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姜振華人物介紹

姜振華人物介紹

蔣振華

姜振華,男,出生於1964,湖南新邵人。他畢業於南開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中國古代文學學會理事,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莊子寓言和古代文學思想的研究。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古道教文學思想研究”及6項省部級項目,學術成果在國內外學術領域具有廣泛影響。

中文名:姜振華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新邵

出生日期:1964

職業:教師

畢業學校:南開大學

代表作:《唐宋道教文學思想史》

博士:南開大學

碩士: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

本科:婁底師範學院漢語言82級。

頭銜:教授

研究計劃

2014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代道教文論概論》

2013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元明清道教文學思想研究”

2012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元明清道教文學創作理論研究”

2009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古道教文學思想研究》

2009年主持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古代道教文學思想研究”

2007年主持湖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莊子寓言的文化解讀與定位》

2007年主持湖南省社科成果項目《漢魏六朝道教文學思想研究》

2006年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唐宋道教文學思想研究》

1999主持湖南省社科聯項目《莊子寓言對文化的貢獻》

講座課程

先秦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玄學與文學思潮、道家與文學等。以“衡越山水與湖湘文化情懷”為主題,參加湘鄂贛皖學術演講活動,廣受好評。

主要工作

專著《唐宋道教文學史》,嶽麓書社,2009年。

專著《莊子寓言的文化解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專著《漢魏六朝道教文學思想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獲湖南省第十壹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著作出版資助,2007年獲省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補充註釋《全唐詩·司空圖詩集第三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版。

《老子本義與老子道德經典校勘》,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

編輯註釋《古詩三百首註釋解析》,廣東新世紀出版社,1996版。

主編,《中國古代文學新史》上冊下冊,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讀與文摘》第壹卷,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遼代散文創作的總體評價與價值探索,《學術研究》第1期,2014。人大復印中心轉載《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全文,第4期,2014。

漢魏六朝遊仙歌創作的文學史意義,發表於《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14。

金元士人與河北太乙教的文化互動,《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4。

竹林七賢對魏晉道教神仙文化的詩學闡釋與貢獻,《中州學刊》第7期,2013。新華文摘,第20期,2013;高校文科學術文摘文摘,第6期,2013。

南宋道教文學思想中的愛國情懷,《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13。

《交織,獨特的武器——評何宗美新作》,《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12。

《中世紀道教文學思想特征概論》,《井岡山大學學報》第4期,2012。

道教史與文學史的意義,四川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2012。

金元題跋散文的文化價值考察,第7期,學術研究,2011。

《隋代道教文學創作中神仙與神仙意象的統壹》,載《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11。

魏晉南朝文學思潮中的娛樂養生傾向及其形成,《文藝研究》第6期,2010。NPC復印中心《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編號10,2010)全文轉載。

《戰國工商業文化的寓言話語解讀與現代闡釋》,載《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10。

《仙學·李翰詩風與蘇黃詩學》,載《文學評論》第2期,2010。人大復印中心轉載《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全文,第7期,2010。

玄學對魏晉名士生活態度的影響,《中州學刊》2009年第4期。

《論寓言中的水意象》,載《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國道教文學研究必備的知識要求,《文獻綜述》2008年第4期。

《漢魏晉南北朝文人詩簡論》,載《文學遺產》2008年第3期。

《道家臺階虛詞及其對文人創作的影響》,《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4期。

陸《道經分類》的文學觀念和文體意義——兼論與《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葛洪憲理論影響下的文學創作觀和文體觀》,載《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

宗教與文學的結合,《南開學報》2005年第7期。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鑒(2007年版)。

早期道教“文”的多維解讀,《中州學刊》2005年第6期。

《從宗教角度解讀太平經》,載《當代宗教學》2005年第3期。

道家養生理論對六朝文學娛樂化傾向的影響,載《中國道教》,2005年第2期。

論章學誠的誠信文章觀,《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5。

《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2004年第7期《詩經》農事詩考辨。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趨勢》,《南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論漢魏六朝文學思想的言意關系》,《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寓言的雙重承擔,《中州學刊》2004年第4期。

《文人飛龍竹簡》道教古詩,發表於《世界宗教(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

道教符號的文學意蘊與思想,《中國道教》,2004年第4期。

《簡述先秦文學思想中的言意關系》,載《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轉載NPC復印中心2004年第3期出版的《中國古今文學研究》全文。

寓言分多種,在《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999期,第1期。

人與物質因素的溝通——評簡毅《雲夢學報》,第1998期,第1期。

曹丕“文琪”論的思想淵源,《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7。

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8,1。

寓言的悲劇意識及其情感歷程,《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6。

《莊子寓言》中悲劇沖突的表現形式和情感模式,《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6。《張延金先秦兩漢文學研究綜述》(北京出版社,2001版)。《簡評》,發表於《中國寓言研究》特刊(7月1995)。寓言在古代思想史上的意義,《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1995。《莊子夢的寓言——中國夢文學鼻祖》,發表於《搜索》第3期,1995。《莊子寓言》的文學貢獻載於《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9期,《新華文摘》第5期,第1994號。

《諸學者研究的新成果》,《長沙水電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93。

《莊子寓言的社會歷史價值》,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993期,第1期。

《莊子寓言》朦朧意境發表於《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2,全文轉載於《中國古今文學研究》第10期,1992,人大復印中心。

《莊子寓言的美學特征》,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9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