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歷史上的穆曾是什麽樣的,阿詩真的存在嗎?

歷史上的穆曾是什麽樣的,阿詩真的存在嗎?

木曾(1587-1646),本名長青、壹心,本名華嶽、白勝,在納西被命名為阿宅寺。明代第十二任漓江知府穆青的長子。明朝萬歷二十六年(1598),11歲被任命為知府。

電視劇《幕府風雲》中的穆曾和阿列克秋

穆曾是我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少數民族藏書家。也是麗江470年來22代穆土司中學習中國文化最多的開明英語大師,在政治、經濟、文化、圖書保存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納西族成為我省文化發達的少數民族,與穆曾發揚重視祖師爺學習、介紹中華文化、讀書、重視文化教育的風氣是分不開的。《明史·土司傳》說:“雲南地方官皆知史書,禮義之士,以麗江穆氏為首。”可見,當時麗江木土司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接受是首屈壹指的。木土司以“地大物博”、“傳世最遠”、“富冠諸地方縣”並稱為雲南三大地方政權。同時也為清代以後漢族文化的普及和納西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準備了條件。木曾統治時期,因為他的諸多功績,成為納西族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也被當地人尊稱為“撒旦·傑伯”(麗江之王)或“木之王”。在很多寺廟裏,都有他的形象,並以後世聞名。

穆氏家族的興盛並非偶然。穆曾的祖先提倡學習漢詩和書法文化。穆曾自幼愛書,熟讀經典史書,勵精圖治,誌存高遠。當木曾擔任世襲酋長時,四川農村的土著首領想帶著牧之新歷的少爺,帶著數千騎兵入侵邊境村莊。“總有壹天,敵人要吃幾代人的虧。”肖木增深知這個道理,不顧年少,他帶領家人克敵制勝,親手擊鼓,拿著石頭前進。"丈夫不應輕視年輕人。"所有的士兵都看到了年輕人。穆土司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外敵再也不敢進攻,穆曾的統治地位進壹步鞏固,為穆曾壹心壹意發展麗江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鋪平了道路。

“壹生誌存高遠,功業亨通”,善於總結歷史經驗。他從慘痛的教訓中得知,唐朝中央政府支持南詔抵抗吐蕃,支持南詔吞並其他詔令,導致詔令最終失敗。他明白依靠中央政府贏得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擴大了自己的權力。萬歷四十六年(1618),采取侵略友好的政策,在遼陽有戰事時,積極向朝廷捐650元。萬歷皇帝歡喜道:“遠在偏僻處的麗江大臣聽說了小偷的行為,幫他賠了壹萬塊錢。他急大眾之所急,所以能樂此不疲。他應該加三件衣服以示勸告。”萬歷四十八年,北京軍解放前捐銀1.22兩買馬。萬歷皇帝給了“忠”字。天啟二年(1622)又捐銀1.2萬兩,礦產土特產,十件事被忽略:“壹是敬天,二是愛,三是愛民,四是用賢,五是用能,六是明辨是非,七是慎刑,八是忠信,九是和遼,十是聖明熙宗大悅加納王國,京都爭相傳閱。據《明史》記載,穆向明朝進貢達18次之多。穆土司還承擔了被封、發配朝鮮、朝貢、征調糧草等義務,積極幫助明朝平定亂局,借機擴充軍力。穆氏家族對中央王朝的依附和扶持,使明朝將納西族穆氏家族視為可以“控制吐蕃”、“編寧之境”的“西北藩籬”,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和封爵,其中記載多達28次,如萬歷三十四年,授予中憲大夫。天啟三年,鐘賢博士被授予雲南公共事務大臣的右職。崇禎十三年,授左布政使四川布政司。十七年,秦家太仆寺被授予正卿稱號。正是由於朝廷的多次嘉獎和嘉獎,以及權力的擴大,穆政權更加強大,勢力範圍更加廣闊,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更加密切,為納西族的發展和先進文化的吸收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有了上述條件,木增在任內大力發展經濟,在四川南坪、中甸、未夕、寧蒗、木裏、西藏鹽井等地開發了銀礦、銅礦、金礦、鐵礦、鹽礦。康巴藏區組織水利建設,引進水稻。發行帶有木曾鑄字樣的銀錠。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壹步大興土木,擴建並修建了穆衙門,修建了,修建了白沙大定亭、金剛殿等建築,修建了寺,捐資重修了何慶莊的子宮,捐資修繕了陸豐大石橋、賓川五孔大石橋、西藏鹽井橋等。萬歷年間,穆曾捐資65438+10萬兩白銀在雞足山上修建斯坦寺,並在永勝、賓川、鄧川購買1萬畝田地,捐贈給雞足山,為雞足山刻經,並請徐霞客撰寫《雞足山誌》。新編《雲南通誌》說:“山中,功德最重。”

納西地區是南傳藏族文化和北傳雲南大陸文化的交匯點。在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出於穆統治的目的,穆曾采取了“兼收並蓄”的宗教政策,在麗江地區實行了“因俗而治”和“因俗而適”的開明政策,承襲了先人的方略,扶持了藏族、蒙古族深信不疑的藏傳佛教。支援藏區修建多座喇嘛廟,在鶴慶龍華山、西山、松桂等地修建佛寺,捐贈佛經(現鶴慶縣圖書館藏有江蘇穆曾刻制並捐贈給鶴慶佛寺的佛經10余種)。

穆曾不僅熟讀經典和史書,而且文學修養也很好。他在納西族家庭中也非常重視和提倡中國文化。他想盡辦法聘請大陸學者在麗江給他的子女教授中國文化,或者把他們的子女送出去系統地學習和接受中國文化教育,使先進的中國文化在麗江納西族地區得到傳播。與此同時,在漓江建立了“宋玉書院”和“萬卷樓”,免費廣泛收集各種書籍。據乾隆《麗江賦誌》說:“易讀傳誦,甚得人心,家有萬卷樓。我和楊慎、張寒唱了很多。”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穆曾花重金在住處左側修建了壹座三層土樓,並以工作為代價,從內地購買了大量書籍,放在三層樓內。

“樓裏有幾萬本宋明古籍善本,群書也可以備。”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卷樓”,穆曾有《查冊》詩;“萬卷渾如架,藜麥小亭滿雲”,形象地描繪了“萬卷樓”藏書之豐富

而這枝繁葉茂的萬卷樓,也是穆氏家族傳承經典、傳授科目、以歌會友、取長補短的主要場所和文化享受。雖然現在的建築已經毀壞,書籍也丟失了,但仍有零星的書籍散落在民間,上面印著“萬卷婁機”的字樣。穆曾不僅修建了自己的藏書樓來收藏書籍,還在許多寺廟中修建了專門的藏經閣。根據歷史記載,清代麗江有許多寺廟。這些寺廟和道觀都有藏經樓,收藏了相當數量的經書。如雞足山的華嚴寺,應穆曾的要求,明熙宗將佛經藏於此,並將此寺命名為“朱郭斯坦寺”。永勝靈源寺坎農吉藏經樓也收藏了相當數量的典籍。在從岑山解放寺隱退專心讀書寫作期間,穆曾還翻印刻本《慈悲皇帝梁自白》壹卷,存放於寺內。這些經文中的壹部分至今還藏在麗江縣圖書館。這些卷軸保存至今,與穆曾壹生愛書,壹心向佛是分不開的。在倡導學習中華文化的同時,為了保存和傳播書籍典籍,他於萬歷四十二年(1614)聘請藏族僧人到麗江編撰印刷《藏傳佛教經典大藏經》,歷時九年,於天啟三年(1623)刻成65438+。這是藏區第壹個正式的甘珠爾刻本,是大昭寺的珍貴文物之壹。

天啟四年(1624),38歲的穆曾功成名就,隱退,讓位給兒子木易,安靜地住在玉龍山南知山山莊,大半輩子都在神秘居,寫詩寫文,教育子女。穆曾本著“壹夫有萬卷書,何以自詡南方百城”的精神,積極歡迎中原地區的學者名流和各界人才來麗江促進文化交流,與本省和中原地區的著名學者進行了廣泛的接觸。他先後邀請徐霞客到麗江,卻出家為僧,與他交朋友。與楊勝安、張誌春、董其昌、周延儒、張邦基等著名詩人和書家,互相唱和。這樣的交往開闊了穆曾的眼界,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代代相傳的詩歌被賦詩千余首,分別收錄在《雲丹墨》、《孔翠菊集》、《小月堂集》、《出山逸集》、《山治集》、《廣碧塔詩抄》等六部文集。有壹些書的節選,比如《滇南小詩》、《雲南詩集》、《雲南詩集》、《雲南詩集》、《雲南叢書》。徐霞客來麗江時,穆曾還讓他教兒子國學“壹窺原文”。穆曾不僅從中原請來了壹些國學老師、醫生、畫家,如明代的紀、、畫家馬孝賢、名醫楊輝等,還聘請了采礦技師、建築人才等能工巧匠來麗江,促進了麗江科技的發展。

由於穆土司對漢文化的積極介紹和倡導,穆氏家族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造詣,湧現出以穆公、穆曾為代表的壹批明代穆土司作家,開創了納西歷史上漢文化造就作家文學的新篇章。除穆公、穆曾外,穆泰、高木、穆青等人都能用漢語寫詩,並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他們的作品也分別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