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時期,正值戰國中後期,各國戰爭頻繁,合並之勢愈演愈烈。所有的附庸國都在努力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吞並各國,稱霸中國。當時的趙國是邯鄲的首府,其疆域主要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陜西省東北角。周圍有齊、中山國、燕、、婁煩、東湖、秦、朝鮮、魏等國。當人們把趙國稱為“四戰之國”時,其險惡形勢可想而知。在趙武靈王登基之前,趙的國力很弱,經常無力抵禦二三流小國中山的侵擾。趙武靈王即位後,在實行騎射前的18年間,趙屢敗秦魏。除了損失兵力,損失兵力,還要忍辱割據。胡林和婁煩也借此機會對趙國發動軍事掠奪,年年如此,趙國已無還手之力。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趙武靈王決心痛下決心,重振日漸衰落的趙國。他客觀地分析了當時趙國的實際情況和環境,仔細地研究了加強趙國實力的方法。他以非凡的才華和膽略,毅然拋棄中原傳統的著裝制度和作戰形式,大膽汲取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下令在全國推行“胡夫騎射”。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趙被動挨打的局面,消除孫中山的“心病”,進而繼承“代戎而興胡”始祖的事業,依靠中原傳統的步兵戰車作戰方式,是不可能的,因為重型戰車只適合在比較平坦的地方作戰,在復雜的地形上作戰非常不便;許多步兵也無法對付敏捷的騎兵。我們必須學習胡的長處,壯大自己,才能避免被動挨打。只有以騎兵對抗騎兵,才是增強趙國軍事實力的唯壹途徑。同時,只有將中原的寬袖長袍改為袖緊帶皮靴的短袖胡服,才能滿足騎馬作戰的需要。他敢於在中原正統和中國禮樂文化普遍自負的氛圍下,改革傳統服飾制度,采用胡人的服飾習俗,說明他的確是壹位很有才華和氣魄的軍事家、政治家。
由於胡夫騎射不僅是壹項軍事改革措施,也是壹項改變國家習俗和更新傳統觀念的改革,因此在實施之初,阻力很大,除了人民難以接受之外,在朝廷中也有很大的阻力。貴族官僚,以公子成、趙文、趙藻、周紹等為代表。,抱著“遵法無錯,行禮無惡”的傳統觀念,拒絕在胡夫騎射。他們要麽公開反對,要麽稱之為疾病。大臣們也不願意穿胡服,怨聲載道。面對如此巨大的阻力,趙武靈王並沒有灰心。他以不可動搖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由於騎射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代表了趙的利益,順應了人民反抗強敵侵擾的願望,加上趙武靈采取說服教育的措施,自上而下逐步推廣,終於在全國迅速流傳開來。
胡夫騎射初期,趙武靈王攻占了元陽(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黑水河南岸),這裏是天然的好牧場,也是訓練騎兵的理想之地。此外,這裏的人熟悉騎射,容易成功,所以這裏成為胡夫騎射的試點。《戰國策》註:“武陵王破鴛鴦,以為騎城者,教壹城,然後行於境內。”這種在元陽取得經驗後向全國推廣的方法,保證了改革的最終勝利。
至於趙武靈胡服騎射是在趙國廣泛開展,還是僅局限於北方邊疆地區,學術界看法不壹。有學者認為:“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胡夫騎射,在全國軍民中廣泛推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更接近歷史本身。
在推行騎射的過程中,趙武靈通過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靠近胡的地區,招募擅長騎射的人,把壹部分步兵改編成騎兵。通過征集邊境地區遊牧民族的騎術,很快建立起壹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並通過管理呼瑪、強迫胡林國王在當地贈送馬匹等渠道,獲得了大量的良馬,為騎兵部隊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隨著軍事改革的發展,趙國的軍事實力迅速增強,改變了多年被動挨打的局面:趙國在東北攻克中山,在西北擊敗、婁煩。趙國壹躍成為北方軍事強國,其軍事實力在武靈王死後數年才受到影響,以至於在列強“縱約”崩潰,各國紛紛割據秦國的時候,趙尚能屢敗,威懾匈奴。
趙武靈王推行胡夫騎射,擊敗胡林、婁煩後,從東北的無極門(今河北張家口外)出發,西沿陰山至高雀塞(今內蒙古五原西北黃河東流處)修築長城,屯兵戍邊,實行民族和睦的進步政策,使邊疆地區擺脫了胡琦的侵擾。 保護了邊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鞏固了北方邊疆,加強了地方團結。 趙武靈王在北方新開辟的地區設置雲中、雁門、岱山三縣,解放內地依附於官、醫的奴隸,讓他們充實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開發了廣闊的邊疆。
胡夫騎射的影響不僅僅限於當時,而且對中國以後的社會發展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趙武靈王出於騎射的客觀要求而改胡服,但實際上胡服不僅適合作戰的需要,而且比中原地區原有的服飾更方便人們的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因而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除了模仿楚、齊,漢朝已經成為官服;自北朝以來,文武百官都穿胡服。後來,老百姓,甚至婦女和兒童,逐漸穿上了胡服。胡夫的優越性越來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趙武靈王提倡的騎射術對中國的戰爭和交通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春秋以前,中原地區的戰爭和交通都是用馬車,馬只有駕,沒有騎。唐代孔在《禮記·曲禮》中說:“古人不騎馬,故取經而記典,而不提騎手。這是壹個周末禮物騎。”趙武靈的騎射實踐促進了整個中原地區騎射的發展,標誌著中國從戰車作戰時代進入騎射時代,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隨著騎射的發展,馬逐漸用於騎射,極大地加強了地區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促進了地區之間,特別是中原漢族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此可以說,趙武靈和王的騎射,導致了中原華夏人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融合,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以絕對優勢穩住北方局勢後,趙武靈王不再滿足於原來的目標,而是將主要目標移向中原,以求最終完成統壹大業。他已經意識到,當時只有秦國和趙國擁有統壹的實力,秦國才是他真正的對手。於是在二十七年(前299年),他勇敢地打破了君主死後另立新君的傳統,主動把皇位讓給了自己心愛的小兒子趙賀,也就是趙浩棋惠文,做了壹個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老臣,費祎,做了宰相,並自封為“國父”。他從繁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指揮自己親手創建的騎兵,準備從河套地區進攻秦國。為了穩操勝券,趙武靈王冒著極大的風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刺探秦王的情況,偵察關中地形,認真研究攻秦之策。
正當的父親雄心勃勃的時候,趙發生了壹場政變。他立趙為王後,對於長子該由誰繼承王位的問題,仍然情緒激動,舉棋不定。王會文四年(前296年),欲將趙壹分為二,封趙賀趙宇為趙王,封張釗為代王。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政變發生了。據《史記·趙》記載;惠文王四年,公子張“作亂”,先殺費祎,公子李成、李兌揭竿而起,擊敗公子張。戰敗後,公子張投奔父親,父親收留了他。公子成、李兌圍攻父皇居住的沙丘宮,殺死公子張。他們怕父親秋後算賬,就把他圍困在宮裏。“我父親想出去,但他吃不下。他拜訪了麻雀並吃了它。三月後餓死在沙丘宮。”趙主的父親就是這樣死在自己人中間的。
趙主的父親死後,根據他生前的事跡,趙麗成了“武陵王”的謚號。蔡邕《獨斷論》解釋說,古代有“亂應定武”、“亂不應損靈”之說。這個意思可謂是當時對父親的評價。
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趙武靈王也不例外。他專註於軍事改革,但淡化了政治和經濟改革;在處理皇位問題上,情緒化和優柔寡斷導致了內鬥,削弱了國力。盡管如此。他還是壹代人才。清末梁啟超認為,商周以來的四千多年間,北方少數民族飽受華夏之苦,在華夏與戎狄的戰爭中,勝利者不足十分之壹。歷史上稍微有點光的人只有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和宋武帝。他甚至稱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後的第壹個偉人。這雖然有大漢族主義的偏見,但可以說明趙武靈王確實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和改革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