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美學史上的現代美學

中國美學史上的現代美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學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關於批判舊美學、建立新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學術討論,集中於對美的本質、自然美和審美對象的哲學探討。從1978開始,他在繼續這些研究和討論的同時,註意將現代心理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引入美學領域,開始撰寫中國美學史的著作。美育的研究和實施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

美學問題的討論始於朱光潛、蔡儀、李澤厚在《人民日報》1956發表的文章,60年代初有近百人參與討論,論文約300篇。《文藝報》和《新建設》雜誌先後編輯了六集《美學問題討論集》。這是中國美學史上前所未有的爭論。從基本傾向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派別。

蔡儀主張美是客觀的,即美的根源在於與人無關的客觀事物的屬性特征。蔡儀認為“客觀事物的美的形象與客觀事物本身的本質有關,...並且不取決於觀看者的視角”。他提出“美的本質是事物的典型性”。也認為美在個性中充分表現了種類的共性,以及這類事物的本質,即典型性。

朱光潛主張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壹。他認為“美是客觀方面的某些事物、屬性和形狀適合於主觀意識形態,並能融合在壹起成為完整形象的特質”。朱光潛用生產性勞動實踐來解釋審美問題,認為藝術是生產性實踐,從而把主體性理解為實踐中的主體,即主觀的、能動的方面。

李澤厚主張美是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統壹。他認為“美和善壹樣,只能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們只對人和人類社會有意義”,“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李澤厚根據《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中“人化的自然”的觀點解釋了美的本質,認為“經過幾十萬年的生產鬥爭,自然不再是危害我們的敵人,而是日益成為我們的朋友,自然從“自由”變成了“為我”。他由此闡明了自然美是人類社會生活客觀賦予的。

此外,有些人認為美是主觀的,美是壹種觀念或美只是壹種主觀感覺。

本次學術討論還結合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探討形象思維、藝術模式、創作方法等理論問題。王朝文主編《美學概論》完成於1964。它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系統地闡述美學原理,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美學研究的成果。王朝文的新藝術創造理論和以壹當十理論從藝術創造和欣賞的角度豐富了審美心理學的研究。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學討論越來越活躍,文章和書籍數量空前,參與討論的規模不斷擴大,各種美學刊物相繼出版。上述各派的美學觀點在堅持中有所深化或發展。

李澤厚在實踐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歷史“積累”理論,並在《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與美學述評》、《形式感》等著作中進壹步闡釋了“人化的自然”。他認為,以人類歷史發展為中心的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主題,人類壹切認識的主觀心理結構,從感覺和知覺到概念和思維,都是在這種極其漫長的人類勞動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多種多樣的自然結構和形態首先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以保存和積累,然後可以轉化為語言、符號和文化的信息系統,最後積累到人的心理結構中,產生了人的主體性或與動物有根本區別的人性。是感性(自然性)和理性(社會性)的統壹,或者說理性在感性中積累了。在他對美學和形式感的論述中,他認為物體的形式和人的形式感遠非純粹的自然事物。自然與人、物與情在自然品質和形式感上的對應和同構,也是貫穿人類社會生活歷史實踐的至關重要的中間環節。美學中的身心形式感仍有社會歷史因素和成就。審美形式感的生理-心理普遍性,* * *同性與特定的社會、時代、民族習慣、傳統、想象、觀念相互聯系、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在壹起。於是,在所謂的形式感中,其實存在著超形式、超感性的東西。所以,形式美不等於形式,審美是感性的但不等於感性的。他認為,只有從形式感的角度,才能看出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論是正確闡述這些統壹的基本哲學的理論。

朱光潛在《論美》和《美學選集》中進壹步闡述了他的基本觀點,即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壹。他認為,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馬克思把精神生產活動和物質生產活動看作是統壹的,兩者都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過程,從而體現自己,改造自己。人和動物不同,人有自我意識,也就是意識。他認識到自己是人類的壹員,並按照這種認識產生;動物只是在身體的直接需要下單方面產生的,而人卻是根據人的更深遠的需要而完全自由地產生的。這就肯定了文藝的廣闊主題和社會功能,他指出,藝術是壹種生產勞動,文藝創作活動和物質生產壹樣,涉及整個人的精神和肉體的各種力量。它涉及自我意識、形象思維、受目的制約的理性思考;它涉及到意誌和情感,以及在高度緊張狀態下的動器官和專註力。文藝創作和物質生產都能產生美感,就是從勞動中,我感受到了運用各種身心力量的快感。實踐是社會人以其“本質力量”或功能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行動,主要見於體育生產和社會革命鬥爭中。應用到美學上,文藝也是壹種精神勞動,不脫離體力勞動。它不僅積極地反映自然和社會,而且改造和促進自然和社會。人與自然(包括社會)絕不是兩個毫不相關的對立面,而是不斷相互促進的。所以人與人之間有天然的影響。自然也體現了人類的本質力量。

蔡儀主編的《美學原理大綱》進壹步明確了美的客觀本質,認為美的本質是客觀存在於現實事物本身中的,所以要在客觀現實中去探索美的本質。該書基於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人類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的”這壹論點,認為凡是符合美的規律的東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質是美的規律。規律是指事物之間,事物的現象之間,或者事物的屬性條件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關系。因此,美的規律和所有的規律壹樣,必須是客觀的。無論是自然事物的美,社會事物的美,還是人創造的美,都具有美的規律的客觀屬性。他進壹步指出,美的規律是指用非常突出的現象充分表現事物的本質。它強烈地表達了事物的普遍性和鮮明的個性。這其實指的是典型規律,所以美的規律就是典型規律。

中國美學史的研究壹直相當薄弱。從1980開始,陸續有專著、論文、資料被選錄出版。其中,李澤厚的《美的歷程》探索了從藝術起源的古代到清代中國審美意識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李澤厚、劉綱紀主編的《中國美學史》第壹卷(先秦兩漢)於1984年出版。它提出了中國美學史的對象、任務、特征和階段等問題,並把儒、道、騷、禪作為中國古代美學的四大分支。這是第壹部系統的中國美學史著作。此外,還有不少論文對孔孟、老子、劉勰、司空圖、蘇軾、嚴羽、石濤、李漁、葉燮、曹雪芹、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的美學思想進行了闡述。

加強了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和研究,出版了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蔣孔陽的《德國古典美學》、如心的《西方美學史叢書》。壹些學者在這方面的著作和譯著正在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