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系統治療與咨詢-系統提問1

系統治療與咨詢-系統提問1

?提問不僅是壹種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還能不斷產生新的信息。每個問題都包含壹個隱含的陳述,這將潛在地擾亂人們習慣於看待事件的方式。反過來,每個回答裏都會有壹個隱含的信息,就是如何看待事件。在咨詢師和來訪者“交流對現實的描述”的過程中。例如,下面的對話:

?問題中隱含的信息絕對可以被母親輕松拒絕,而且不傷面子(不像明說)。這是治療過程中的壹個重要部分,妳應該創造性地尋找它,直到妳找到壹個可以作為有意義的改變融入家庭地圖的陳述。媽媽可以很容易地拒絕治療師的暗示表達,這樣可以防止強烈反對帶來的抗拒:“妳根本不用打,妳只需要給出問題的答案。”在理想的情況下,形成壹個新的畫面,按照試錯原理,以遊戲式的鄙視方式,尋求新的描述。問題總是隱含著如何看待現實的“陳述”。比如:“妳壹個人的時候,或者妳老公在的時候,妳更害怕。”"當妳大喊大叫時,妳的孩子會做什麽?"這些問題隱含的信息是“將癥狀視為相關的現實,而不是個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表達了不同(比如她會哭或者她會安慰我),那麽這種對現實的描述就被接受了,如果答案是“沒什麽”,那麽這種說法就很容易被拒絕。行為的“意義包”暗中表達了壹個將問題置於背景的系統畫面。這暗示著來訪者可以自己做“決定”(獨立),她的問題至少在她的控制範圍內,除非她拒絕回答。

?系統的治療和咨詢,提問不僅為提問者提供了新的信息,也為對話中的其他聽者提供了新的信息。通過提問,傳達隱含的信息。系統提問的方式不是對“事物”提問,而是對事物的觀察者提問;不是問性格方面的問題,而是描述和行為方面的差異(誰更多?誰少?)提問;不是問“是什麽”,而是問描述了什麽,可能描述了什麽。

?循環提問從系統治療開始就存在了。這種方法最基本的壹點是,在壹個社會系統中表現出來的所有行為,總是可以理解為提供交流信息:行為模式、癥狀以及不同形式的情緒表達。這些不僅被視為人與人之間的事件,還在定義相互關系和期望方面起著作用(6.8):“我們的行為不是由他人的實際想法決定的,而是被人們對他人的看法所支配的。所以建議直接大膽的提問關於別人的猜測和猜想。”呈現交流的意義會比詳細詢問當事人自己的感受更有意思。因此,提及癥狀的核心是每個家庭成員如何理解癥狀,期望和觀察與什麽有關,以及他們對癥狀的反應。

?人們可以直接問:“妳感覺如何?”但是我們不問,我們問別人“妳覺得妳妹妹是什麽感覺?”感覺是給另壹個人的信息。而且我們會這樣問信息接收者,而不是信息發送者。另外,對於關系,我們會問另壹個人:“妳覺得這段關系怎麽樣?”因為壹段關系也是給另壹個人的信息。

?感覺可以理解為壹個人存在的表達,這是值得稱道的。而且“表達”這個詞還有更深壹層的含義:每壹種感覺的表達,都可以理解為壹個人傳達給另壹個人的信息。比如妻子哭了,丈夫看見了,妻子知道丈夫看見了。提問方式“老婆,妳覺得妳哭對妳老公意味著什麽?”人不是因為難過而哭,而是因為難過而哭。利用第三個人看到的另外兩個人的關系。問孩子“妳覺得爸爸看到媽媽哭會有什麽感動?”通過這樣的提問,系統中會產生新的信息,促進所有參與者產生新的想法和思考。

?使用循環提問(外部視角)提出關於描述和模式的問題,而不是關於事件的問題。壹個癥狀,壹個問題,壹種疾病不是壹個事件,而是壹個過程,是由不同人的行為和交流塑造的。以這種方式確定為“問題”的行為會被“軟化”(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變的)。

?比如,妳女兒的行為對誰來說是個問題?誰會對此最不安,誰會是第二?如果出現所描述的癥狀,家裏誰會先發現?依據是什麽?

壹段關系也可以看作是第三人的交流,向壹個家庭成員詢問另外兩個人的關系可以產生新的信息。人們也把這種方式叫做“閑聊在場的人”。比如妳覺得妳老婆會怎麽評價妳和妳媽媽的關系,妳婆婆的看法是相似還是完全不同?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收集和呈現信息,並且可以同時進行提問和幹預。關系模型變得清晰,人們不需要卷入內容的爭論。循環提問為來訪者提供了他們自己社會體系的外部視角。壹方面,訪客系統受到挑戰,即不以通常的理解模式描述現實;另壹方面,家人會在回答中間接反饋給對方,通過這種方式明確自己的猜測(期望)。在描述中,來訪者忍受著極度的痛苦。他們以為別人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麽,其實別人不知道。單車問題可能對澄清誤解很有幫助。

?壹種特殊形式的循環提問,其目的是創造和澄清差異。

?等級和排名。反映觀點和關系的差異。

?比如:誰對團隊的表現最滿意?假設有人辭職,誰會是第壹個?婆婆搬進來誰開心,誰最不開心?今天在這裏誰最樂觀,誰最懷疑?是女兒故意先離家,還是父母早就打算讓她搬走?

試想壹下,如果這個房間的壹邊代表“完美整潔”,另壹邊代表“臟亂”,在兩個極端之間,妳會選擇站在哪裏?請想象壹下,是什麽促使妳站在這個位置上?妳對妳丈夫/孩子站的地方感到驚訝嗎?妳怎麽想呢?

?百分比問題。百分比比例(“妳有多少百分比是可能的,有多少百分比是不可能的?”)使相互的思想、觀點、情緒、疾病概念、觀點更準確地區分。特別是可以澄清和“軟化”內心的沖突和矛盾的追求。

妳認為妳的行為有多少是代謝疾病的表現,有多少是妳的生活方式的表現?多想想代謝性疾病,妳的生活會變得更輕松還是更復雜,更安逸還是更絕望?

?如果妳老婆心裏有兩個傾向:壹個是和老公離婚,壹個是和他在壹起——妳覺得妳老婆心裏有百分之幾是和妳離婚?妳願意和妳在壹起的百分比是多少?

如果用壹個餅狀圖來表示壹個母親的全部精力:這個餅狀圖有百分之幾是用來處理孩子逃學的?如果有人問媽媽她還有多少精力留給自己,妳認為她會怎麽回答?

使用從0到100%的範圍,您認為您的同事小白辭職的可能性有多大?用這個尺度,妳估計其他同事辭職的決心有多大?妳覺得部門經理會有類似的估計嗎?妳如何解釋這種差異?

另外,在和孩子的對話中,可以通過象征性的輔助工具表現出來:我有壹把卷尺,從0到100 cm。想象壹下100 cm很生氣,0很淡定。在妳看來,如果和姐姐吵架,妳們都在哪裏?妳的父母在哪裏?為什麽我父親更激動?

壹致性問題:壹致性問題(“妳的觀點完全相同還是不同?”)是同意或拒絕上述問題答案的問題。壹方面會促使“誰跟誰”,即結盟與結盟。另壹方面,它可以在長時間的循環提問後,學習妳對之前說過的話的看法。

妳同意還是不同意妳的同事?

?企業董事會認為公司經濟狀況出現危機,人事顧問認為是管理失誤。作為主管,妳更喜歡哪種觀點?

?爸爸覺得妳是媽媽的孩子,妳也是,還是妳覺得妳是爸爸的孩子?

?比較子系統。妳可以請第三個人來比較不同的兩方或三方的親密程度。這比壹致性問題更直接地說明了誰和誰的關系更好。

?作為兒子和弟弟,妳父親目前和妻子還是女兒更親近?

?作為教會的長者,妳認為社區的牧師更贊成傳統的教會成員還是現代的?

?正是因為害怕多樣性,這種形式的提問可以作為壹個重要的治療步驟。它傳達的信息是,差異和變化是可以接受的,是可以預期的,這是不言而喻的。通過這些問題,人們可以相對輕松快捷地談論主觀想象這個禁忌話題,因為人們並不強迫對方做什麽,而只是提問。人們不必等待參與者自己說出這些話題,而是可以通過這些問題立即提出所有的提示、假設、推測、估計和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