤。設計大師俞灝說,京城地勢平坦,沒有什麽山,但北風比西風多,塔不到百年就直了。可惜木塔建於公元982年,直到1055年才被雷電燒毀(有的資料也說是1047)。從修建到破壞,驗證西北風的“本事”用了不到百年的時間,卻給後人留下了壹個謎團:供奉菩薩的寶塔為什麽會被菩薩破壞?可見佛菩薩,以及供奉他們的佛塔,都是人為的,都是人的壹廂情願。閃電否認這個賬號,誰違背它的意誌就要被打。今天看來,壹根避雷針勝過燃千香!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當木塔被摧毀後,人們建造了鐵塔。當然,這座塔的材質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鑄鐵,而是鐵色琉璃瓦。用磚建造壹座50多米高的塔是設計上的壹件大事。支撐塔的動力核心是塔芯柱,各種外墻磚構件與塔芯柱緊密相連,形成強大的抗震體系,這是900多年前令人驚嘆的科學設計。塔外嵌有數十塊裝飾磚,有飛天、麒麟、坐佛、菩薩、獅子、藝妓、花卉等。頂部嵌有壹個葫蘆狀的銅珠,遠看像是壹個和尚戴著莊嚴的僧帽。塔身的窗戶設計也很獨特。有開窗戶和百葉窗兩種。每層樓都有壹扇開著的窗戶,北面壹扇,南面第二扇,西面第三扇,東面第四扇,依此類推,直到最高壹層。所謂的盲窗,其實就是打不開的窗模。當時這座塔是汴京的重要景點,人稱“鐵塔走雲”。望塔,黃河如帶,大地如錦。但現在看來,50多米高的樓並不算高。還有壹個傳說,塔下有壹個泉眼,與海相通,稱為海眼。如果海水從這個眼噴出,會淹沒開封。因此,這座塔建在海眼上方,以防止洪水泛濫。聯想到塔身向西北傾斜迎風,塔基適航防水,可見此塔在開封還是壹座“風水”寶塔!但是,風水的好壞並不取決於位置。雖然有“天下第壹塔”鎮守開封,但開封還是要歷經劫難。有時候,人禍比天災更可怕。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攻打開封,但是明朝的巡捕居然打開了黃河大堤,企圖淹死叛軍,結果開封城被淹成了壹片廢墟。包括鐵塔的基座,也沈入了黃河沖刷的泥沙中。如今,黃河在開封城內懸於地面十米之上,開封人時刻不敢掉以輕心。很多標誌性建築相當於防洪警示牌。比如鐵塔公園,溝渠縱橫交錯,讓人感覺這裏有相當完善的排水系統。更明顯的標誌是塔基南面有壹塊牌匾,上面寫著“世界第壹高塔”。這個牌匾很奇怪,形狀是被壹條鳀魚叼著,或者說石頭完全被堵在它的嘴裏。這讓人想起鐵塔鎮海眼的說法,可見開封人的防洪意識有多強!開封、大良、汴梁、汴州、東京、杜東、開封府...,這些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城市,已經被黃河的泥沙無情淹沒。最近的考古發掘發現,在距離黃河僅7公裏的開封城地下,至少有7座春秋戰國以來的古城被層層掩埋。黃河洪水壹次次讓開封古城滿目瘡痍。洪水過後,泥沙淤積,於是人們將床架堆放在原址,重建家園。這壹系列古城,埋藏在泥沙深處,像“疊羅漢”壹樣疊在壹起。專家說,朝代更替的歷史是在開封地下積累的,每往下挖壹層,歷史就倒退幾百年。開封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鄭莊公在開封南部建城,並將其命名為開封,意在開放其邊境。戰國時期是魏國的首都,叫大梁。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叫汴州。五代的是的開封府,後來金改為東京的開封府。後漢、後周、北宋、金都都在此建都,元代為汴梁之都,明清為開封府。據統計,“懸河”黃河每立方米平均含沙量高達35公斤。根據1919至1954水文系列年平均值,多年平均排入黃河的泥沙達16萬噸,下遊河床年淤積4億噸,河床年平均高程10 cm。現在,黃河開封段河床比開封塔高13米。“黃河安瀾,為民安瀾”,這是豎立在黃河源頭的壹座紀念碑上的題詞。如今,隨著小浪底工程的完工,黃河終於到了安瀾,開封再也不會被摧殘了。開封人民再也不怕懸在頭頂的河水了,告別了近千年的恐懼。“壹柱擎天之道,暗功同日月。.....燕文壓天,鐵筆指天。”這是元代詩人馮子珍贊美凱封塔的名句。什麽“倒掛鐵筆朝天”,講的是什麽?多麽英雄的詩篇!題目是什麽?我好像明白了。可能題目是《好天氣》或者《四歲的安瀾》。題目的核心其實是壹種尊天尊地的“智慧”。這個“智慧”應該和佛教的“悟”是壹致的!我站在鐵塔下,沿著鐵琉璃磚塔,直勾勾地望著天空。蔚藍的天空就像壹個巨大而無邊無際的彩色音符。這座塔就像壹支巨大的鋼筆,書上寫著在無邊的時空裏肉眼看不見的文字。宋代的開封城已經被埋在地下十米左右,但這座孤零零的鐵塔也算是趙宋王朝的正宗遺民了。只有她經歷了千年風雨,見證了千年歷史;只有這座千年塔“倒筆朝天”,讓世界了解了千年蒼桑。有詩為證:今日故宮威武,鐵塔引鳳凰。災難過後,我並不老。參考:

/html/10/334.html

尋求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