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長江流域的洪水不能及時排到海裏?

為什麽長江流域的洪水不能及時排到海裏?

因為三峽下遊的清江、漢江、洞庭湘江、鄱陽湖水系流入長江,不可控,安徽、江西多山,河道狹窄。最近,所有這些水系都下了雨,流入長江。特別是江西省特大洪水通過湖口湧入長江擡高江面,導致江漢平原河道流速減緩,入流大於出流。

三峽只能調節宜昌上遊的流量,對於最近大範圍降雨的鄂西清江、洞庭湘江、鄱陽湖,三峽無能為力。武漢的洪水主要是下遊洪水占領擡高江面造成的。江西陽光明媚,武漢平安。

壹勞永逸,鄱陽湖的水可以通過贛江引入韶關的珠江水系,在桃江和湞江的分水嶺附近建壹個大型水庫。水庫連接桃江和鎮江。長江汛期,泵站將贛江水抽入珠江,珠江洪水將鎮江水抽入長江。第二個方案是湖口到南京修壹條泄洪道,平時可以是公園、農田、湖泊、公路,不允許建房子。汛期,上遊水位預警時,溢洪道開始泄洪,采取自然泄洪,不設水泵。缺點是施工難度大。

這是壹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長江作為我們的母親河,也是中國最大最長的河流,不僅孕育了歷史上極其燦爛的文明;千百年來,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水資源,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源頭。其數千公裏的河流是真正的黃金水道,連接著中國最繁榮的經濟帶。

然而,這條哺育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母親河也在不斷地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尤其是1998年的那場洪水,成為了所有中國人最難忘的記憶。

當前,愈演愈烈的長江洪水再次嚇壞了億萬同胞。

我們都知道,長江洪水頻發的直接原因是長江洪水不能及時排入東海,而江河不斷匯集是長江水位不斷上漲,嚴重威脅兩岸人民的重要原因。

那麽,為什麽長江洪水不能及時排到東海呢?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河水落差太小。

長江下遊水位差太小,是長江下遊多次發生洪水險情的直接原因。

雖然6300多公裏長的長江落差高達6600米,平均每百公裏落差84.4米,但宜賓上空3300多公裏的上遊落差卻高達6200米,這意味著長江中下遊的水流異常平緩。

其實長江中下遊的分界線,也就是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海拔只有68米,也就是說938公裏長的長江下遊總落差只有幾十米!

如此平緩的水流,自然導致洪水淤積,水流不暢。

2.河口太少了

長江下遊排水不暢的另壹個重要因素是河口太少。

我們從長江流域的地圖上可以看到,靠近長江口的流域寬度很窄,極易造成河流的劇烈淤積。

在6300多公裏長的長江中,有岷江、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等多條支流,它們的水量疊加效應極其可怕。

事實上,黃河和其他河流都有同樣的問題。淮河連個河口都沒有。當所有的河流都奔向主流時,其水位上升的結果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珠江等多條河流入海,不容易出現排水不暢的情況。

3.降水太集中了

三哥死的時候,很多人提議切斷雅魯藏布江,以便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問題是,恒河的水量,尤其是汛期的水量,主要來自降水補給,來自上遊的融水對於總徑流來說是非常小的。

長江也是如此。長江中下遊頻繁的洪澇災害根源於氣候影響。

由於我國東部鋒面氣旋的季節性移動,長江流域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會形成壹次大範圍的降水天氣,也就是雨季。隨著鋒面氣旋的緩慢移動,長江中下遊支流將陸續迎來汛期,長江也將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形成集中的洪澇災害。

4、人為破壞太嚴重

除了壹系列自然因素外,長江中下遊洪澇災害日益嚴重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人為因素。

西部大開發在給廣大西部地區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西部地區是中國大部分河流的源頭,這首先導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劇。

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直接結果是長江含沙量大增。但當下遊水流極其平緩時,大量泥沙淤積必然導致河床不斷加高,通江湖容量驟減。

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長江流域的開發強度越來越大,填湖造田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使得長江流域的泄洪湖越來越少。洪峰到來時,水位必然會不斷上漲。

水利設施的建設,如三峽,自然對洪水的調蓄作用很大,其社會效益也非常可觀。而且通過阻擋長江的泥沙,也大大減緩了下遊的泥沙淤積速度。

但是,就像雅魯藏布江的困境壹樣,三峽地處中遊,再嚴峻也是如此。即使能攔下中遊以上的洪峰,三峽也註定對三峽以下的下遊地區無能為力,尤其是持續降水帶來的洪澇災害。畢竟水不能倒流。

雖然長江下遊人口密集,人地關系極度緊張是客觀事實,但如果我們仍然不重視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長江的洪澇災害只會越來越可怕,我們所承受的災難也必將越來越可怕。

多有疏漏,請指正。

長江流域洪水泛濫,為什麽不能及時排到海裏?

近期長江幹流水位暴漲,給沿江地區造成了很大的防洪壓力。進入汛期以來,長江幹流水位、流量快速上漲。7月3日,鎮江地區高潮水位已達7.10米,首次超過警戒水位(7.0米),大通流量53000米/秒..7月4日,高潮水位漲至7.34米,大同流量達58300米/秒。

簡單來說,長江上的水很焦慮,渴望奔向大海。誰擋了路就直接淹了,然後沖到海裏。

有朋友想問,為什麽長江的洪水不能快速沖向大海,對人們的人身和財產損失構成巨大威脅?

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1,長江流域狀態便於洪水匯集。長江自西向東流,吸收岷江、赤水河、沱江、嘉陵江、烏江、漢江、雅礱江、湘江、沅江、贛江、清江的水。南北方向的支流同時匯入長江。這種集中供水系統最有可能引發洪水。

2.長江流域降雨集中,長江泄洪能力有限。長江上遊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影響,雨量本身就比較大。關鍵是長江全年壹半的降雨量都集中在7、8月份。如此集中的集水對長江幹流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長江上中遊分界點是宜昌,海拔只有60到100米,中下遊分界點是蕪湖,海拔只有十幾米。千裏幹流上,水位差只有不到100米,自然泄洪能力十分有限。

3、長江流域比較發達,人口產業密集。自宋代以來,長江流域的農業發展壹直在增長。原來八百裏的洞庭湖,現在幾乎成了洞庭湖,原來的千湖之城武漢,也大大減少了水域面積。鄱陽湖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湖泊具有良好的蓄洪功能,但都被填為耕地。而且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有最大的城市群和人口密集區。正是因為長江沿線的巨大財富,人們才格外關註長江洪水。

4、大量維護開荒、泥沙淤積等現象,使洪水無路可走。頻繁的人類活動不僅造成了長江沿岸大量湖泊和河流的流失,還開發和硬化了更多的濕地,長江水域面積減少過快。再加上上遊攜帶的大量泥沙,很容易堆積,使河道變淺變窄。在天災人禍的雙重作用下,長江洪水別無選擇,只能從人類和城市的頂端走上道路。

5.長江支流水利建設滯後,蓄洪能力不足。解決長江洪水問題最直接的辦法是修建水利設施。如果在長江的主要支流上修建更多的水庫進行蓄洪,可能會大大緩解長江幹流的流量,大大提高長江的安全性。同時,應加強長江中上遊的水土保持工作。畢竟泥沙淤積也是引發洪水的重要原因。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是我們的黃金水道。同時,長江會發脾氣,淹沒城市和農村。

善待長江,就是善待自己。

最近,長江的洪澇災害壹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由於長江流域特別是中下遊地區持續降雨,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已於7月2日形成,湖北、江西、江蘇、安徽等省水位大幅超過警戒水位。

(洪水已經倒灌到武漢)

(不僅武漢,鄱陽湖湖口站水位21.81 m,超警限水位2.31 m)

(洞庭湖也發生過倒灌。7月11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將ⅱ級應急響應提升為ⅰ級,這是江西自2010以來首次啟動該響應)。

這次洪水之所以如此兇猛,是因為長江流域遭遇持續強降雨襲擊,導致長江水位持續暴漲。

先給大家介紹壹下什麽是分水嶺。

流域是指壹條河流的匯水面積,例如,長江流域面積為654.38+0.8萬平方公裏。在這個地區,所有的降水首先流入長江支流,然後通過支流流入長江主航道。

(長江流域地圖,這壹帶的所有降水,除了蒸發和被動植物采集外,都會匯集到長江主幹道,再由長江排入大海)

日常情況下,長江幹線可以順利代謝掉這個流域的所有降水。而當出現十年壹遇、五十年壹遇、百年壹遇的強降雨時,長江幹線的寬度和深度都容納不下太多的降水。

(7月以來,降水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

說白了,長江主幹道就是壹條很粗的下水管道。妳壹般往裏面倒壹盆水,這個下水管道很容易就能把水排掉。

但是,即使這條下水管道很粗,排水能力很強,但排水能力畢竟有限。如果妳壹次倒五壺水,就會超過它的排水能力,水就會溢出來。

所以遇到強降雨時,大量降水湧入長江主幹道,超過了長江的承載能力,河水就會漫河。這是洪水。

(長江洪水漫過兩岸大壩)

其實在自然界中,洪水是很常見的,是壹種自然現象,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它是壹種自然災害。因為人類文明和城市基本都是沿河而建,城市遇到洪水就會被淹沒,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

建國以來長江洪水不斷得到控制,特別是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發生全流域洪水的概率大大降低,因為三峽工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來自長江中上遊的洪峰。

但這次強降雨集中在長江中下遊,不在三峽工程管轄範圍內,從而形成供水。

壹般來說,洪水是因為降水太多太突然,長江河道的寬度和深度都是固定的,承受不了太多的降水,導致洪水。

首先,2020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壹年。7月份以來,各地洪澇災害頻發,尤其是長江流域、四川、重慶、湖北、江西等地,連續多日降雨。長江部分河流或支流的警戒水位甚至超過了1998的特大洪水水位,特別是湖北、江西拉響了壹級洪水響應警報!

為什麽長江流域的水不能及時排到海裏?就是因為雨太大,持續時間長,積水太多。洪水從上遊各支流流入長江,流向大海的水逃不過流入長江的水。而且江西、湖北地勢平坦,從四川重慶來的洶湧的水流在湖北的速度會慢下來。上遊水太多,三峽大壩就要開閘放水,上中下遊的人都要保證

這條河流入大海需要壹些時間。2020年夏季以來,我國南方普遍形成強降雨,這麽多降雨想要短時間流入長江,自然會有問題。而且南方地區地形復雜,地勢高高低低。遇到長時間的強降雨,雨水很容易在低窪處聚集,產生漲水現象。

同時,長江的水流量是有限的。當水流達到壹定程度時,很可能會漫過堤壩,淹沒農田和村莊。7月11日,江西省鄱陽縣因壹條長120米的大堤決口,數十萬畝農田被淹,受災人口達數百萬。

長江流域最重要的兩個湖泊是洞庭湖和鄱陽湖,分別位於湖南和江西。這兩個湖泊也能在壹定程度上處理壹定的水量,起到調節長江中下遊水位的作用。但今年降雨異常迅猛,鄱陽湖水位已經超過警戒水位,水位已經超過歷史極限1998。

長江全長約6280公裏,幹流流經青海、西藏自治區、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省級行政區(八省、兩市、壹區),覆蓋面積如此之大,許多地區出現強降雨。

因為降雨量超過了長江的最大流量。。。

就像妳突然把壹大桶水倒進妳家衛生間的洗手池,洗手池的排水管不夠粗,所以洗手池裏會有壹盆水。然後慢慢流下來。

1.它離長江入海口東海還有很長壹段距離。

2.下遊缺乏梯級地形的快速排水。

3.地形限制使我們無法從東面挖運河入海。

比如早些年,上海黃浦江從腰浦東到東海,開挖了兩條筆直的人工運河,大支河和川陽河。在汛期,可以不經過長江,直接打開閘門,排入東海。

長江還是長江。洪水為什麽排不進大海?原因有五:“壹去不復返之河,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長江黃河孕育了中華大地,造福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成就了中華民族今天的輝煌。

長江發源於有“世界屋脊”美譽的唐古拉,全長6300多公裏,居世界第三,在東部崇明島流入東海。長江形成於古代。經過大約兩億年的變遷,形成了今天的水系結構。流經中國多個省市自治區,流域面積654.38+0.8萬平方公裏。它是中國最重要的水成分之壹,被譽為“水寶庫”。

長江哺育了中華民族,但在促進中華民族發展的同時,也給中華兒女帶來了諸多災難,甚至將無數中華兒女卷入洶湧澎湃的大江之中。現在7月,正是長江泛濫的季節。特別是今年汛期以來,我國南方多地出現多輪強降雨,造成南方多地房屋被毀、人員死亡,十分嚴重。據江水利委員會預報,未來兩天,長江中下遊主要控制站洪水監測點將進入歷史洪峰水位前列。

長江向東流入大海,但長江中下遊每年都遭受洪災。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的洪澇程度更加嚴重。既然向東流入大海,為什麽長江流域洪水時不能及時排海?

1.夏季暴雨集中且頻繁。長江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季風的影響,從東部海洋攜帶的水非常豐富,降水量非常大。

從東南向西北遞減。長江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性極強,夏季高溫多雨,加上大陸氣團的影響,我國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暴雨。

據有關統計,長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可高達1100 mm,夏季降水量是戰區年降水量的85%,而長江流域所屬不同地區的降水量是不同的。強降雨加上眾多復雜的河汊,在暴雨過後從不同的地方流入長江,導致長江水位迅速上漲。然而,長江的長度居世界第三位,河水流入大海需要很長壹段路。

二是中上遊植被破壞嚴重,河流含沙量高。長江上遊主要流經高原和山地,中國第壹階梯海拔約3500-5000米。

地勢險峻陡峭,水流湍急。長江源頭位於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但由於土層較弱,夏季山體滑坡或暴雨很可能直接將坡土沖刷入河,導致長江含沙量較高。上遊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勢險峻,土層薄,近年來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更多泥沙被雨水帶入河流。

三是中下遊平坦,泥沙淤積。長江下遊以丘陵或平原為主,地勢低平。因為長江東高西低,差距很大。長江上遊可謂“巖懸青墻破,地險流長”,水流速度可謂“壹日可回千裏江陵”;而下遊地形是“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曠野”,可見長江上下遊的水流速度差很大。

地形不同造成的水流速度差,使長江上遊攜帶的泥沙大部分沈降在下遊,導致下遊河床、河底擡高,進而導致河水漫過堤岸引發洪水災害。下遊泥沙的堆積會進壹步減緩河水流動的速度,從而造成下遊洪水災害的惡性循環。

四是湖泊調蓄能力下降。其實長江中下遊有很多湖泊,其中洞庭湖和鄱陽湖對其影響很大。湖泊作為壹種重要的水資源,不僅可以滿足附近居民的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功能,還可以調節和調蓄河流,其面積與庫容成正比。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長江流域的主要湖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長江下遊的鄱陽湖。由於圍墾等經濟項目的發展和泥沙的堆積,鄱陽湖的面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萎縮。鄱陽湖連接5條河流與長江,是5條河流入江的重要“中轉站”。但由於面積縮小,其蓄水能力大大減弱,對長江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弱。

動詞 (verb的縮寫)河口變窄長江在崇明島流入東海。由於島嶼的地形,河口並不大,上遊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積,使得河口寬度不斷縮小。

綜上所述,長江雖有出海口,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導致長江中下遊洪水越來越多。人類從自然中取之,就應該尊重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對自然的保護。我們不能只向大自然索取生存資料而不給予回報,大自然也會給人類壹個教訓。

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建設壹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長江流域湖北段地勢平坦,容易積水,洪水沒有通過長江下遊及時排到上海。歷史上每年都有修,每年都有漏。能否向北挖壹條季節性河流,在南水北調中線以東20公裏處修建壹個蓄水湖,途經河南的信陽、駐馬店、周口、開封、安陽、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北京?沿途串聯50多條河流,讓引水自然向東流。這條運河應該又寬又深,還可以進行旅遊和航運。流量要大,多余的長江水要儲存在缺水的中原和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