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艾滋病的恐懼也叫艾滋病恐懼癥。患者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而出現潔癖等強迫癥狀,表現為精神抑郁、情緒多變、嚴重失眠、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體重減輕、全身不適等。人由於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會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壹系列癥狀。很多患者認為自己身體不適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復撥打熱線咨詢,或者反復做艾滋病抗體檢測,對陰性結果持懷疑態度。他們總認為檢測不準確或者現有試劑檢測不出自己的病毒。
恐懼艾滋病的原因之壹是對艾滋病防治知識不了解或壹知半解,所以普及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識是消除對艾滋病恐懼的根本措施。害怕艾滋病的人要多了解艾滋病傳播途徑的基本知識,咨詢專業醫生或專家,積極克服自己的疑病癥心理,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艾滋病恐懼癥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心理障礙。隨著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傳播,感染人數不斷增加,且目前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人們對艾滋病的關註和恐懼也在增加。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預防艾滋病有積極作用。但有些人的擔心和恐懼遠遠超出了正常水平,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艾滋病恐懼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恐懼癥),俗稱恐怖癥,是壹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並伴有焦慮、抑郁、強迫、疑病等心理癥狀和行為障礙。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艾滋病恐懼癥患者,不僅僅是因為對艾滋病的臨床表現和傳播途徑的片面認識和誤解,還有相當壹部分人與自身的人格基礎和其他心理障礙,尤其是焦慮癥密切相關。有艾滋病恐懼癥的人可以是有過高危行為的人;也可以是從未有過高危行為的人,恐懼來自於自己的主觀想象和聯想。艾滋病恐懼癥壹般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壹,焦慮艾滋病恐懼癥
臨床表現為壹想到或看到“艾滋病”二字及有關艾滋病的相關報道就緊張易怒;經常擔心自己已經感染或將感染艾滋病;經常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如敵人。同時也可能伴有各種軀體癥狀,如坐立不安、來回走動、嘆氣等。
焦慮型艾滋病恐懼癥壹般不反復就醫,周圍檢查、回避行為、逃避行為不明顯。
這種艾滋病恐懼癥可以通過艾滋病知識教育和相應的心理治療來緩解。
第二,對艾滋病的恐懼恐懼癥
臨床表現的中心癥狀是恐懼。表現在對艾滋病以及壹切與艾滋病有關的事物和場所的恐懼。如果妳知道艾滋病可以通過血液傳播,妳表現出對血液的極度恐懼;對吸毒者、性工作者和艾滋病患者表現出恐懼反應;在醫院裏,公共廁所裏的針頭顯示出恐懼反應。當妳接觸到妳害怕的東西時,妳會出現心慌、出汗、肌肉緊張、顫抖等自主神經系統紊亂的癥狀。
害怕艾滋病恐懼癥壹般不會反復就醫和四處檢查,但回避行為和回避行為比較明顯。這種艾滋病恐懼癥僅僅通過艾滋病知識教育是沒有效果的,需要結合恐懼癥的心理治療。
案例:小王,女,大學生。大二的時候,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獻血。回來後擔心采血用的針頭不幹凈,怕自己感染艾滋病。擔心了2個星期後,我開始有了恐血癥。我不僅壹看到血就緊張,壹想到血或者壹看到“血”這個字就緊張。不敢去醫院,避開壹切可能見血的場合。如果壹個同學臉上有青春豆,流血了,她就會害怕這個同學,不敢和他說話,不敢碰他碰過的任何東西,盡量遠離他。慢慢的,小王害怕和回避的事情越來越多。她不敢在學校的公共浴室洗澡,不敢用公共廁所的馬桶,非常怕蚊子,因為她咬別人的時候會帶著別人的血。嚴重影響了生活和學習。
第三,強迫癥艾滋病恐懼癥
這種類型的艾滋病恐懼癥較為常見。臨床表現為擔心自己會感染艾滋病,處處過於謹慎,極力回避各種可能被感染的情況。不敢用公廁,不敢碰血制品等。而且還伴隨著反復清潔的行為,表現在接觸過妳認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後需要反復清潔,比如洗手、洗澡、洗衣服,或者妳認為可能攜帶病菌的人接觸他們的生活用品時,需要反復擦洗,甚至需要用酒精甚至消毒液擦洗。嚴重者需要手套或口罩來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動,甚至全天待在室內。嚴重損害了患者的社會功能。患者可能知道這完全沒有必要(也有人認為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了,擺脫不了,內心強烈的沖突讓他們很苦惱。可能伴有其他強迫癥狀。
強迫性艾滋病恐懼癥壹般不會反復就醫,到處檢查,但回避行為和回避行為更明顯,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這種艾滋病恐懼癥通過艾滋病知識教育效果不明顯,需要結合強迫癥的心理治療。
案例:某外企員工S先生。小時候被狗咬過,沒打狂犬疫苗。高三的時候,偶然看到狂犬病毒的潛伏期很長,就開始擔心自己會得狂犬病,整天提心吊膽,惶恐不安,無法專心復習功課。高三暑假註射了五針狂犬疫苗,這種擔憂得到了緩解。大學前兩年壹切正常。大三的時候,很多同學開始談戀愛,有的在校外租房,有的室友在校外租房。我害怕這些學生可能因為他們在校外的行為而感染艾滋病,所以我害怕這些學生。不敢和這些同學接觸。尤其是舍友回到宿舍,碰了什麽東西,都不敢碰。
如果這個同學動了他的物品,要麽反復洗,要麽幹脆扔掉。畢業後去了壹家美資企業工作,公司中高層大部分都是外國人。我覺得外國人的性態度比較開放,所以這些外國人可能攜帶艾滋病毒。盡量避免他們接觸。如果和他們說話,要去衛生間反復漱口。和他們握手或摸他們摸過的文件,在衛生間反復洗手;因為她每天都要和這些老外在同壹個公司上班,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她也覺得會在空氣中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傳染,所以每天下班第壹件事就是洗澡,而且時間很長。如果有同事來家裏玩,他走後壹定要用酒精清洗同事弄的凳子和同事碰過的其他東西。我認為可能攜帶艾滋病病毒的東西越來越多。比如我怕眼鏡被感染,就反復擦洗眼鏡。盡量避免坐地鐵,因為地鐵上經常有外國人;不敢用公廁等等。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艾滋病信息,不僅不能緩解自身的情況,有時甚至更嚴重。比如有壹篇文章提到,某種途徑可能會感染艾滋病。即使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情況,他也會通過主觀的想象和聯想,讓自己變得焦慮和害怕,然後需要相應的清洗或回避。
第四,疑病癥艾滋病恐懼癥
這種類型的艾滋病恐懼癥是最常見的。患者認為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於是反復檢查,到處求醫。經過反復檢查,結果是陰性,仍然不能消除他的恐懼和憂慮。連權威機構的結果都不相信,對檢查過程的方方面面都產生懷疑,事後反復回憶檢查過程,比如認為當時工作人員不夠用心,檢查時使用的儀器沒有消毒等。整天圍著醫院跑。對類似艾滋病的癥狀非常敏感,如發熱、全身無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以為自己得了艾滋病,極度恐懼,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