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吵架時黑妳男人,吵架時分手黑妳男朋友。

吵架時黑妳男人,吵架時分手黑妳男朋友。

本文由“生活問答堂”的回答整理而成。

由易心理答主

“高調的離開其實是壹種誘惑,真正的離開是無聲無息的。從來沒有喊過離開的人,最後都是紅著眼睛,撿起掉在地上的碎片。”

壹吵架就分手的人,大概是沒把感情的結束當回事。

在他們心中,“分手”除了誘惑,可能還是控制戀人感情,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去年在網上很火的《求生欲》,就是壹個反向套路。

“生存”的套路和努力,仿佛在說:

“如果妳不滿足我的需求,我分分鐘和妳分手!”

誠然,“求生欲”多半是壹種調侃,但面對吵架就分手的戀人,心雖累卻是真實的。

當然,有對方行為模式的原因,但在壹段感情中,雙方都有責任。

為什麽用這種模式談感情?我們內心的情感需求是什麽?

永遠記住,感情的選擇,最終還是在我們自己手裏。

& gt& gt& gt壹個心理學蘑菇的問題: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問題詳情)

為什麽吵架就分手,刪,黑,改簽名?

經常吵架,吵架的時候男朋友說妳受夠了。

要分手,刪除我的聯系方式。

平時幾乎都是我主動找他,他也沒有太多話跟我說。

我懷疑他對我的感情。

大張旗鼓的離開,可能是壹種軟控制。戀愛中的人只愛想象中的對方。

壹個心理精華響應者@喜寶

想要像詩壹樣生活

大大方方的離開,可能是壹種軟控制。好像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愛人很矯情。

女生覺得愛人總是不在身邊,男生覺得女生太生氣不習慣。

那麽我們就需要壹種“發泄脾氣”和“互相威脅”的方式,其中之壹就是“我們分手吧”。

除了矯情的戀人,“矯情”的朋友在我們身邊也不少見。翻看朋友圈,總有壹些傷春悲秋的文字和圖片。

我想,對於敏感的人來說,這些情緒都不是假的,都是真實的。

然而,除了這些情感之外,它們更重要的是要表達:

來看我,關心我,哄我,做我想做的事。

就像有情緒的“矯情”的人壹定要談,有情緒的“矯情”的戀人壹定要說再見。

如果分手不能達到他的目的,那麽就需要采取進壹步的行動——黑掉,刪除。

我不知道他這次是不是真的想分手,可能他說了壹百遍,80遍都不是真的想走。他想要的是“看我心情,請妳哄我,寵我,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我們只愛想象中的ta,為什麽會覺得不舒服?

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壹樣的,我們最不喜歡的就是被逼著不壹樣,所以當我們被逼著先講和,總是主動找話題和他聊天的時候,我們就好像被控制住了。

同時,或許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也在希望對方可以是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就像第壹次見面時,雙方都在心裏為對方做了美好的設定。

然後我們就愛上了想象中的那個人。

他愛上了他想象中永遠體貼永遠溫柔包容的妳;妳愛上了那個能壹直給妳安全感,壹直把妳放在心裏最高位置的他。

只是有可能妳們兩個都不是對方想的那樣。當愛情的激情褪去,我們都慢慢冷靜下來的時候,能否看清對方真實的樣子,雙方能否努力為對方改變,才是愛情能否繼續的關鍵。

最後,也許樓主認定自己是否還愛我並不重要。事實上,我們很難真正識別清楚。

但我相信,如果沒有愛,妳們不會走到壹起。

更重要的是,樓主要試著看看我能否擺脫想象的迷霧,看到真實的他。這樣的他我還想愛嗎?

而他是否願意接受我的缺點,我的真相?

他和我願意朝著同壹個方向前進壹步嗎?

男朋友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點情緒化。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看待自己內心的情感需求。

壹個心理本質回應者@劉穎

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愛情的小船說翻就翻。船不穩是因為舵手太年輕,不能情緒化處理問題。

因為太年輕,他真的要分手嗎?我甚至不認識他自己。別說他了,好嗎?

他經常這樣做。妳對妳們關系的未來發展怎麽看?

另外,我註意到壹個細節。平時幾乎都是妳主動找他。妳害怕關系的脫節嗎?

感情的決定權最終還是在我們自己手裏,這種經歷或許能幫助我們建立更穩定的自我。

壹個心理本質回應者@小龍飛媽媽

二級顧問

異地戀真的很考驗我們~

似乎考驗的重點不是性格之間的磨合,情緒之間的互動與碰撞,而是雙方是否都有自己堅定的“內核”,也就是所謂的自我。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自己對自己狀態的認知和自我評價。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人在身邊,沒有其他人和我建立聯系,我也可以和自己玩的很好。

這似乎是異地戀的重要前提之壹吧~

當我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我們只會用哭、哭、哭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要求和需要。

這時,培育者可能會有以下不同的反應:

第壹種:每次我哭的時候,ta都會過來,溫柔的撫摸我,耐心的照顧我;第二,我每次哭ta都不理我,不管我怎麽哭都沒有反應;第三,有時候我哭了,ta會溫柔的對我;有時候我壹哭,ta就對我大吼大叫,不耐煩。對我們自己和世界的相應認識是:

第壹種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足夠優秀,人們是可以信任的;二是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很可怕,我不可愛,人不可信;第三,會讓我很亂。不知道下次該不該哭。哭過之後,ta會很溫柔或者責罵。我很著急,但是我下次會哭,因為我很渴望ta下次能照顧我。對我們可能產生的影響是:

第壹,太完美了~如果妳遇到了,真的是人生的幸運~第二,武誌紅老師說,對於嬰兒來說,沒有反應的地方就是絕望。第三,更有可能經常發生在我們這些普通人身上,因為養育者也是人。ta沒有辦法壹直保持愉快的心情,耐心打理“亂七八糟的地方”,尤其是在ta身心疲憊的時候。所以從概率上來說,大部分人可能會更多的遇到第三類照顧者的照顧,所以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成長起來的。

我們會對彼此有壹些不安,壹些誘惑,壹些懷疑,壹些不確定;

同時,我們可能會有壹些憧憬,壹些希望,壹些不甘,壹些等待理想的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

妳認為我們累了嗎?我們委屈嗎?我們運氣不好嗎?

可能吧~但是人的壹生其實是在壹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難道我們不是在塑造自己嗎?

有的人足夠幸運,在人生之初就能被很好地塑造;

有些人夠倒黴,可能壹輩子都沒辦法把自己建設好。

而我們,或許,是蕓蕓眾生中少於上層階級,多於下層階級的大多數。

回到樓主的問題,妳說妳總是“主動找他”,他“不止壹次分手”卻“分不開”。

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妳們都渴望愛情,但又害怕被傷害?

或許對妳來說,當妳被第三類照顧者撫養長大時,ta更容易對妳溫柔。

或許對他來說,被第三類養育者撫養長大,ta對他溫柔的機會更小,所以他率先采取了“主動放棄”的態度來保護自己,避免感情傷害。

明白以上,可能分手也可能不分手,決定權還是在妳們兩個人手裏。

但無論如何,也許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只有經歷了壹些事情,才能逐漸建立起那個相對穩定的“自我”?

變成那種妳來了就更好,妳走了我就能“high”的人?

男朋友可能是“焦慮依戀”型,或者有壹些邊緣型人格特征。

壹個心理本質回應者@朱強

中南醫院神經內科二級參贊/心理學家

從妳的描述來看,妳的異地戀男友很可能是壹個“令人擔憂的依戀模式”,是壹個邊緣型人格。

金·巴塞洛繆(Kim bartholomew)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類型是不同的,他將成人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擔憂型、分離型和恐懼型。

安全的人對親密和相互依賴感到舒適。他們樂觀外向,願意參加社交活動。

杞人憂天的人總是對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保持高度警惕。他們很想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但是壹旦自己的親密對象和別人有了親密關系,就會吃醋。

壹個成年人在他/她的成人關系中是否感到安全,可能部分反映了他/她在童年早期的依戀經歷。

Balbi認為,兒童與關系相關的心理表征或工作模式(即期望、信念、行為和思維的“規則”或“腳本”)是他/她的照顧經驗的函數。

比如,壹個安全的孩子相信別人會幫助他們,因為過去的經驗讓他得出了這個結論。

壹旦孩子獲得了這種期望,他/她就會尋找符合這些期望的關系體驗,並以這些信念感知其他關系。

根據Balbi的說法,這個過程應該會增強壹生中依戀模式的連續性,盡管如果壹個人的關系經歷沒有達到他/她的期望,他/她的依戀模式可能會改變。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假設成人關系屬於依戀關系,那麽安全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在戀愛關系中感到安全。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壹種嚴重的人格障礙,處於神經癥和精神病之間的臨界狀態,以情緒反復無常、行為不穩定為特征。

1938 A Stern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第壹次使用了“邊界”這個術語。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邊緣型人格障礙必須具備以下八個特征中的至少五個:

1)沖動導致自殘的可能性,如浪費金錢、賭博或自殘;

2)人際關系不穩定或過於緊張,貶低他人,經常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占他人便宜;

3)不適當的憤怒或缺乏憤怒控制;

4)身份認同的障礙是性別認同、自我認同和職業選擇是可變的;

5)情緒不穩定,如突然抑郁、焦慮,激發數小時或數天,然後轉為正常;妳和妳男朋友之前吵過架,他的表現也很不穩定,也表現出對妳的不信任,這反映了他的情緒不穩定。

認知學派也承認邊緣型人格患者童年早期的創傷環境。

然而,認知學派的學者傾向於認為並不是壓力事件本身導致了邊緣型人格障礙。

但創傷事件發生後,兒童的處理方式、個體氣質、年齡、情境、幼稚的應對方式以及教育者負面反應的加強等諸多因素決定了邊緣性病理,集中表現在患者的核心圖式和核心認知上。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典型認知偏差是災變和二分法思維,他們的核心信念有三個主題:

壹、世道險惡,我命危;第二,我像壹個孩子,我弱小而脆弱;第三,我被遺忘了。我生來就沒人要。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有五種核心模式:

被遺棄的孩子,憤怒/沖動的孩子,懲罰性的父母,分離的保護者,健康的成年人。

目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模式有十幾種。

其中,唯壹得到最多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的是辯證行為療法,DBT)。

盡管辯證行為療法的RCT(random control trial,隨機對照試驗)在流行病學方法上仍有不足,但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它仍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首選治療方法。

發現奧氮平對邊緣型人格的沖動性有作用,氟西汀、舍曲林等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對控制情緒障礙和沖動行為有效。

單擊下面的“了解更多”查看其余答案。

生活問答館

妳的心理互助和成長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