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有到北京、Xi、天津、成都、太原、石家莊、大同和臨汾的火車。
公路運城市有209國道穿過,可分別到達河南三門峽市和陜西華陰市城區。太原長途站每79分鐘就有壹趟去五臺山的車,是依維柯泰山。如果從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濟南、石家莊、xi、鄭州去五臺山,可以先坐快車到太原,太原五壹廣場有長途汽車到五臺山。北京、廣州、成都、Xi等主要城市都有直飛太原的航班。到達太原後,乘客可在太原五壹廣場乘坐長途車前往五臺山。公路客運尤為重要,因為火車和飛機都不能直達五臺山。乘火車在京元線沙河、樊氏、代縣、原平站下車都很方便,還可以坐車去五臺山。大同到太原的北同蒲鐵路線上,也有寧武、原平到五臺山的車,忻州每天也有很多到五臺山的長途汽車。河北阜平有直達五臺山臺懷鎮的長途汽車,臺懷鎮和太原之間每天都有班車。五臺山六月大會期間(農歷六月初至七月初十),是遊客最多的時候。這壹時期,五臺山周邊的縣鄉增加了長途汽車,如東野至五臺山、陽泉至五臺山、富平至五臺山、樊氏至五臺山、原平至五臺山、沙河至五臺山等。
鸛雀樓是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建築之壹,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金三角地區。
鸛塔,古稱鸛塔,因鸛喜鵲不時棲息其上而得名。它的舊址在永濟市漵浦區西南的黃河岸邊。《周浦縣誌》記載:(鸛樓)原為縣西南黃河中高丘,有時鸛棲其上,故名。該建築原為北周(公元557581年)將軍宇文護(鮮卑族)所有,為二層建築。因其建築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位置優越,景色優美,歷代文人騷客慕名登樓,以歌傳情,留下了許多居高臨下,贊嘆大江的不朽篇章。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樓記》中寫道:山遮白日,海泄金河。百尺竿頭,更進壹步這句催人奮進、激勵民族復興的千古絕唱,早已家喻戶曉。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孟茜筆談》中寫道:河中央的鸛樓有三層樓,高瞻遠矚,鳥瞰大江。唐代詩人很多,但李益、王之渙、常蕩可以加強他們的看法。如李益《在鷺宿》:鸛雀樓西數百尺,汀州雲海茫茫,漢笛空流,魏山川半暮。壹千年後,妳依然痛恨速度,但壹日之憂,日久矣。風煙想家,遠了會傷到自己。詩人把壯麗的山川與人生苦短的悲傷聯系在壹起。再如長蕩的《鸛雀樓》:近百鳥,河水入破山。天堂環繞著葉萍,高於大地。這首詩可以說是描寫鸛樓風光的傑作。馬岱、司馬查、吳榮等詩人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句。但時至今日,太原才子王之渙的《在鷺宿》是婦孺中最著名的壹首詩。這首詩雖然只有二十個十字,但卻用千萬根巨椽描繪出北方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闊景象,讓人感到豪放。詩人的心靈,在大自然的震撼下,悟出了壹種樸素而深刻的哲理,這種哲理能促使人們拋棄固步自封的膚淺知識,登高望遠,不斷開拓新的更好的境界。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描寫自然風光的,但是壹開口就把萬裏縮起來,弄得像萬裏壹樣。最後兩句大寫意,寫得出人意料,將哲理、風景、情境融得天衣無縫,成為鸛塔上不朽的絕唱。所以,這首詩不僅激勵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奮進,也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學道理。清代詩評家認為王的詩不過是兩個十字,第壹個十字已盡,最後壹個十字有千裏之勢。
高臺重檐,黑瓦藍花楹的鸛雀樓,不僅贏得了河山的勝利,而且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遠近聞名。鸛塔立晉,望秦。它獨立於中州,遠眺中條山,遠眺奔流河,西入紫方位。黃河觸及中國,與東方相遇,龍虎環繞。壯麗的山河景觀吸引了無數歷代名人,為之建功立業。贏得山河勝利的周浦名樓,幾乎成了當時大詩人詩歌角逐的舞臺。鸛塔所在的地方,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折回大海的地方。永濟古稱普阪。夏、商、周以前,堯、都曾在此建都。這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距離鸛塔20公裏的西後渡古人類文化遺址,展示了1.8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使用火,使用鍛造的石器。傳說中華民族的祖先伏羲、女媧、黃帝都在這壹帶留下了刀斧的歷史痕跡。“華夏”壹詞指的是歷史上的夏族,其繁榮以姚舜禹為標誌,活動核心在河東地區。《太炎》“華”指的是華山壹帶,也就是黃河西岸的地方。西方是中國,東方是夏天,鸛塔位於中國歷史坐標的中點。這種巧合給鸛塔蒙上了神奇的色彩。想壹想,我們不禁對鸛塔所詮釋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贊嘆不已。詩是樓寫的,樓是根據詩的名字寫的。滕王閣因王波而著名,嶽陽樓因範仲淹而不朽,黃鶴樓因崔豪和李白而著名,鸛雀樓也因王之渙而著名。
鸛雀樓建成後,鸛雀樓仍屹立在金章宗明代(公元11901196),唐河中伏書記李悝jy所寫的《鸛雀樓碑》猶存。元初(公元1222年,十月,五陰,依此州之事,授建址,四處流蕩,遁於雲端。雖然他很傑出,但他不再是壹個人了。河山之大,風煙之勝,與往日無異。那是元初建築被毀的時候。明初,其舊基礎猶存。後來由於黃河泛濫,遺址被淹,導致建築被毀。人們簡單地把周浦的西城樓當成鸛樓,有很多人在向它致敬。清初詩人尚登安寫道:河山只愛遊,長卷Xi輪晚流。千裏窮詩好,至今影到西樓。西塔確實很有名,但其實很難表達。數百年來,鸛樓給無數遊客留下了無限遺憾。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加強,重建鸛樓的呼聲日益強烈。65438年9月至0992年9月,參加第六屆全國旅遊目的地研討會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到永濟考察,聯名提出重建鸛樓。於是,永濟城於1997 65438+2月在黃河岸邊破土動工,拉開了鸛樓重建工程的序幕,這也是該建築在元初被毀700多年後的首次重建。新建的鸛雀樓是中國最大的仿唐代建築,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在建築形式上充分體現了唐代的風格,因為鸛雀樓建於北周,盛於唐代。此次修復以再現唐朝的風貌為指導。鸛塔的整體漆彩,也是中國唐代壹種失傳的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的多次調查和搶救,鸛塔被重新設計。因此,它是中國唯壹壹座由唐代彩畫藝術復原的唐代建築。外觀打磨上漆後,建築立刻變得古典典雅,完全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以鸛雀樓為中心的鸛雀樓景區,規劃面積3300畝,現有面積1.640畝。景區規劃為四區十二點的空間結構。觀雀樓花園有四個旅遊區。壹個是著名建築旅遊區,包括影壁、桂英湖、唐韻廣場和觀雀樓。二是黃河風情旅遊區,在主樓區的西面,有周浦風情園、黃河風情博物館、柳園等;第三,景觀旅遊區,在主體建築的南面,有蒼山自然風光園、吉祥如意湖、鸛園。四是休閑娛樂區,包括普金遊樂園和唐式馬球館。整個景區以獨特的鸛雀樓文化背景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為特色,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但妳三百裏,登高壹層樓”的磅礴氣勢為主旋律,形成了縱覽世界五千年的崇高意境,成為國家級旅遊景區。鸛塔景區的開發建設分為兩期,以鸛塔為中心的名樓旅遊區壹期於2002年9月26日建成。
鸛樓內部裝修於2004年7月底基本完成,為的是提升這壹著名文化建築的文化內涵,增加遊客的參與性和觀賞性。鸛樓內部裝飾以河東文化和黃河文化為重點,充分體現了黃河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先民在這裏書寫了輝煌的歷史,橫跨華夏五千年。其中,由硬木彩塑制成的中都蒲阪繁榮圖,再現了盛唐時期蒲州城的繁榮景象,生動、精美、逼真。宇文護《築樓守邊》、王之渙《旗亭畫墻》等故事,以歐式塑料形式表現,高貴典雅。還有舜帝、玉笛、關公、柳宗元、司馬光的故事和傳說,它們以浮雕、壁畫和雕塑的形式在中國歷史上表現出來。同時還有制鹽、冶鐵、養蠶、剪紙、年畫、社火等。,反映了河東人民勤勞的智慧和豐富的民間工藝,充分再現了悠久的中華文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鸛塔會成為弘揚中華文明的典範。
鸛塔是黃河的象征,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象征。它的再次輝煌,標誌著民族的再次繁榮,祖國的再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