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碑古鎮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北溫泉鎮縉雲山嘉陵江下遊,距北碚城區約5公裏。這裏山巒疊嶂,青翠欲滴,溪水潺潺。突出了“壹條石板路,千年鉆石碑”的鮮明歷史和地域特色。
之所以命名為“鉆石碑”,源於佛陀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葉佳來縉雲山建寺時,金剛力士前來幫忙,此處缺了壹塊巨石,當地人俗稱“立石”。巨石有七米多高,兩米多厚。它看起來像壹座紀念碑,直入嘉陵江。“金剛”二字鐫刻於唐代,故當地人將其改名為“金剛碑”。
鉆石碑不僅因為這樣壹個傳說而神秘。而且古鎮的風水也很有講究。風水組合很奇妙。早在遠古時代,《易經》就記載“擾萬物者不急風,潤萬物者不潤水。”從字面上講,“風”是從天上流下來的空氣,“水”是大地的血液,萬物生長於其上。有風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活力,萬物都能生長,適合人類生活。鉆石碑之所以能聚集如此多的名人智者和民國時期蓬勃發展的煤炭工業,與其風水不無關系。
金剛碑古鎮的院落坐落在壹望無際的群山之中,左右兩邊群山環繞,戒備森嚴。中部寬敞,被嘉陵江的流水環繞,形成了壹塊理想的風水寶地。根據傳統風水,鉆石碑是嚴格按照“枕山、圍水、畫屏”的風水原則開發的。北部蜿蜒的縉雲山位於縉雲山和嘉陵江的交匯處,是金剛碑風水的“起源地和發展地”。護送龍脈的嘉陵江從三秦大地滾滾南下,沖破雲霧,從北方巍峨的群山中沖出。山水匯聚,眾星捧月,猶如萬國進貢,襯托出金剛碑的奇妙精致風水。嘉陵江三面近寶鎮、景鎮,縉雲山腳下,鑲嵌成“U”形環,也就是俗稱的“椅形”風水造型。金剛碑依山面水,與遠處的溫塘峽相映成趣,街道依山傍水。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風水先生們稱贊的“勝利之地”。
除了地理環境,金剛碑古鎮的風水布局與漢代儒家大師董仲舒所倡導的“天地合壹”的理念是壹致的。古人歷來註重人與自然的互補與協調。細看金剛碑古鎮的建築,無論是房屋、道路還是橋梁,選址、規劃、設計、施工的全過程都深受古代風水理論的影響。
獨特的風水造就了鉆石碑的輝煌歷史。金剛碑古鎮煤炭產業的興起,帶動了全鎮所有產業的發展。清同治年間,鎮上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建立了以煤、鹽、船、駱駝、牛馬為首的“七幫”。
碼頭作為水陸交匯處,陸路人口密集,航運發達,各種商店、客棧、茶館、酒樓林立,川劇、評書、劃龍舟、放燈籠等各種民俗活動十分熱鬧,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
民國時期,鎮上形成了姚家園、熊家園、鄭家園等幾座大型民居建築。“生意興隆遍天下,財源廣進三江”是其繁華的寫照。鼎盛時期,沿河兩岸沿街店鋪、倉庫千余家,煤礦依山而排,搬運工摩肩接踵,河岸上風帆如林,生意興隆。
(2)
壹方面,鉆石碑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即郁郁蔥蔥的植被和大山深處獨特的地理位置。抗戰期間,吸引了13個中央部級以上國民黨單位,30多個中央局級下屬單位,3000人左右的大批科學、文化、教育、經濟名人湧入鉆石碑。作為國民黨中央政府部門所在地,當時很多商人為了更好地避免亂世的困擾而在此定居。另壹方面,從現在的金剛碑中散落的寺廟、佛像的碎片可以看出,古鎮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中,也是壹片禪修、教化的凈土。抗戰時期,古鎮能夠聚集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在此定居求學,與古鎮不受幹擾的安靜環境是分不開的。國民參政會委員張伯駒來到金剛碑,充分利用山坡地形,安放竹管取水,用於生產生活,有助於解決制革工藝用水問題。於是利民制革廠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了。經過建廠房、購設備、招人員等壹系列準備工作,“中央救災委員會利民皮革廠”於1939正式掛牌開業。重慶北碚的金剛碑成為國民黨政務院最早興辦工業的地方,利民制革廠在抗戰時期完成了特殊的使命。及時補充了抗戰時期軍用物資的不足。在盧作孚和陸子英的支持下,梁漱溟將於1941年創辦勉仁中學。他在北碚定居三年,潛心寫書辦學。學校附近也開了棉仁農場。這壹時期,他的整體辦學體系形成。學校的老師大多是跟隨梁漱溟多年的學生,或者是尊重他思想品格的學者專家。在哲學、文學等重要課程中,聘請著名學者為老師,如吳宓為文學課,梁漱溟親自給學生講授中國文化要義。“武術大師”張之江壹生倡導武術健身。他於1933創辦了國家武術運動學院,後遷至金剛碑。此外,武術的堅持編排和教學指導的開展,對重慶人的身體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吳大軍、陳立夫等人於1927設立調查部,後改稱國民政府統計局。1933年轉戰金剛碑,使國民黨的日常事務在戰火硝煙的日子裏有條不紊地進行,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金剛碑古鎮,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抗戰時期為很多學校和企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
同時,鉆石紀念碑也是大師們經常出沒的地方。中國第壹位地質學博士翁和他的家人年齡都小於1938。7月31日,應老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之邀,定居重慶。後來,由於翁寨不斷受到日軍炮彈的破壞,翁文浩的部分家屬不得不搬遷到北碚金剛碑所建的金剛新村。他和調查員裴文中經歷了無數個白天挖,晚上研究的日子,終於找到了北京人頭骨存在的證據。鐘政書店著名散文家苗崇群寫下了劃時代的散文集《夏蟲》、《石屏散文》、《世界的各種面貌》三部,最終積勞成疾,享年38歲,葬於鉆石碑。老舍寫出了被譽為“20世紀中國小說100強”的代表作《壹家四代》,壹杯香茶,壹張書桌。梁實秋住在北碚時,經常往返於市區和金剛碑之間。八年間,他從未停止寫作和收集想法。在此期間,他寫了20多篇散文,以《雅舍散文》為名發表。從而奠定了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顧頡剛1941居住在重慶北碚金剛背,在此期間主持邊疆語言文字編纂會議,編輯《文史雜誌》。歷史學家簡伯贊於1943年遷居金剛碑,在其寓所出版了《中國歷史大綱》第壹卷和《中國歷史隨筆》第壹卷。並經常與郭沫若、柳亞子、田漢等人* * *討論詩歌。在《中國論壇》上發表了壹系列學術論文,如《南明史上的永恒時代》、《論王莽改革及其失敗》、《學術與暴力》、《春秋的意義》、《尚書臺與漢代宮廷政治》、《史料收集方法》等。曹禺在重慶北碚期間,創作並出演了大量話劇。抗戰大戲《全民總動員》由曹禺和宋智的* * *,他飾演富商侯鳳元。嶺南畫家陳,擅長畫家的繪畫,同時又有詩詞書法的天賦。作為詩人,他才華橫溢。只要他有感覺,就能脫口而出,還能寫詩。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寫了成千上萬首詩。許多作家在鉆石紀念碑前駐足,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至今仍有回響。曾經在壹篇文章中記載,這位重慶口音很重的“大人物”,看到穿長衫的人就知道他是文化圈的“大人物”,足以窺見文人的數量。由於這些機構和名人的存在,金剛碑被註入了許多人文因素和學術文化內涵,使其成為舉世聞名的抗戰古鎮和不可多得的抗戰文化遺址。金剛碑古鎮之所以能聚集這麽多的人才,跟天人的風水地理有很大的關系。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金剛碑古鎮,或畫畫,或拍照,或遊玩。它反映了人們回歸自然的願望,體現了人們在鬧市尋找遠方家園的願望。同時也展現了川東傳統建築和當地民俗的特殊魅力。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應對傳統建築進行必要的保護,從而更好地展現當地的地域和歷史細節,更好地挖掘其內在的人文和歷史價值,更好地從古鎮中獲取經濟和旅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