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小事也反映了家庭矛盾的分支和孩子教育問題的共性差異。
這個問題可以稱為“隔代教育”。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之壹。
據調查,中國城鎮近50%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年齡越小,與祖父母生活在壹起的比例越高。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越來越普遍。在生活、學習、工作的壓力下,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成為了壹個社會問題。
什麽是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對應的是親職教育。老人對孩子的教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遠到原始社會,近到今天,從皇室貴族到普通百姓。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隔代教育”調查顯示,近80%的城市家庭祖輩參與了子女的養育。在上海,0-6歲的孩子有50-60%處於隔代教育。在廣州,壹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在北京,高達70%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孩子年齡越小,和爺爺奶奶壹起生活的比例越高,這種現象在農村的比例更大。資料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裏,美國只有大約5%-10%的18歲以下的孩子和祖父母壹起生活。
隔代教育有其特殊的優勢。
然而,隔代教育也有明顯的缺點。
“我感覺我爺爺奶奶很溺愛我的孩子,壹發脾氣就哭,他們會馬上去哄。我想去教育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想讓我讓他來,溝通也沒用。我們也不好意思多說,怕老人不高興,但是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真的很困惑。”
“平時我們工作忙,大部分都是老人帶的。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矛盾。比如孩子放學回家,老人總會給孩子買零食。我們說他吵鬧吃零食不好。我們也教孩子不要吵鬧,讓爺爺買零食,但是沒多久爺爺就繼續給孩子買零食。至於孩子,他們越來越忽視我們的教育。有什麽事,找爺爺。”
“有時間的時候,我們會和孩子壹起做遊戲,看繪本,做家務的時候讓他們多參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鍛煉孩子的獨立性。但是我爸壹直反對我們這麽做,說孩子要多休息,要吃好睡好。當我們不在的時候,我們會給我們的孩子看壹天卡通片。我們壹出去玩,就讓孩子坐搖車,我們直接幫他們完成該做的事情。孩子們的習慣越來越差了。”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個。爺爺奶奶往往有壹種對孩子友好的心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更註重情緒而不是處理情緒,從而過度遷就和保護孩子,盲目以孩子為中心,不顧具體時間地點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這樣的關心會變成溺愛,反而會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方式,從而阻礙孩子的發展。
在對爺爺奶奶和父母的教育思想的研究中,相比父母,爺爺奶奶會認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父母不能批評自己”的觀點,這導致他們在教育孩子時,較少反思自己的問題。父母提出的不壹致的教育方式是,他們也更容易與父母發生沖突,因為他們任性。
“P-O-X理論”
1958心理學家海德提出了人際關系的“平衡理論”,也叫“P-O-X理論”。P代表認知主體——H兒童,O是另壹個與P父母有聯系的人,X是另壹個與P和O祖父母有聯系的任意對象。均衡理論假設P,0,X之間的均衡狀態是穩定的,會讓人感到平和,而它們之間的不平衡狀態是不穩定的,會讓個體感到心理緊張。只有他們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平衡得到恢復,這種緊張關系才能消除。
所以在家庭關系中,如果和孩子有關聯的父母和爺爺奶奶之間有矛盾,就會導致孩子心理緊張。為了消除這種緊張,父母和祖父母需要保持積極的關系。
爺爺奶奶和爸爸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哪些不良影響?
在矛盾的環境中,孩子會沒有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情緒,長期得不到消除,影響身心健康成長。
父母要求嚴格,爺爺奶奶要求低,爺爺奶奶甚至幹涉父母的要求,讓孩子覺得兩者的標準不壹樣,沒有壹個參照標準,讓孩子無所適從。
矛盾沖突雖然不是針對孩子的,但都是孩子引起的。當孩子無意識投射時,會認為是因為我,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是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自己不被愛,產生自我否定,長此以往會導致緊張、焦慮、抑郁。
應該怎麽做才能消除這種矛盾?
兩代人有思想分歧是正常的。如果有矛盾和意見分歧,需要互相溝通解決分歧,選擇最好的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嘗試定期組織家庭會議,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區分關愛與溺愛,適度的愛。當孩子探索新世界時,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鼓勵孩子主動發起某些行動或行為,解決自己的問題。
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是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家長要認識到,隔代教育只能是育兒教育的補充,沒有育兒教育的家庭環境是不完整的。家長要明確責任,投入更多精力,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壹個道理。不要把“隔代教育”當成洪水猛獸。老人只是用了錯誤的方式來表達對我們孩子的愛。
最好分開住,獨立照顧孩子。如果不能分開生活,又不得不幫父母教育孩子,矛盾就無法避免。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們遇到其他棘手的問題,要通過解決思路來處理,找出問題,想辦法處理,解決問題。
在對老人給予尊重和孝敬的前提下,與老人平等溝通,耐心解釋我們認為應該教育孩子的理由,合理說服老人。回過頭來看,其實老人們對我們的子女如此遷就或順從,感覺也是認為他們在我們小的時候給我們的太少,補償不了我們下壹代的思念。
“隔代育兒”最大的問題是“呃”,因為涉及到我們的下壹代,所以我們往往把普通問題當回事。而我們老壹輩的人,年紀越大,有時候看起來就像個老小孩,倔強,偏激,叛逆,失控。所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盡量不要傷害“老小孩”的心。
首先分析問題:
1,育兒問題:老壹輩的人,物質匱乏,沒吃過或者對吃什麽玩什麽有壹定的偏執。現在我們的食物豐富多彩,各種小吃層出不窮,不僅讓幼兒眼花繚亂,也讓老小孩眼花繚亂。各種零食,水果,玩具等。,感覺有時候小孩子沒看到,大孩子還要指著什麽東西問“妳要買這個嗎?”更不用說小孩子主動要求的東西了。
2.教育:最頭疼的是,在教育幼兒的時候,老的孩子會幫忙,打耳光,包庇,指責,還有就是我們不在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的教育,會導致幼兒不良性格和習慣的形成。
讓我們考慮壹下解決方案:
1,與其爭論,不如爭論。
壹定要跟父母說清楚零食玩具或者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勸他們以後不要亂買或者亂教,不要胡亂指責。我也想告訴他們,哭是孩子的壹種手段。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對他們太嚴格。不要害怕孩子哭,我們也不會怪妳讓他們哭。
2.單獨教育時,給自己和孩子壹個獨立的空間。
不要在我們父母在的時候教育孩子,尤其是非常重要,需要嚴格教育的時候。壹個人去壹個房間,跟我們的孩子說原因。可以很嚴厲,但不要使用語言暴力,以免嚇到他們。
3.制定規則。
和家長談談他們負責哪個教育或管理,我們負責哪個,相輔相成。孩子們逐漸知道誰需要許可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比如孩子明天想吃魚不吃肉,他會告訴婆婆,如果要買零食或者玩具,需要征得父母同意。
有時候,我們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處。這時候我們需要強烈認同他們,讓他們覺得幫我們帶孩子不只是像保姆壹樣做飯。而且,我們對父母的態度,是教會孩子如何孝順的壹面鏡子。
所以,化解“隔代教育”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尊重孝道,講道理,講藝術,不生氣。其實有很重要的壹點,無論是我們還是我們的父母在撫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
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會因為客觀條件的原因,把孩子交給家裏的老人撫養和教育。隔代教育也成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其實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父母對隔代教育要有正確的認識,兩代人要互相理解,改進缺點,共同做好。
首先,我們來說說隔代教育的好處:
矛盾與溝通:
兩代人的不合是代際教育矛盾和分歧的主要來源。當矛盾產生時,年輕的父母該怎麽辦?
父母不應該指出老人的錯誤,否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妳不想讓老人給孩子餵東西,就不要直接對老人指出:“媽媽,我告訴妳多少次了,不要把這個東西給孩子?為什麽不聽?”。換個說法,比如:“媽媽,妳今天辛苦了,記得多休息。今天聽同事說她給孩子吃了XXX(妳不要老人餵孩子),醫生說吃這個對孩子不好。”換個角度老年人更容易接受,老年人也願意糾正。
可以提前溝通好雙方認可的育兒方法,雙方可以達成壹致,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以後發生矛盾的幾率。同時,在兩代人溝通出現問題時,要特別註意避開孩子,將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最後,給媽媽網年輕父母的幾句忠告:
1,請正視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不壹定不好。有問題的時候,兩代人可以坐下來好好溝通。沒有溝通解決不了的問題。換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其次,多了解老人。在這個階段,他們本該安享晚年,過上退休後的安逸生活,賞花釣魚,如何安逸。但為了讓年輕人為事業打拼,放棄安逸的晚年,照顧孫子孫女。請珍惜在家裏幫妳帶孩子的父母,多理解他們,尊重他們。
3.和孩子壹起成長很重要,錯過孩子的童年是無法挽回的。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希望年輕的父母從網絡的虛無中走出來,壹定要腳踏實地的從生活出發。孩子是妳的作品。如果這個作品沒有培養好,它的影響將是終生的。壞掉的機器零件又不是可以重新更換的。孩子的成長沒有第二次。希望家長特別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