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山峰綿延,高低差異很大。有路祥峰、雙劍峰、文殊峰、何銘峰、太乙峰、九棲峰、五老峰、大行陽峰、紫霄峰、犁尖峰、金雞峰、錦繡峰、白雲峰、天池山等90余座山峰,險峻陡峭,直刺雲霄,雲霧繚繞,連綿起伏。被世人稱為“石桌”的鐵壁峰,是廬山特有的奇景,黑紅相間的巖石,層層疊疊。所以唐伯虎有詩《登廬山》:“廬山幾高幾重,山雨欲來風滿樓。”
主峰是誰?
廬山的最高峰是東南部的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峰呈饅頭狀,附近的小漢陽峰呈金字塔狀。據說在此峰之上可以看到漢陽燈,故名。山頂建有“漢陽臺”。北面有“廬山第壹主峰”石刻,南面有“漢陽大峰”,東西兩側有對聯:“峰從何而來?是迷失的靈魂迷住了楚玉;我要乘風回家,我可能為桑田丟了性命。”這本書是光緒年間南康(今幸子縣)知府王益民寫的。清代戲劇家李漁也曾登上漢陽峰,寫下對聯說:“踏上祥雲,當有幾分仙氣;眼前沒有共同的障礙,我懷疑坐下後會有壹點禪意。”漢陽峰前有王禹崖。據說大禹“疏浚九江”時,曾坐在懸崖前觀看長江洪水。這裏有幾十種高山植物,峰頂的黑松遍布,有壹種奇特的結,十分罕見。地質學家李四光多次考察廬山冰川,攀登漢陽峰,後來撰寫了《廬山地質誌》。登上漢陽,北望長江,南望鄱陽,幸子縣歷歷在目。漢陽峰仰天坪上有雲中寺。據說寺廟裏的小和尚鄧輝在寺廟前發現了苔蘚,知道有水,就是他挖的泉水。老和尚怕“損及龍脈”,趕緊脫下袈裟遮住泉眼,但泉水越湧越猛,給山上增添了另壹番景象:“袈裟泉”,又名“鄧輝泉”
登上漢陽山頂,可以看到紫峰和千層崖層疊,極其險峻。《圖經》曰:“紫霄峰有石室。以前大禹治水的時候,經常爬這個紫室俯瞰六合河,看看洶湧的河水,因為它是刻在石室裏的。”刻的是什麽字?《統誌》載:“子孝石室極暗,不可入。如果有壹件好事,那將是壹百個字。文字陌生而古老,難以分辨。不過‘洪,余乃年’這幾個字可以認。”可見這個石室是古老而神奇的。
大漢陽峰下是康望谷,俗稱“廬山龍”,是廬山最大的峽谷,長約10公裏。相傳秦國滅六國時,大將王建追到楚王康(懷王之子)這裏,被風暴擋住了去路。後康王隱居於此,故名康王谷。山谷中有田園詩般的小屋,溪水潺潺,綠樹成蔭,有世外桃源之風。離陶淵明故裏不遠,還是桃花源的原型不得而知。
漢陽峰雖高,但名氣遠不及海拔1358米的五老峰。很多人認為廬山的主峰是五老峰。趙世良說:“廬山的景色全在東南,所以五峰絕對是獨壹無二的,無人能與之匹敵。誰說匡廬沒有主峰?”(見《續廬山誌》)從奇異的景色來看,五老峰堪稱廬山主峰。李白也說:“如果妳到世界各地旅行,所到之處的風景都非常豐富、俊秀、奇異,很少有人能穿越,真是人間奇觀。”他還寫了《望廬山五老峰》來贊美這座峰:“廬山東南五老峰,切出天上的金芙蓉。九江的美可以紮起來,我就窩在這裏。”從這裏可以看到長江和鄱陽湖,李白曾經隱居過的疊屏山就在峰頂的背面,青蓮寺就在這裏。泛舟鄱陽湖,遠眺五老峰,五老由靜轉動。在朝霞的映照下,金色的懸崖流淌,鐵壁染成綠色,就像天空剪出的壹朵金色的芙蓉花。在五老峰上,看雲彩錦更是醉人。王思仁的《五老峰田進》壹文說:“從前,在青田的小洋裏,我要看田進,以為妙;沒想到,在五老峰上,我又看到了海錦的奇觀。天津的顏色,染了金,人眼看不到,而海金已散了幾萬裏,松松地扔了壹顆子彈,光閃閃,感覺霜雪死白,參差不齊,家算……”
細看五老峰,奇峰怪石,氣象萬千。從北麓的海會寺望去,淡淡的煙霧中,五位老人,有的在湖邊垂釣,有的坐著觀看,其樂融融,興致高昂。傳說此地曾是江湖,湖中有大孤山(歇山),山上有松樹。因為洪水,鞋山崩塌了。為了救人,五位老人跳入湖中,救起落水者,舉起山上的松樹。這時,湖的波浪打著旋,把五個老人卷走了。五座山峰浮現在不遠處的水中,越長越高,擋住了洶湧的河水。從此鄱陽湖水位如鏡,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就是五老峰的由來。五座山峰中,有三座最為險要,也最難攀登,但在山頂,妳可以看到“日暮雲低”、“天仰人仰”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松如雲,即著名的廬山“迎客松”。或者此松取自歇山,又名“五老松”。
五老峰下有五座小峰,也很可觀。根據它們的形狀,它們被命名為獅子峰、金銀峰、石川峰、淩雲峰和旗桿峰。有觀音崖、獅子崖、壹線天、海會寺,是遊客必去的地方。
棲霞寺有壹副對聯說:“紫衣在前,玉帶在後,萬古不朽;面向五老,面向背上七賢,壯觀豪邁。“我由衷佩服五老峰的英雄氣勢。
苦苓雲中鑲嵌
牯嶺是廬山的中心,原名牯牛嶺,其形狀像壹個大牯牛嶺。牯嶺山周圍的東西山谷寬敞平坦,廣廈別墅眾多,成為雲霧繚繞的山城。在這裏,北方有高山可以禦雪禦寒,南方有寬闊的山谷可以獲得充足的陽光。山裏的泉水清澈幹凈,適合飲用。廬山特產吳韻茶、石雞、石耳、石鍋魚都分布在這裏,都很有價值。
在日照峰和湖北嶺之間,有壹條弧形的山間走廊——牯嶺街,海拔165,438+067米,背靠牯牛嶺,面向剪刀峽,四通八達。是南北登山公路的終點,也是去山頂景點的起點。各種服務樓,商旅,遊樂場所都有,所以人說。在牯嶺的綠樹中,散落著千余棟中西合璧的別墅,尤其是英、美、德、俄、荷、西、葡等歐式小樓。古口街公園視野開闊。穿過剪刀峽可以看到廬山雲霧中的仙山瓊閣,夜晚可以遠眺九江城的燈火和長江中流星般的燈火。
從牯嶺鎮東谷望去,那座長山像壹頭半臥的大牛,那就是牯牛嶺。傳說這頭公牛浪漫多情,來歷不凡。金代大將吳孟在鐵川峰成仙後長期居住在廬山,建有三座宮殿。長沖河蜿蜒流過廟前,就像天河壹樣。河的東岸有壹塊公牛石,西岸有壹座名叫“女兒城”的山,是天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公牛身在東北卻轉向西南,用深情的目光日夜凝視著“女兒城”的群山,總想見到織女。有壹年的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那天晚上,石牛突然咆哮起來,震動了廬山。它壹步壹步走到西岸,想爬女兒城。但由於山高谷深,跌入谷底。吳孟只好請能工巧匠刻了壹塊石頭,造了壹頭更大的公牛,在日照峰和大月山上建了日月寺和月宮,加以遏制。但第二年七夕,這頭大牛也咆哮著要去女兒城團聚。吳孟領人抓住它的尾巴,因用力過猛而扯斷。每個人都忙著用鐵鏈鎖住這頭公牛,這使得它永遠呆在這裏。
牯嶺的發展與西方文化的入侵有關。清光緒十壹年(1885),壹個叫李德利的英國人,以500元的地價,將長沖牯牛嶺(今街谷坪)、女兒鎮、大小學校、講經臺等地的壹大片公地“永久出租”給江西德化。由於合同中沒有規定租賃土地的邊界,德化縣令不予批準。李德立於是又花了200元買金銀器皿買通當時的九江同治、洋務局人員盛宣懷,讓他下令德化縣蓋章批準。
1886年,英國人在牯牛嶺長沖壹帶大量建築,雇人修路,建別墅。九江人知道此事後,大怒,上告清* * *。於是江西巡撫逮捕了有關人員,在九江專門開庭審理,來自國外的貪官盛宣懷畏罪自殺。但李德立仍置之不理,於是建房修路,把自己“出租”的土地分成許多份,以每份200元大洋的價格出售,並公開發行報紙,吸引西方人來廬山避暑。九江人揭竿而起,憤怒地趕走了上山避暑的外地人,並放火燒了臨時搭建的木屋。李德立通過英國領事館與清朝總理衙門交涉,結果以英國人的勝利告終。判決李德利的牯嶺公司將租賃土地的壹部分返還中國,中國向其支付賠償金4415元。長寵租給李德利建房,李德利每年租金12公斤。前約當眾焚毀,立了新約,立了十四塊界碑。所以牯嶺街壹帶成了外國人的世界,建起了許多西式房屋和別墅。到1931,成千上萬的外國人已經去牯嶺過暑假和旅遊。外國人占牯嶺總人口的三分之壹,來自英、美、德、法、俄、日、意、挪威、瑞典、芬蘭、荷蘭、瑞士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千人在此居住。牯嶺廬山已經成為國際旅遊勝地。那牯牛嶺為什麽要改名牯牛嶺呢?根據李德利的《牯嶺的故事》,牯嶺的英文單詞是苦苓,類似於冷卻,有涼爽的意思。
隨著西方人的增加,外國傳教士在牯嶺地區建造了各種風格的教堂。主要有四大教堂:壹是可容納千余人的協和禮拜堂,建築宏偉,全部由石頭砌成,宏偉而神聖。附壹座可容納200多人的禮拜堂,位於牯嶺東固河西路,現已改為東固電影院。第二,位於路中間的天主教堂,是壹座意大利式修道院,圓形拱形屋頂,簡單樸素,具有威尼斯教堂的風格。另壹座天主教堂在鹿林,已被摧毀。3.靈堂位於牯嶺河南路111號。4.位於牯嶺河東路276號的倫敦教堂,坡屋頂和平屋頂相結合,廳堂並存,寬廊細柱,平屋頂與欄桿之間有鋼柱支撐,顯示了歐式建築柱的特點。在牯嶺地區,教堂的哥特式尖頂點綴著群山,頗具異國情調。
古口韓坡湖
韓坡口在牯嶺山的南面,東面是五老峰,西面是太乙峰、九岐峰和漢陽峰,中間的空地正對著鄱陽湖。此谷海拔1121米,因含鄱陽湖而得名。傳說廬山君七姑娘愛到鄱陽湖遊玩,愛上殺死蛇精的救命恩人西朗,被玉帝阻攔。兩天之內,玉帝派兩座山組成十字門,阻止了七姑娘下山。七個姑娘抱著琵琶邊唱邊跳,引出了第二天的歌舞。七姑娘趁機下山,與西朗相會。玉皇大帝對兩位將軍的疏忽非常生氣,派人用斧頭砍,砍在兩座山之間,就成了今天的旱坡口。
鄱陽湖前有壹石牌坊,中間刻有“鄱陽湖口”字樣,左右耳門上分別刻有“湖光”和“山色”字樣。過牌坊,登石階,即至“含亭”。由此,我們看到了鄱陽湖的“千裏湖壹脊信”,看到了漁帆星羅棋布,碧波萬頃,正如袁宏道所說:“登上鄱陽湖之巔,長江漫溢,渾波上線,鄱陽湖如照片般清澈,細看船帆,湖中山巒或蝕或漲,似沙點。..... "詩人還想象這張嘴要吞鄱陽湖的水:“按說是鯨張巨口,西江不吸鄱陽湖。”(青星子縣人曹龍樹的詩《含兜》)更是氣勢如虹。
湖面波光粼粼,群山美不勝收。五老、太乙、漢陽等青翠的山峰近在咫尺。甚至有九怪峰,突然有九怪。明代詩人嚴有詩說:“峰外無煙,半日無北。”頂石欲落,老僧庵懸樹梢。“奇跡和山脈是驚人的。在九嶷峰上,有壹個頂角較高的犁尖。這個懸崖上的“犁尖”是冰川形成的,非常鋒利。在這裏,當雲波動漂移到犁峰時,“耕雲播霧”的奇觀就可見壹斑。看湖口的霧也很迷人。郭沫若《霧中遊含湖口》詩說:“人到湖口,望湖中有新亭。湖光山色鎖在雲端,天籟之音在霧中回響。"
人們喜歡在旱坡口看日出和月影。拂曉上山,只見日出前,湖水全是紅色,群山披上壹層金光。壹輪紅日冉冉升起,冉冉生機勃勃。晚上在王婆亭樓上看月亮,只看到山影朦朧,天上明月,仿佛觸手可及,像是壹個神奇的仙境。
湖光山色、雲霧繚繞、日月奇觀,如此吸引人,讓人踏雪而行。明末清初的《從風中奇緣到太乙峰》詩中寫道:
古詩“廬山千霧”出處:侵晨獨含湖口,千裏湖,壹脊信。但如果矮藤可憐,為何不讓細雨打濕藍色?森林蕭瑟,寺廟高低,霧氣幽幽。如果不是探險家,誰能在雪上行走,在巖石上行走?
金龍邊立交橋
著名畫家豐子愷遊覽廬山時,曾去“天橋”觀光。他爬上仙人盤左邊的懸崖,看到對面的懸崖上只有壹個小石欄在延伸,根本不像橋,就問立交橋什麽時候倒的。當地人說:“立交橋上沒有橋。”。畫家納悶,“為什麽沒有橋就叫立交橋呢?”
傳說這座橋是金龍改的,專門用來營救朱元璋的。當年鄱陽湖戰爭,陳友諒以60萬大軍和高大的船只,進攻朱元璋的20萬大軍和小戰船。看到朱元璋的軍隊有壹艘打著旗號的大白船,知道那是朱的旗艦,就集中火力向它射擊。在金沙洲壹帶,船被撞擱淺,朱元璋逃到岸上,上馬。陳友諒緊追不舍,朱元璋只好往山上跑,壹路鞭打到廬山仙人盤的兩個懸崖邊上。壹眼望去,無路可逃,身後傳來“不要跑朱和尚!”喊叫聲越來越近。這時,壹條金龍突然從天而降,變成了壹座立交橋,建在兩座懸崖之間。朱元璋剛壹下馬過橋,天橋砰的壹聲斷了。趕到橋頭的陳友諒看著朱元璋從九十九盤山道逃走。目前天橋上只剩下壹塊石頭,懸崖邊上的馬蹄印。
鮮翻天池輝
天池山位於牯嶺西北部。山頂的天池是雙池,據說是文殊菩薩挖出來的。水池旁的亭子,原是東晉高僧慧智修建的天池寺原址。寺西的石臺是文殊臺,在這裏可以看到“佛燈”,觀看雲海。天池山高聳入雲,山上經常陽光明媚,山下大雨滂沱。王陽明把這種感覺寫在壹首詩裏,刻在大天池趙江崖亭的巖石上,就是《睡在大天池詩》:“昨夜月在峰上照,山下隱隱聽得雷聲。小賴問山下百姓,半夜風雨卷茅屋。”署“陽明山王守仁博安信”。
相傳,大天池是古代魯君愛上天上玉女的地方。他們壹個住在赤溪,壹個住在董馳,壹個打獵,壹個種茶。他們經常在池塘邊的山裏見面。玉帝命玉女回天宮後,玉帝不忍離開天池和魯君,於是玉帝揮劍將天池山劈為九十九師,兩人分居。玉女的姐姐很同情她,從天上扔了壹根錦絲,把它變成了壹座錦橋。連接東西山脈。當玉帝看到這壹幕時,他命令雷公電母切斷金劍橋。玉女看不到盧俊,只好隔著山流眼淚,眼淚流進錦溪,驚動了溪中的壹條金龍。就在他們倆跳下懸崖的時候,金龍飛起,抱著他們,爬到了懸崖頂上。於是天女成了大天池東邊的錦繡峰,鹿君成了大天池西邊的白雲峰。他們朝夕相對,深情款款。當金龍離開水面時,它也變成了壹塊巨石。大天池以西半山腰的巨崖,就是金龍之首——“龍頭崖”,也叫“蛇神崖”。傳說雲海蔓延到龍頭崖前時,天池寺有個和尚以為雲裏有佛,就是從那裏爬到天上去了,結果掉到懸巖上死了。
《太平詩話》載:“王陽明先生遊匡廬天池山龍頭崖,崖突山壁,下無底。沒到的,大眾低頭慢慢走。如蛟龍蜿蜒於崖前,望之,嘆曰‘神奇’,人之勇也。”敢走到龍頭前,從懸崖上往下看,這是多麽的大膽和危險。
我們都知道蘋果公司是美國的壹家高科技公司。蘋果應該是順應了全球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趨勢,是以科學管理為核心的美式人力資源管理。這是我帶給妳的。歡迎閱讀。
:人力資源的專業化和系統
蘋果使用專業的個人健康記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IHR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是基於先進的軟件系統和高速大容量硬件的新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它通過集中的人事核心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