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尋求南京的貨幣分房政策

尋求南京的貨幣分房政策

貨幣化分房“雷聲大雨點小”

雖然推動實行貨幣分配是建設部每年的工作重點,但各地的動作總是在猶豫中停停。5年後,全國發放的貨幣補貼加起來才幾百億,拿著微薄的工資得到壹套中等住房。這曾是城市公有制單位職工的小康夢。

改革的想法甚至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了。幾乎沒有意識形態的障礙,所以公共住房私有化是很自然的事。到了90年代中期,“住房分配貨幣化”的路徑已經相當清晰,學者們隨後表示,住房制度改革是壹場影響深遠的社會分配制度的產權改革。

壹波三折,到難忘的1998。國務院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停止實物分房,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

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後,隨之而來的制度設計是發放住房貨幣補貼。因為對於大部分高房價大中城市的低收入家庭來說,只有領取住房補貼,才有能力支付買房。因此,只有加快住房補貼的實施和發放,才能進壹步開拓人民市場,保持住房市場的持續繁榮。這是實現新制度的另壹個關鍵。

按照設計,貨幣補貼的來源有三個:壹是單位每年的固定住房建設資金;二是各單位公房出售價格;第三,原單位自籌住房資金。理論上,提高補貼應該不成問題。

在3月份的全國房地產和房改工作會議上,建設部副部長劉誌峰進壹步明確了建立新制度的時間。他指出,各地要力爭上半年基本建立適合本地實際的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這是壹個速戰速決的時間表。新華社當時報道:“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預計上半年出臺。”

各地制定計劃的動作非常迅速。兩個月後,建設部副部長劉誌峰宣布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當時,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房改方案,35個大中城市即將推出房改方案。

但是,制定計劃不等於建立制度,執行計劃比制定計劃更復雜。第二年年底,建設部召開全國住房分配貨幣化電話會議,會上透露的信息並不樂觀。

當時少數地區的貨幣化改革方案尚未出臺,壹些已經出臺方案的城市還處於試點和制定配套政策階段,方案尚未全面實施;大部分省份剛剛開始引導企事業單位住房分配制度改革。

更重要的是,原來的住房建設資金轉化為住房補貼的政策沒有落實,導致方案難以啟動,尤其是新員工的每月補貼資金,無法繼續改革。

兩年過去了,雖然貨幣分配的落實是建設部每年的工作重點,但各地的動作始終止步於猶豫。除了壹些小規模的試點項目,壹些省市甚至很難對該計劃做出決定。

2002年2月,在上海開幕的全國住房與房地產會議傳出消息,按照建設部的要求,各地城鎮居民普遍關心的住房分配貨幣化實施方案有望在當年3月底前亮相。然而,此後這壹“計劃”並未得到遵循。

轉眼間又是壹年。2003年4月初,新政府成立後,對住房改革的進展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盡管建設部相關領導多次宣布我國新型住房制度已基本建立,但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各地房改幹部普遍反映,自5年前國務院提出逐步推行住房貨幣化分配以來,我國大部分城市並未全面推進住房貨幣化分配。“基本上全國都沒怎麽動。”壹位參與調研的當地房改幹部說。

據了解,在實物分房期間,每年全國住房建設資金將超過6543.8+0000億元。按道理,實物分房停止後,這些資金應該直接轉化為貨幣補貼。

從數字上看,江蘇是補貼金額最大的省份。五年來,某* * *發放補貼40億元。其次是廣東、浙江、遼寧等省份,各30億元。此外,福建、安徽等省份各發放約6543.8億元。另外,大部分省份的補貼也只有2億到3億。

5年後,國家貨幣補貼加起來只有幾百億元。這到底是為什麽?

“寧要房子,不要補貼”

仔細計算的貨幣化補貼與真實的住房形成了強烈的價值反差。有些不達標的人寧願要房子也不要補貼,有些單位尤其是老國企根本沒錢發補貼。就全國而言,貨幣化分房由來已久的原因非常復雜。相對來說,北京的情況比較有代表性。

1999八九月期間,北京市中央和國家機關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北京市和軍隊系統住房改革實施方案相繼出臺。當時建設部負責人認為,這對全國住房分配貨幣化起到了示範和推動作用。次年,北京房租補貼貨幣化方案由中央率先啟動。

沒想到,建立新體系的第壹步特別難。

北京各方面相對詳細的方案出臺時,很多部門都曾反復推敲討論過。爭議壹度集中在新房的購買標準上,關系到以後補貼的標準。補貼水平意味著貨幣化分房的價值。盡管住房分配貨幣化,但在發放補貼的問題上,各單位仍然要面對類似於以前實物分房的社會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平衡。“有些部門想定壹個更高的級別,大多是政府機關和單位。考慮到自己買得起,想多交補貼;有些部門也希望不要制定統壹標準,尤其是企業,怕他們拿不出補貼。”直接參與規劃制定的建設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根據方案,北京市無住房或住房不達標的公職人員,在購買經濟適用房、商品房和退休老公房時,均可申請住房補貼。職工住房補貼有兩種。壹種是基準補貼,即在職工停止實物分房前,對其住房消費不足進行補償。按照北京的規定,職工每1平方米住房可獲得1.265元的補貼;此外還有每月補貼,即停止實物分房後職工工資中增加住房消費的成分。北京規定標準工資的66%發放。

補貼金額不是憑空定的。北京聯合方案團隊反復考慮,最終在北京三環到四環之間選了幾個小區,拿了保障房均價——4000元。對無房工人和住房不達標工人的補貼金額也相應確定。同時,這個價格也成為了公房二級市場售價的調整線。這是壹個復雜的利益權衡後相對妥協的方案。

以基準補貼為例,壹個家庭所能承受的房價收入比大約是4: 1,這是國際公認的合理標準。按照北京市職工平均收入65438到0996,壹個家庭可以承受每平方米住房65438到0470元的價格。貨幣補貼的購買標準為每平方米4000元,每個員工按夫妻計算。補貼金額設定為家庭承受能力與房價的差額2530元。所謂每人補貼1265元。

月薪壹萬,被英國大學那群人叫!!

“舊房”的銷售價格延續了前幾年北京改革中標準價加成本價的計算方法,定為每平方米1485元。從2001開始,公房銷售成本將增加到1640元。

因為不考慮級差租金,不評估不同房改房的建設成本,各單位出售的公房本身就包含了福利分配時就存在的巨大不公平。那些憑借先天優勢占據好地段的房改房,可能和同地段的商品房有六到八倍的差價。

實際上,精心計算的貨幣補貼與實物住房分配形成了強烈的價值對比。比如,作為壹名科級幹部,按照“老房政策”,A花6-7萬元就可以買壹套60平米、市場價30多萬的住房;根據“新人新制度”,B只能領取7萬多元的補貼。在商品價格高企的北京,這筆錢顯然遠遠不能實現住房夢。

同樣的道理,那些達不到住房標準的人寧願要壹套房子,也不要補貼。記者從國務院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房管處和北京市房改辦了解到,新制度在出廳前普遍受到抵制。“我們現在求他們給補貼,但沒人願意領。”壹位房改幹部告訴記者。

面對大量拒絕領取補貼的人,新制度顯得束手無策。爭奪房子的鬧劇經常上演。這部分人明顯懷念實物分房。

更大的問題出在企業。據記者了解,在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中,住房情況最差,相當壹部分國企普遍無房戶和住房不達標戶。大部分機關事業單位明確由政府撥款,經費來源穩定。取消福利分房後,他們至少可以負擔補貼;由於單位所有制的壁壘尚未打破,存量參差不齊,無法調整,對於那些長期做出貢獻,現在卻巨虧的國企來說,問題不在於補貼的多少,而在於補貼從哪裏來。

位於北京東四環附近的京棉集團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這個有著40多年歷史的棉紡廠的工人住宅區,大多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筒子樓。冬天沒有暖氣,人均居住面積不到6平米。京棉集團長期效益不好。據廠辦相關人士介紹,幾年前漲了房租,發了補貼,但沒漲房租,也沒發補貼。廠裏相當壹部分職工家屬還在低價租住福利房。

北京市房改辦項目處程建華告訴記者,國有企業人員住房分配的資金來自於原有住房資金和當期成本的節約,由於企業的經營難以形成穩定的現金流。更何況,除了電信、石油、電力等少數壟斷行業,企業效益普遍不好,大部分都沒錢發補貼。也正因為如此,國務院有關部門並沒有對企業房改做出硬性規定。

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都是“國有”,也都為國家做了多年貢獻。情況本不應該如此不同。這是壹個無奈而又頗為可悲的現實:既然房改方案選擇了壹條觸動較少的漸進式道路,在承認壹部分人既得利益的同時,註定要犧牲另壹部分人的利益。然而,這“另壹部分”並不在少數。

變形的“微調”

在上海,原計劃於2002年實施的住房分配貨幣化實施方案之所以沒有如期出現,壹個重要原因是“部分企業職工聞訊後立即要錢”。因為利益的糾葛,北京市向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發放住房補貼,是今年才開始的。

年初,壹個消息在北京房改系統悄然流傳——市級機關事業單位上半年將發放住房補貼。所有有關幹部都被告知不要宣傳。事實上,早在2002年6月中旬,壹些前期工作已經按計劃全面展開,目前財政資金已經到位。然而,即使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也很少知道這件事,因為這項行動相當秘密。

原因很簡單。這種補貼僅限於有財政撥款的機關事業單位。不僅國企職工不在其中,受益者之間也存在各種利益差異。有關文件特別指出:“我市行政事業單位實行住房補貼,必然會對國有企業職工產生影響,特別是經濟效益不好難以實行住房補貼的單位,可能會造成部分職工攀比心理,引起思想波動。”

巧合的是。據建設部有關人士透露,在上海,原計劃於2002年實施的住房分配貨幣化實施方案之所以沒有如期“亮相”,壹個重要原因是“企業職工聞訊後立即要錢”。

北京市經委的壹位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大多數國有企業都很困難。我們不能說上面發壹篇論文就解決了。”為了使全市貨幣化分配順利進行,北京市房改辦建立了這樣的工作秩序:壹是對最低收入、住房最困難的群眾實施廉租房工作;其次,以貨幣化分配為主導,推進國有企業住房改革;最後,啟動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員工住房補貼。

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房改辦已指導61家企業實施了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為3萬多名職工發放了住房補貼。即便如此,房改辦相關人士也不否認,這離目標還很遠,最終還是不敢公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發放住房補貼的消息。

北京市房改辦房改方案處處長程建華認為,在現行的貨幣分配制度下,家庭負擔標準往往遠高於實物分配;而且事業單位和企業對住房分配貨幣化的資金來源不同;此外,由於住房分配貨幣化與供暖費、物業費貨幣化改革不同步,單位往往會給個人相當數量的暗貼。

鑒於此,他認為,中國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需要壹個長期的推進過程。“任何脫離實際,指望靠發個文件就能全面落實的想法,在現實中都是行不通的。”他說。

根據測算,北京市在1.998年底前解決無房老年職工和住房不達標職工的住房補貼只需要1.874億元。按照北京的可兌換資金量,需要7年時間才能逐步解決。這還不包括企業。像北京這樣財政資金相對充裕的城市,要實現住房分配貨幣化還需要這麽長的漸進過程,這在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記者還從南京、濟南、Xi、武漢等城市的房改部門了解到,新舊制度平穩過渡的最大障礙是企業房改。濟南房改處王處長告訴記者,貨幣化補貼在當地的操作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困難是企業的住房補貼,尤其是效益不好的企業。目前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Xi市房改局房改處處長也表示,當地的貨幣化分房進展不大,主要是企業的補貼資金無法落實。“像研究所、設計院這樣的地方還是可以保證的,但是紡織、軍工效益差就不好說了。”

他告訴記者,Xi的房價偏高,老百姓對普通房子的需求很大。但當地的保障房總量在300萬平方米左右。除了自建單位,社會上很少供應。對於目前的情況,Xi安除了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住房補貼外,只能讓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全額集資建房。"我們希望以實物形式解決無家可歸戶和不合格戶的問題."

漸進改革的棘手問題

住房實物分配停止後,但收入沒有提高,物價水平沒有降低,那麽實物分配就不可能真正停止。相當壹部分地區隨著房改,商品房市場發展迅速,城市地價飆升。復雜的利益平衡產生的貨幣補貼也面臨著房價的考驗。

Xi市房改局房改處處長反映,當地基準補貼為每平方米980元,商品房價格平均高達每平方米3000元。員工即使拿到補貼,也很難買到合適的房子。更何況,補貼的金額是壹個家庭中兩對夫妻共同計算的。如果兩個人的家庭只有壹個人可以領補貼,那就更不可能買房了。

北京市房改辦項目辦程建華也指出,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後,收入不會提高,房價水平不會降低,所以實物分配不可能真正停止。

在此背景下,與貨幣化分房的走走停停過程相對應,準福利分房在各地逐漸興起。壹些單位和地區繼續建房、購房,並以較低價格出售。(詳見本期《北京經濟適用房雙軌運行》壹文)

大致有兩種情況。壹是拿不出補貼的地區和單位,希望通過集資建房解決職工住房困難;另壹種是壹些有能力負擔補貼的地區和單位以同樣的方式變相增加補貼。雖然建設部負責人在不同場合嚴厲指責壹些省市的建房購房行為,甚至組織督查組進行查處,但由於涉及面廣,最終不了了之。

2001北京市發文,通過組織危舊房改造、鼓勵利用自有土地集資建房、為困難企業住房困難退休職工提供貼息貸款、提供經濟適用房、合作社集資建房等方式解決國有企業職工住房問題。這些措施被壹致認為是解決當前貧困單位困難的有效途徑。

為了解決員工的住房問題,北京京棉集團啟動了“危改房改”工程。經過近兩年的規劃,該項目於今年5月開工,將於兩年後竣工。屆時,員工只需支付每平方米2000多元。但對於這樣便宜實惠的住房,還是有很多員工表示買不起。

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計劃調整住房補貼政策,其中突出的計劃是增加政府官員的住房補貼。

13年房改在艱難的利益格局調整中止步,但從1998開始正式提速。這壹輪主流方案仍在漸進式推進,只有少數省份選擇了壹戰到底的綜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