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徐彪離家到上海與姐姐同住。姐夫張祖培是“五卅慘案”時聖約翰大學反帝鬥爭的學生領袖。他充滿了愛國主義和正義感,這對他影響很大。
1937(民國26年),初中畢業,考入南京金陵大學附屬中學。65438+2月3日南京淪陷前,隨父母遷居四川萬縣,就讀於萬縣金陵大學附屬中學。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徐彪考入重慶南開中學。
1940考入從杭州遷到貴州的浙江大學化工系,1944畢業,獲學士學位。考入我校研究生院,師從染料專家侯教授學習五子染料。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期間,徐爵在浙江大學化工系讀研究生時,曾隨導師侯學習五邑子染料。五倍子(Gallnut)是尿嘧啶科鹽膚木(Rhus chinensis Bunge)的壹種蟲癭,原產於中國西南的四川和貴州山區。大量的五倍子單寧可以水解得到3,4,5-三羥基苯甲酸。徐彪設想3,4,5-三羥基苯甲酸脫羧生成1,2,3-連苯三酚,用作制造塑料的原料。當時中國缺油,石化行業空白,市場上的塑料制品都是“洋貨”。徐彪希望利用五角子這壹豐富的土特產資源,逐步建立中國的塑料工業。
1945(民國三十四年),在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任助教。
1946-1947上海光華大學化學系講師。
1947年初(民國三十六年),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招收赴美留學人員5人,其中化學專業1人。壹舉,徐諾於9月份,1947,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利海大學化工系攻讀碩士學位。他在行李中帶了30多公斤的五杵到美國,用美國的實驗室設備繼續他的研究。1年後,他用理論分析和實驗結果證實了自己的想法。他通過1,2,3-連苯三酚與糠醛的縮聚反應,使五子塑料堪比酚醛塑料,獲得了優秀的碩士學位。徐彪從未忘記在中國建立塑料工業。為了深化生產實踐,掌握相關技術,回國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在紐約諾切斯特的柯達公司精細藥物車間工作了壹段時間。
1948((民國三十七年))在獲得碩士學位後,我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去了美國柯達公司的精藥車間實習。
1947-1949,中國文教基金理事會研究員。
1949年冬,老徐受聘為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後被任命為重慶瓜酸塑料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49.徐彪回到中國,受聘為重慶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1951年,在重慶大學任教,奉命籌建重慶瓜酸塑料廠(後更名為重慶合成化工廠)。工廠於1953投產,徐彪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同年被評為重慶市壹級勞動模範。1953年,徐爵奉命在原四川化工學院(1953年並入成都工學院)建立中國科技大學第壹個塑料專業。
1950-1953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
1951年,他成立了重慶瓜酸塑料廠(重慶合成化工廠的前身),大量利用當地的烏子生產塑料。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南地區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塑料制品匱乏。
1951年春,他提出了開展五子研究工作的建議。在重慶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徐爵利用自己設計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以國產五子和部分農副產品為原料,在重慶大學化工系成立了大型五子塑料研究組。
1952年初,中試工廠成功,徐彪主持的廠房建設工作進展順利。5月3日,1953,重慶瓜酸塑料廠正式投產,徐彪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這是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在西南地區設計的第壹家完全使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塑料廠。同年,徐爵被評為重慶市A級勞動模範。經過9年的努力,許宣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被封鎖禁運的年代,擁有了國產塑料制品。
1953兼任重慶瓜酸塑料廠副廠長、總工程師。
1953,受命打造中國高校第壹個塑料專業。
1953年春,徐彪接受了高教部下達的任務,負責創辦中國化工大學第壹個塑料專業。
從65438到0959,徐彪開始招收研究生。1960期間主編出版了1《中國大學高分子化學原理》高分子教材。“文革”期間,徐鉉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受到嚴刑拷打,由於沒有得到妥善治療,導致右眼患病失明,但他依然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1964年在中國大學創辦了第壹個高分子研究所。
1960年,《高分子化學原理》正式出版,印數24000冊。這是我國第壹本面向高校工科學生的高分子教材。
1960期間,編寫出版了中國高校第壹本高分子教材《高分子化學原理》,被譽為“中國塑料之父”。“文化大革命”期間,老徐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受到嚴刑拷打。他的右眼生病了,因為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而失明了。但他仍然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為軍隊單位和地方企業解決了許多重要的技術難題。後來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和多項科技進步獎。繁重的工作和各種壓力進壹步損害了老徐的健康。他經常帶病工作。
1970年,在他拿到回實驗樓搞科研的權利之前,重慶等地的壹些軍事單位派人請他幫忙解決重要的技術問題。他珍惜這些聯系實際、服務生產建設的機會,立即到工廠、車間、實驗室、田間試驗場,和技術人員、工人壹起研究、試用新產品,搞技術革新。
到1976,這些單位在徐彪的指導下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其中“高分子固體潤滑劑”和“金屬冷擠壓工藝的應用”獲得了1978國家科學大會獎,徐彪也應邀參加了會議。“炮底火外殼無鉻鈍化新工藝”獲1981國防科工委重大成果獎,1983國家發明獎。
20世紀80年代初,他和他的研究生利用超聲波和高速攪拌產生了18高分子新材料,這些材料用壹般化學方法難以合成,可用作不相容聚合物體系的增容劑、油氣田開采和勘探用化學品、二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劑和金屬冷加工用潤滑劑。“超聲波輻射下聚合物降解與嵌段(接枝)* * *聚合”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7。
1981年獲批全國第壹批博士生導師。1987年,他領導的高分子材料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1980年5月,徐彪因咯血住院並切除了左下肺。兩個月後,他不顧醫生勸阻,提前返回工作崗位。在科學的春天,他更加精力充沛,積極投身於教學,進壹步開展了高分子成型理論和高分子機械化學的基礎研究,在高分子降解與* * *聚合、高分子氫鍵復合、高分子* * *混合材料的形態與性能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徐爵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註重使教育和科研面向經濟建設,積極服務生產建設,開展油田高分子材料的應用開發,紮根石化企業。
1981年,石油部在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成立了油田高分子材料實驗室。20世紀80年代,徐旋和他的學生走遍了中國大部分油田,深入現場調查研究,與油田工作者合作,取得了堵水、防垢、降凝、減阻等多項研究成果。
1989年負責建立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後流動站,成為全國第壹個高分子材料領域四位壹體的科研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在他的帶領下,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後與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瑞典、捷克等12個國家的26個研究機構、高校和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1991年,這個實驗室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原石油部)授予重獎,徐彪被聘為公司“八五”重點項目“三次采油新技術”學術負責人。多年來,徐爵還走訪了齊魯、大慶、燕山、揚子、蘭州等石化企業的生產現場和研究所,與石化企業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齊魯石化公司先後分別於1985、1987與徐彪簽約,在成都理工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建立高分子復合材料研究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發站,以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高分子材料產業發展。
1991 10年6月,受國際高分子加工學會委托,徐彪在上海召開了亞澳高分子加工國際會議,並擔任會議主席。來自亞洲和中國、北美和歐洲的4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中國的65,438+060多名科技人員出席了會議。大會取得了圓滿成功,在學術上和組織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在國內充分發揮了國際學術交流的作用。
2003年,老徐獲得第三屆四川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他將5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2013年,92歲的徐彪生前還在講學,多年前和家人壹起住在學校的職工宿舍裏。沒有工資,沒有講課費,只有壹把打補丁的軟椅子,壹臺老式的小彩電,大部分課桌和家具都是學院1988購買的木箱改裝的。他死後,有人從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帶走了徐彪。他壹生從未接受過采訪,還曾經趕走過給他拍照的牛。他的名聲不為壹般人所知,是中國塑料之父,領導著世界五大頂尖高分子化學實驗室之壹。
2013二月16 14: 00,因呼吸心跳驟停,不幸逝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