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大流域簡介
作者:李青。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角鬥士雪山西南側(見《長江源頭彩圖——唐古拉山脈角鬥士雪山西南坡冰川》),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支流涉及貴州、廣西、甘肅、陜西、河南、廣東、浙江、福建。幹流長6300km,流域面積654.38+80.7萬km。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等。盆地面積在80000公裏以上。
關鍵詞:流域
1.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也被稱為長江。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和亞馬遜河,入海水量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剛果河,居世界第三。
流域概況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角鬥士雪山西南側(見《長江源頭彩圖——唐古拉山脈角鬥士雪山西南坡冰川》),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支流涉及貴州、廣西、甘肅、陜西、河南、廣東、浙江、福建,共60 * *條。幹流長6300km,流域面積654.38+80.7萬km。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等。盆地面積在80000公裏以上。幹流上遊江源至宜昌,長度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經高山峽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河總落差的98.9%。從江源到黨渠的長度約360公裏,這就是所謂的脫脫河。當曲至玉樹巴塘河口長約820km,稱為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賓長約2300km,稱為金沙江。宜賓到宜昌長約1000km,稱為川江。川江下遊從奉節到南津關長209km,是著名的三峽,進入宜昌以下平原的中下遊。宜昌至鄱陽湖入海口是中遊,長約940km。河口下方是下遊,長約850公裏。中遊從湖北枝城到洞庭湖出口城陵磯,全長約340公裏,稱為荊江。河道蜿蜒,兩岸低窪,是長江防汛形勢最嚴峻的壹段。平原的中下遊有許多湖泊。主要的同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和太湖。
2.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歷史上以含沙量高、洪水頻繁而聞名於世。
黃河流域概況西起巴顏喀拉,東至渤海,南至秦嶺,北至陰山,流域面積75.2萬平方公裏。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匯入渤海,全長約5400km。從河源到內蒙古托克托,上遊,蘭州以上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良好;瑪多至青銅峽幹流峽谷多,水電資源豐富。青銅峽以下是河套平原,灌溉和航運發達。河南托克托至桃花峪是中遊,也有豐富的水電資源。黃河兩岸是黃土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桃花峪到入海口是下遊,大部分河岸都築起了堤防。河床因泥沙淤積壹般高出兩岸地面3 ~ 5m,編號為10m,故稱懸河。沿海有很多灌區,幹流也可以通航。在河口附近,黃河入海水道不斷淤積、延伸、改道,具有很強的填海造地作用。流域面積超過65,438+0,000 km的支流有十條,其中渭河的面積和水量最大。
3.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系組成,分布在中國六個省(自治區),即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東北部。珠江的主流是西江,發源於雲南馬雄山,在廣東珠海市磨刀門流入南海,全長2214km。全流域面積45.37萬km,其中中國面積44265.438+0.000km。
流域概況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360億m,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477mm。汛期降水強度大,匯流速度快,容易形成峰高、歷時長的流域性洪水,對經濟發達的珠江下遊和三角洲地區構成嚴重威脅。旱季會連續三個月不下雨或少雨,造成春旱或秋旱。珠江從雲貴高原到南海沿岸,總落差21.36m,全流域水電理論儲量3348萬kW,主要集中在西江南盤江下遊和紅水河、黔江河段。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2565438+20萬千瓦,是中國水電開發建設基地之壹。
4.海河流域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開發最早的流域之壹。
流域概況海河流域習慣上包括海河和灤河。海河水系由張偉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等組成。也包括平原地區的排水渠道,如圖海河和馬家河。灤河水系包括灤河和冀東河流。1949之前,除灤河水系、薊運河、圖海河、馬家河外,其余河流均在天津匯集,流入渤海。天津下面的河叫海河,它的主流有73公裏長。海河流域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大部分,以及山西、山東、河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壹部分。流域總面積31.8萬km(其中海河水系26.4萬km,灤河水系5.4萬km)。流域內山地面積占60%,平原面積占40%。燕山和太行山來自東北
它呈弧形向西南方向分布。黃土高原分布在山脈的西部和北部;山脈的東面和南面是壹片廣闊的平原。山地和平原之間的過渡帶很短,幾乎是直接相連的。平原地形總的趨勢是從西南、西、北向天津附近的渤海灣傾斜。由於歷史上黃河的多次改道和入侵,以及該流域支流沖積的影響,平原地區構成了緩丘和窪地交替分布的復雜地形。
5.淮河位於長江和黃河之間,流域面積27萬公裏,其中淮河水系1.9萬公裏,沂沭泗水水系8萬公裏。
流域概況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桐柏山,自西向東流入洪澤湖。離開洪澤湖後,分為兩條支流:壹條是經高郵湖邵伯湖在江蘇楊。
城市東南流入長江,稱為河道,最大泄洪能力12000m/s;s;另壹支流通過蘇北灌溉總幹渠流入黃海,設計泄洪能力800m /s,此外還可通過廢棄的黃河泄洪300m /s,洪水時通過槐樹新河向新沂河相機泄洪3000m /s。幹流全長約1000km。南岸主要支流為石關河、淠河,均發源於大別山。北岸主要支流有鴻儒、沙英、漩渦、嶽、新邊、嶽。淮河流域東北部為沂沭泗水系,最初發源於沂蒙山,流入淮河。12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黃河改道,占據徐州以下的泗河和淮陰以下的淮河。這壹時期,由於黃河河床淤積擡高,淮河、沂河、沭河、泗河排水受阻,形成了洪澤湖、羅馬湖、南四湖(南陽、獨山、昭陽、微山湖),使淮河流入大江,沂沭河另尋出路,流入東方。
大海。經過1949以來的整治,沂沭河上遊的水壹部分分流到新沭河,其余通過新沭河入海。泗河流入南四湖,經運河進入羅馬湖,接受伊河水,經漳山閘排入新沂河。
6.松花江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主要河流,流經佳木斯、哈爾濱,在同江附近流入黑龍江,全長939km。
流域概況流域面積54.6萬公裏,分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三省市自治區,其中山區占61%,丘陵占15%,平原占24%。盆地東西兩側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土地肥沃,草原連片。全流域耕地約2億畝,可開墾荒地3000萬畝;大興安嶺山區森林茂密,是我國著名的林業基地。三江平原煤炭資源豐富,原煤產量1985。
6000萬t;松嫩平原是我國主要的石油基地,大慶油田就建在這裏。1985的原油產量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壹半。盆地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3 ~ 5℃,最高可達40℃,最低可達-50℃,年降水量壹般為500mm,東南山區達800mm,西南平原僅400mm,年內變化較大,有明顯的高低雨量交替規律。河流徑流量約780億m,地下水資源量約370億m,扣除重復用水,水資源總量約950億m,流域自然災害以水旱災害為主,東部為洪澇,西部為幹旱。東部三江平原洪災最重,平均兩年壹遇。西部松嫩平原幹旱較重,主要在春季。
7.遼河位於中國東北的西南部。發源於河北省,流經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遼寧省,流入渤海。
流域概況整個流域由兩個水系組成:壹個是東、西遼河,在烏福德店匯流後成為遼河幹流,從盤山經雙臺子河入海,長516km;另壹條是渾河和太子河在三岔河匯合,經大遼河從營口入海,全長94公裏。遼河幹流來到水原,在六間房附近分岔,經外遼河流入大遼河。1958外遼河上遊斷流後,幹流不再與渾河、太子河相通,成為各自獨立的水系。流域總面積為265,438+90萬平方公裏。西遼河鄭家屯以上為遼河上遊,面積654.38+0.36萬km。該地區氣候幹燥,主要支流有老哈河、膠萊河和西拉木倫河。其中,老哈河和膠萊河位於冀北遼西山區和黃土丘陵區,植被覆蓋率不足30%,水土流失嚴重。上遊耕地約2600萬畝,主要用於旱作農業和畜牧業。流域中下遊面積8.3萬平方公裏。遼河幹流東側為石質山區,植被良好,雨量充沛。有東遼河、昭蘇臺河、清河、柴河等主要支流,渾河、太子河水系面積* * * 5.26萬公裏,僅占全流域的24%左右,年徑流量占全流域總徑流量的70%左右。幹流西側黃土沙丘較多,主要支流有秀水河、柳河、繞陽河,其中柳河水土流失嚴重,是中下遊主要產沙區。中下遊經濟發達,包括沈陽、撫順、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撫順、遼源等大型煤礦,遼寧、清河等電廠,鞍山、本溪等鋼鐵企業,以及遼河油田、神山、長大等主要鐵路幹線和公路網。耕地4300萬畝,其中水田620萬畝,是遼河流域的主要農業區,1988。
8.太湖流域是以太湖為中心,以黃浦江為長江下遊主要排水通道的支流水系。流域邊界西至天目山、茅山,北至長江口,東至東海,南至杭州灣,總面積36500km。
太湖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以春夏(5、7月)多雨和夏秋(8月至65438+10月)臺風雨為主,年均降水量約1100 mm..地形總的趨勢是由西向東傾斜。西部有山地和丘陵,中部和東部有平原和窪地,分別占全流域面積的22%和78%,北、東、南三面修築堤防或海堤。山體海拔壹般為200 ~ 500m;丘陵海拔壹般為10 ~ 30m;平原海拔壹般在4 ~ 8m,最低海拔只有2.5 ~ 4m,如太湖東部和東南部地區。該地區的主要水系包括流入太湖的苕溪和南溪水系,流出太湖的黃浦江水系和連接太湖的長江水系。盆地平原由長江、錢塘江和太湖沖積而成。其特點是:①湖泊眾多,全區共有湖泊189個,面積約3231km,其中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水深2-3 m,容積44.3億m,是流域調洪枯水的中心;(2)水網密布,河流密度達到3 ~ 4公裏/公裏。河網縱橫交織,溝通湖泊,起蓄泄作用;(3)河道坡度很平緩,有潮汐支撐,容易引發洪水,水位變化往往對區域治理影響很大。1954年,流域發生20世紀以來最大洪水。嘉興最高水位達4.38米,太湖東部澱壩區最高水位達4.2米,淹沒農田785萬畝。沿湖大部分城市受黃浦江潮位威脅,市區自1949以來三次被淹。太湖流域與蘇北的南通市壹起,被稱為長三角經濟區。流域內有江蘇的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1985年總人口3260萬,密度893人/公裏;耕地2650多萬畝,其中水田21萬畝;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13%,財政收入占1/6。流域內的上海港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內河航道裏程長達3000公裏,
1983年水運量達到65438+7300萬t,按單位土地面積產值、財政收入、水運量排名全國第壹,被經濟界譽為中國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