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推動“雙碳”工作進展,碳減排激勵和補貼措施陸續出臺。據不完全統計,已經發布碳中和激勵和補貼的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雲南等。具體措施如下:
1.江蘇省實施減汙減碳財政政策(10 2022年3月)
1,空氣環境質量。
(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年度目標並比上年有所改善的市、縣(市),按照市、縣(市)征收資金總額的10%給予獎勵。
(PM2.5年均濃度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且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市、縣(市),按市、縣(市)資金總額的5%進行獎勵;對PM2.5年均濃度未達到二類標準但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市、縣(市),每PM2.5年均濃度比上年下降1%,按市、縣(市)征收資金總額的1%進行獎勵,上限為5%。
2.水環境質量。
對省考以上地表水優良比例(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到100%,或省考以上地表水優良比例(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未達到100%,但已達到年度目標任務並較上年有所提高的市、縣(市),征收市、縣(市)資金總額的65440。
3.碳減排指標。
對單位面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達到年度目標任務並得到進壹步提高的市、縣(市)給予獎勵。下降率比目標任務提高0.1個百分點的,按市、縣(市)資金總額的1%進行獎勵,獎勵上限為10%。
二、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出臺節能減碳部分扶持措施:主動關閉高耗能企業最高補助800萬元(2022年3月9日)
1.對主動關閉的高能耗高排放企業,進行能耗獎勵,按照2022年每噸標準煤900元標準給予補貼,補貼總額不超過800萬元。
2.企業利用自有廠房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500千瓦或8000平方米以上)並自發自用的,按自發自用電量給予0.05元/千瓦時補貼,連續補貼2年;轄區內企業使用轄區綠色用電,按使用量給予0.04元/千瓦時補貼,繼續補貼2年;轄區內企業使用區外綠色電力,按使用量給予0.03元/千瓦時補貼,繼續補貼2年。單個項目補貼總額不超過200萬元。
三。上海市徐匯區出臺《節能減排減碳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最高獎勵300萬元(2022年3月2日)。
(1)鼓勵行業節能減排降碳。
1.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和產品應用項目,取得明顯節能減排減碳效果的,按項目年節約能源每噸標準煤1200元,或實現節能減排減碳項目投資的20%。以上支持不超過300萬元。
2.企業獲得市級節能技術改造、清潔生產、循環經濟項目支持的,根據企業對本地區節能減排減碳的貢獻,按1:1的最高比例匹配區級資金,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2)鼓勵建築節能減排降碳。
1.企業在本區範圍內實施建築節能項目,並列入上海綠色建築、整體裝配式居住建築、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超低能耗建築、可再生能源與建築壹體化示範工程等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示範項目的,根據項目對本區節能減排降碳的貢獻,按照1:0.5的最高比例匹配區級資金。單個示範項目最高金額不超過300萬元。
2、企業在轄區範圍內實施既有大型公共* * *建築節能改造,單位建築面積能耗下降不低於10%(按標準煤折算),經認定,按受益面積不超過10元每平方米的標準給予補貼;或年節約能源30噸標準煤以上。經確認,按年節約能源給予每噸標準煤最高補貼1200元。單個項目最高支持項目總投資的30%,最高200萬元。
3.對采用適應、能源信托等創新建築節能模式的建築節能低碳項目,單位建築面積能耗降低不低於10%(以標準煤折算)。認定的,按照每平方米受益面積不超過7.5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1萬元。
四、北京市出臺《北京市2022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金實施指南》,最高獎勵3000萬元(65438+2022年10月30日)。
1,“新知照100”項目獎。
對2021、1與申報截止時間之間完成的智能化項目,建設期不超過3年,固定資產投資不低於500萬元,智能化項目符合相關建設標準的,按照納入獎勵範圍總投資的壹定比例分期給予獎勵。
其中,實施效果符合北京市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績效要求的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比例不超過20%;北京市符合“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標準的新建或技改項目比例不超過25%;新建或技改項目被世界經濟論壇授予“燈塔工廠”並達到“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國家標準的比例不超過30%,單個企業年度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0萬元。
2.綠色低碳發展項目獎。
對2021、1至申報截止時間之間完成的項目,建設期不超過3年,固定資產投資不低於200萬元,在汙染治理、汙水資源化利用、高效節能設備利用、低碳發展、工業互聯網+中的綠色制造等領域,或在清潔生產、節能節水、碳減排等方向有所提升的項目進行專項推廣。實施者達到國家綠色工廠、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含下屬企業)標準,空氣重汙染應急減排績效評價B級以上(含績效指導),或項目實施後單位產品能耗或水耗達到國家、行業或地方標準先進值的,按納入獎勵範圍總投資的30%給予獎勵,單個企業年度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0萬元。
5.對成功創建國家綠色低碳示範園區和綠色低碳產業園的,雲南省給予壹次性獎勵500萬元(65438+2022年10月30日)。
爭取發行不低於200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於標準化現代產業園區建設。
對列入園區循環改造名單的項目,優先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選擇5個園區示範先進技術在清潔生產改造中的應用,每個示範點獎勵200萬元。
對成功創建為國家綠色低碳示範園區、循環轉型示範園區、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給予壹次性獎勵500萬元。
六、北京市通州區獲得“碳中性企業”認證的企業,最高壹次性補貼50萬元(2021年11天)。
1,綠色制造系統建設項目:
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企業”稱號的制造企業,最高壹次性補貼1萬元。
2、綠色智能化改造項目:
對已完成總投資不低於200萬元的項目,按不超過項目批準總投資30%的比例給予補助,最高補助200萬元。
3.分布式光伏能源項目:
對已完成可再生能源改造項目的申請人,按項目總裝機容量(實際安裝發電機組額定有效功率之和)最高補貼20萬元:100KW(含)至300KW300KW(含)至600KW,最高補貼50萬元;600KW(含)以上,最高補貼1萬元。
4、碳減排發展項目:
獲得“碳中性企業”認證的企業,最高壹次性補助50萬元;上壹年度碳排放強度比上壹年度下降5%及以上,通過非交易行為減少上壹年度二氧化碳排放總量500噸及以上的,認定為不超過200元/tCO?e(每噸二氧化碳)標準,最高補貼50萬元。
七、杭州二氧化碳排放高峰科技領域,最高獎500萬(2021年9月28日)
聚焦六大領域,聚焦綠色低碳、汙染減排減碳和負碳排放技術研究方向,支持西湖大學牽頭建設能源與碳中和省級實驗室,鼓勵企事業單位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符合條件的,按照《杭州市科技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杭科合[2065 438+08]8號)給予支持,對平臺建設期間的設備投入給予30%的補貼。
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對2021年獲得碳中和認證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或已納入城市更新獲得碳中和認證的園區壹次性獎勵50萬元(2021年9月26日)。
1,碳中和認證項目,鼓勵企業和園區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行動,通過實施光伏、風電、地源熱泵、碳匯抵消等措施,實現園區或工廠凈零碳排放,對2021年度獲得碳中和認證的規定工業企業或已納入城市更新的園區給予壹次性獎勵50萬元。
2、節能減碳技術改造項目,支持在工業、交通、建築、服務業等領域對現有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節能技術改造並能產生壹定量的節能項目。
在北京市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對經開區按照1:1給予獎勵。獎勵標準為工業項目600元/噸標準煤,非工業項目800元/噸標準煤,每個項目區級配套獎勵資金和北京市獎勵資金合計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50%。
九、深圳出臺產業碳中和補貼政策,單個項目資助金額不超過10萬元(2021 7月15)。
1.支持方向: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企業圍繞電機、變壓器、數據中心等關鍵用能設備實施能效提升工程,智能(綜合)、智能化和數字化能源管理工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範工程,重要汙染源替代產品工程,節水改造和中水回用示範工程,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等,促進節能降耗減排(碳)。
2.支持標準:事中事後直接資助,資助金額不超過審核批準項目總投資的30%,單個項目資助金額不超過10萬元。
X.廣州市出臺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激勵措施最高補貼654.38+00萬元(2026.5438+0年5月20日)。
1,支持節能減碳。列入國家、省、市、區監管的重點用能單位,在完成節能主管部門下達的能源“雙控”目標的前提下,2025年全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與2020年相比沒有下降,或者2025年產值增長25%以上、萬元能耗下降10%以上的,節能。
2.企業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開展碳排放狀況核查或溫室氣體核查並取得碳排放核查報告或溫室氣體核查聲明/證書的,按實際委托費用的50%給予壹次性補助,最高5萬元。
3.企業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開展碳減排評估和調峰評估並取得評估報告的,給予壹次性補貼5萬元。(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
4.對碳包容平臺上發布的項目進行補貼。根據下達的減碳量,對項目單位給予10元/噸二氧化碳的補貼,單個項目最高補貼10萬元。
XI。浙江發布關於金融支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指導意見(2021 6月1)
建立綠色低碳發展信貸支持正面清單,支持省級“零碳”試點單位和低碳工業園區低碳項目,支持高碳企業低碳轉型;拓寬綠色低碳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碳中性債券等綠色債務融資工具。
12.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對2021年度(2021年4月28日)實現碳零排放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或園區獎勵50萬元。
鼓勵企業和園區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行動,堅持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對2021年度實現碳零排放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或園區給予50萬元獎勵。
鼓勵協會、聯盟、咨詢機構開展減碳、節能、清潔生產等技術咨詢和規劃服務,2021年對服務區(市級)5家以上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給予65438+萬元獎勵。
鼓勵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應用,給予財政獎勵,實行企業級補貼1: 1。
綜上所述,從獎勵和補貼的角度來看,目前企業基本是受益者,這與《房地產建築行業碳中和指數研究報告》中“企業應是建築碳中和的責任主體”的觀點不謀而合。
未來,碳減排將涉及所有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甚至每個人。如何做好碳減排和碳資產管理,將是各單位需要面對的課題。
通過科技手段,依托數字化精確監控,實現碳資產的科學精確管理,將是企業減少碳排放的首選。
重點做好家具、化工、服裝、建材、塗料、陶瓷等行業的投標資格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