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很難相處。是與年長父母相處的實用指南。本書聚焦兩代人相處的問題,幫助妳在身心疲憊時建立更健康的陪伴心態,為深感憂慮的妳提供更務實的建議。
兩位作者Grace Loeb和Barbara Kane是具有30多年經驗的臨床社會工作者。1982,兩人在美國馬裏蘭州貝塞斯達創辦了“老齡網絡服務”(Aging Network Services),這是壹家全國性的護理網站,旨在幫助個人家庭成員關心和照顧家庭中的老人,解決因親人分散而產生的各種問題。
他們接觸過很多類型的“問題父母”,在寫這本書時要傳達的第壹個信息是,有這麽多的人有同樣的情況。正如李笑來經常在文章中引用他父親的話:相信我,妳並不孤單。意識到這壹點會讓人如釋重負。原來,世上難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父母。
作者總結了六類父母的行為模式:依賴、給他們潑冷水、自戀、控制、自毀、恐懼,幫助讀者評估父母是否真的很難相處。
25個經典案例基於父母的問題行為和子女的應對方式。在對他們的立場和理由進行反思和整理後,作者將用睿智的語言範式帶妳進入壹個情境練習。書中還安排了關於“如何陪伴父母面對老年問題”和“如何陪伴自己優雅地老去”的貼心指南。
讓我們以“依賴型”父母為例,了解壹下專家是如何指導我們與父母相處的:
如果妳的父母有以下行為,妳將被相應地安排座位:
書中有壹個案例《比比,期待兒子隨叫隨到》,首先給出了壹個場景:艾爾恐懼地打了壹個電話。此刻,他正站在劇院大廳的電話機旁。在享受娛樂時間之前,他知道如果不先給媽媽打電話,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慣例。只要他到不了她那裏,就必須打電話報告。問題是他比平時晚了半個小時打電話。
有時候我媽沒註意到電話遲到了,有時候她甚至註意到了,但是沒關系。可惜今晚傳來壹個冰冷而憤怒的聲音:“妳到底去哪兒了?”我整晚都在找妳!"
艾爾試圖解釋,並問他媽媽今晚過得怎麽樣。“我很好。”媽媽的回答又冷又硬,然後就掛斷了電話。艾爾並沒有被嚇到,因為他經歷過很多次,也在拼命努力不去在意自己,但他還是覺得受到了傷害。
接下來,他壹直在想:“我該怎麽做才能避免這種情況?”過去的慘痛經歷教會了他要早打電話;為了讓他媽媽開心,他壹周去看她兩三次。
艾爾為他的母親頭疼了很長時間,這個問題仍然很棘手。他對母親百依百順,盡最大努力避免惹她生氣。雖然這不能減輕抱怨,但也使情況得到了合理的控制。直到劇院事件,他才意識到情況必須改變,他向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求助。本文引用了案例中的壹些對話,可以細細品味。我覺得這也是最值得成年孩子學習的地方。
1.憤怒和理智都無濟於事。
和大多數同樣情況的人壹樣,艾爾會氣得失去理智,然後對比比大吼大叫。但是,無論父母多麽沮喪,憤怒都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雙方更加難過。
母親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只有兒子怒不可遏;就算她在妳的強勢下道歉了,她也根本不明白原因,更別說吸取教訓了。
此外,艾爾試圖和他的母親講道理。劇院風暴後的第二天,艾爾和他母親的對話描述了這是多麽的無用。
其實Al從劇院給媽媽打電話後的反應和媽媽對他的態度差不多?他覺得自己被拒絕了,忍不住生氣,向媽媽指出她應該做的事情,這正是媽媽每次對他不滿都會做的事情。
2.設定妳的底線。作者指示Al,為了不惹媽媽生氣,他不能壹直跟著媽媽,長此以往,他肯定會受不了。他首先要想好自己能做的合理範圍,然後堅持原則。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妳。如果父母總是催妳去探望,而妳覺得沒必要或者不想那麽頻繁,那就想想最合適的頻率。
壹開始父母很可能會不高興,但是妳壹定要堅持,因為那是妳的底線。為了妳好,妳必須。只有這樣,妳才能維持和父母的關系。
艾爾終於可以劃清界限了。以下是之後的對話。請註意,他沒有試圖講道理,也沒有爭辯或指責對方。
註意兒子話後母親的依賴和焦慮。以前,媽媽的這些反應總是讓艾爾嚇壹跳。現在艾爾有了新的對策。他把母子見面的次數減少到壹周壹次,在電話聯系上采取不同的態度,積極回應母親的每壹次抱怨。
強調妳能做到的,不要說他做不到的,也不要為此自責。最重要的是,他不再關註彼此的爭執,開始為母親感到難過。
當然,這不會壹蹴而就。妳需要時間練習才能習慣。
3.理解父母的行為其實隱藏著恐懼。
艾爾從心理咨詢師那裏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她的母親這樣做是因為她承受了終身的痛苦。那些陰暗面轉化為人格,通過各種麻煩的行為傳遞給別人,而她卻渾然不覺。
表面上她應該意識到了這壹點,但實際上這些行為都是非理性的。壹旦妳對妳母親的個性和行為有了這樣的理解,妳就可以停止像艾爾壹樣的怨恨和沮喪,轉而同情和憐憫她的痛苦。
妳會知道怎麽處理比較好,這樣彼此就不會劍拔弩張了。如果妳想有這樣的認識,妳可以試著回憶壹下妳父母早年的任何事情,以及他們可能受過什麽樣的情感創傷。壹位遊客是這樣描述的:“在了解我母親之後,我不再那麽討厭她了。”另壹個更上壹層樓:“因為這個,我更愛我媽。”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中美兩國的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非常不同:
第壹,中國的父母更敬業,要求更少。孩子大壹點,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幹涉不多,尤其是農村,因為孩子沒什麽文化素養,他們很少參與孩子的生活。從讀書開始我就自己做誌願、就業、擇偶的決定,甚至我的婚姻都是單位安排的,不是父母管的。中國的父母除非生活不能自理,否則只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打擾孩子。他們會盡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孩子,比如忍受夫妻分離,離家千裏去幫助孩子。
第二,即使中國的父母最後不得不和子女生活在壹起,子女也更多關註他們的物質和身體需求,很少關註父母的精神需求。我見過很多農村老人,也生過很多兒子。父母會輪流在每個兒子家裏養老。身體健康,吃得好是好事。子女孝順。忙於工作和生活的孩子,不會顧及父母微小的情緒變化和精神需求。包括我自己,當我老母親住在我家的時候,我會在空閑的時候陪她在樓下散步。我老母親的主要娛樂是看電視。
第三,中國的社會養老產業需要進壹步細化和完善。在親子關系和養老方面的書隨處可見。可以求助心理咨詢機構,社工,救援隊。還有很多專職和兼職的護理從業者,甚至妳可以找壹個高中生幫妳處理郵件。養老產業的發展要領擺在我們面前,分工細致。目前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主要是老人自己照顧自己,甚至輪流幫孩子照顧小家庭。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出現,養老產業也需要並將進壹步優化。
所以,看完這本書,我們可以從父母過去的經歷中,更多地了解父母現在行為的原因,理解父母,感同身受,用同理心對待父母的行為,調整父母的行為應對方式。
比如我媽壹般都是比較隨和的類型。她是家中的長女。她從小在外婆家沒讀完,就幫外婆種地,承擔起作為長女大姐的重任。在生下她弟弟和我之前,她在地裏幹活。記得冬天的時候,媽媽坐在煤油燈下,給爺爺奶奶和叔叔們縫了壹大批新鞋。她經常抱怨我父親太操心,拿他和我叔叔比。所以我成年後,我媽就給我灌輸,要幫這個幫那個。她經常說:“誰能幫助妳?”知道我媽的心思,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我也在調整自己的方式。我不能只讓父母開心,但我很委屈。我得有自己的生活。
妳可以感同身受他或她的感受,但對他或她的立場不置可否。因為我們讀過這本書,所以我們也要警醒自己要步父母的後塵,成為問題父母,讓自己優雅快樂地老去。
如果父母老了很難相處,這本書填補了老年護理文獻的壹個空白。護理方面的優秀書籍很多,但是關於父母麻煩行為的書籍很少。
子女不得不面對如何與年邁的父母相處的問題,他們終將老去。如何和父母在壹起,愉快相處,可以參考《應用書》的精華。
我是白晝之光:壹個熱愛生活,熱愛徒步,熱愛記錄,願意與妳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