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徐州為什麽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

徐州為什麽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什麽自古以來兵家都是為了徐州而戰?

從古至今,徐州有記載的戰爭就有400多次。最早的時間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即彭博壽西河探險;最近的壹次戰役,淮海戰役,從10月6日1948 165438+至10月9日1949 65438+進行。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就會有壹場戰役。即使在和平時期,徐州也戒備森嚴,並設立了相當高級別的軍事指揮機關。所以把徐州列為中國兵家必爭之地是名副其實的。那麽,兵家為什麽要爭徐州呢?

地理位置-軍事戰略位置

東晉人認為“彭城得失,關乎南北盛衰。”朱德元帥說:“徐州是歷史上決戰的古戰場。”古今兵家的觀點本質上都是壹樣的,就是徐州之戰往往是關系到敵我興衰的決戰,而不是無關生死的壹般戰役。但徐州作為壹個國家首都的時間,相對於四千多年的戰爭歷史來說,只是短暫的壹瞬間。為什麽它的得失對整個國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因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歷史上被稱為“北方之鑰”、“南方重鎮”的徐州,用徐州人的話來說就是“不南不北,不大不小”。在南方軍事家看來,占領徐州就相當於拿到了壹把打開北方大門的鑰匙;在北方軍事家看來,拿下徐州就相當於占領了向南進軍的橋頭堡。

徐州位於東經116 23 '-119 43 ',北緯34 45'-35 3 '。東臨黃海,西臨中原,北臨魯南山脈,南臨江淮平原。它就像壹個巨人,站在制高點上,虎視眈眈,可以監管蘇魯豫皖四省。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勢不可擋。形象地說,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中國南北的“咽喉”,都屬於關鍵陣地,適合兩軍決戰。

辛亥革命領袖黃興曾這樣評價徐州的戰略地位:“南不可此,無濟東之計,北不可此,無道見江東。它是勝利者和失敗者鬥爭的地方。”

近代三次重要戰爭可以說明這壹點。辛亥革命時,新軍從武昌進攻南京,但清政府不渡臺灣,阻撓南北和談。孫中山命令三個軍攻打徐州,然後向北進軍。革命軍收復徐州的第二天(1912年2月12),清帝宣布退位,南北統壹。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徐州發生過多次激戰,與軍閥拉鋸戰。蔣介石兩次來徐,以此為大本營,在徐州城與軍閥孫、張宗昌決戰,最後取得勝利,從而統壹了中國。

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打了三大戰役,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是決定性戰役。蔣介石軍隊戰敗後,兵敗如山倒,壹蹶不振,最終導致了他政權的崩潰。

便捷的交通——快速運送部隊

打壹場戰爭,特別是壹場大的戰爭,需要調動軍隊,兵貴神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軍事部署。除了調兵,還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常識。在這種條件下,交通條件就成了壹個關鍵。如果誰占領了徐州,運送士兵、武器和糧食就沒什麽困難了。

徐州自古以來就有暢通的水路。南宋以前,徐州城的北面和東面都是泗水環繞,西面是汴水流淌。從泗水往北,可以經過金鄉、曲阜、定陶;從汴水向西,可達開封、洛陽;沿著泗水往南走到淮陰。從徐州可以到達的這些城市在當時都非常重要,有些還是兵家必爭之地。

南宋時,黃河決口,看不見了,流了。元朝以後,泗水被納入京杭大運河的水系。明代在徐州建碼頭,每年有1.2萬多艘糧船經徐州北上。元、明、清三個朝代都在北京建都,但他們的糧食都取自長江下遊。如果這條水動脈被堵住,北京將會饑寒交迫,首都將會面臨危險。而徐州是這條水動脈經過的必經之地。因此徐州有“五省通衢”之譽,北接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南接浙江。徐州北關牌樓壹帶在古代是壹個大碼頭,牌樓和鼓樓是碼頭的重要標誌。在這裏,千帆已經競爭了數百年。

古代徐州的陸路交通也很便利,其標誌之壹就是境內有驛站經過。驛站是古代傳遞政府文件的人用來中途換馬、休息、停留的地方。今徐州市銅山縣郭利鎮,古稱郭利驛站。既然設立了驛站,道路自然會修得很好。

近代以來,徐州成為中國鐵路交通樞紐之壹。縱貫南北的津浦鐵路和縱貫東西的隴海鐵路在此交匯,使更大規模、更快捷地運送軍隊和糧食成為可能。

水路、陸路、鐵路在徐州編織了壹張密密麻麻的網。壹旦發生戰爭,軍事家會視之為坦途。占領徐州後,可以調兵遣將,四面出擊;不可避免的是,早晨的太陽會升起,夜晚會來臨。

充足的東西和人——很容易招募士兵和收集食物。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地帶,是淮海經濟區最大的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過漫長的繁榮發展時期。因其資源豐富,氣候適中,故有“地宜糧,山宜林,灘宜果,水宜魚”和“九州博采”之說。打仗駐紮重兵的時候,糧草不是問題。徐州壹直以來人口密度比較大,兵源充足。況且徐州人崇尚武藝,驍勇善戰。自秦以來,徐州地區發生了50多次農民起義戰爭。他們起義的首要目標是徐州城。元大都十壹年至鄭錚,蕭縣(邳州)李二起義之初,秘密策劃,突襲守城官兵,連夜占領徐州,天亮後舉旗招兵。僅僅10多天,就有65438+萬人。壹邊守城,壹邊派兵攻打徐州各郡。新中國成立以來,徐州確認的革命烈士多達8000人。

煤礦和鐵礦是徐州豐富的礦藏,鐵礦和煤礦。漢代有皇帝在徐州設立的鐵官,宋代有州監和寶豐監,分別掌管采礦和煉鐵。這是徐州軍事實力的標誌之壹。誰擁有徐州,誰就擁有制造武器的重要資源。就地取材,用煤煉鐵,用鐵制造武器,打仗的時候不是更有勝算嗎?

水環山——戰術攻防的重地

徐州依山傍水。蘇軾當年在他的《飛鶴亭》中寫道:“彭城之山,丘丘四位壹體”。徐州也是古汴水、泗水交匯之地,黃河、大運河穿城而過。這種地形,宋代陳武曾說:“彭城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徐州雖屬黃淮平原,但魯南山脈延伸至此,所以境內丘陵起伏,群山環繞,猶如壹個水壺。這些山就像冷兵器時代徐州城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他們可以被描述為壹個人守衛它,壹萬人不能強迫它。徐州外的河流也有天然的防禦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徐州周邊的山頭就成了激戰之地。楚漢西軍在九裏山下交戰。明朝朱迪攻打徐州時,也伏擊了九裏山。所以水滸中有“九裏山作戰場,牧童拾舊刀槍”的句子。北伐時,連離城不遠的雲龍山也是蔣介石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