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選擇在省內讀大學的孩子是出自自己的選擇。古人雲,讀萬卷書,走萬裏路,豐富的閱歷會幫助壹個人快速獨立地成長。我對這個話題的看法是: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現在開始上大學的孩子,大部分都是9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獨生子女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父母太關心,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者單位有個大四女學生,有實習。每次市裏有采訪任務,她都需要自己到達。她十有八九不能獨立到達。她甚至需要給媽媽打電話讓她開車去接她。我媽高興得我們這些“大壹學生”都很驚訝。這種情況在90後中恐怕不在少數。
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的孩子,被過度保護,逐漸失去了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去外省上大學,每個寒暑假坐大巴旅遊,每個周末充分融入同齡人的生活,可以有效鍛煉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走向社會的勇氣。
去外省上大學有助於大學生開闊視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江門位於廣東的壹個角落,沒有鐵路和飛機。壹些在江門土生土長的年輕人甚至從未見過火車是什麽樣子。廣東屬於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海派文化相比有著獨特的個性。在嶺南文化熏陶下長大的孩子,如果不借此機會跳出本土文化,接觸北方的各種優秀文化,又能有什麽機會去深入了解另壹種文化或其他文化呢?文化的味道,膚淺的“文化之旅”無法體會三味。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在震撼和比較中了解另壹種文化的特點。這時候回頭看看自己的本土文化,會有不壹樣的深度和感受。
剛上大學的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給他壹個開闊視野的機會就很重要了。如果可能的話,把孩子送到更遠的地方,更遠的地方,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我們的孩子會獨立,會成熟,會成長,會在流水中擁有鷹的翅膀!(燃燒)
大膽地向遠方出發。
我的家鄉在中國地圖的東北端。我在填大學誌願的時候,毫不猶豫地眺望遠方。我只有壹個想法,那就是離開,去遠方,去更遠的遠方。終於如願以償的來到了祖國的南方求學。
那是壹段漫長的旅程!火車要經過三個早晨和黑夜才能到達目的地。
但現在想想,我沒有後悔。
我將永遠記得我第壹次坐火車離開家的情景。我拿著地圖,壹個壹個數著京哈線和京廣線的站名。到了車站,就往下走,把地圖上的名字變成腳下的土地。也是這壹次,我才真正明白,中國真的很大,我的家鄉和外面的世界真的不壹樣!
然後,我在異鄉生活了4年,穿越了8次家鄉和大學之間的鐵路。對於南方、南方、北方、北方,我們有了更深的了解,對地域、文化、習俗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地區和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世界是多元的存在。同時我也知道,我的眼界寬了,心也寬了。
”,我的眼睛不再“慌亂”。
說了這麽多,我只想說,離開本土文化對於壹個年輕人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上了大學,如果只是想學個專業找個工作,在哪裏學都差不多。從經濟角度來說,在老家可能會好壹點,但是上大學真的只是因為這些原因嗎?
絕對不行!
當然,為了深造,我們還是要學會如何溝通,如何生活,如何休息,如何思考,如何逐步建立人生目標。出國留學,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無疑有助於增加壹個年輕人心靈的深度和厚度,全方位提升素質。
所以,當妳有條件去省外上大學的時候,大膽地向遠方出發吧!外面的世界會讓妳更加精彩!(閑雲)
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到底是去省外上大學還是在省內上大學?其實對於廣東省外的高考考生來說,這個話題真的不夠討論。為什麽這個話題在廣東省能討論得這麽嚴肅?筆者認為,這與廣東人的地方主義密切相關。
有壹個好笑又幼稚的笑話。壹個“80後”女孩,生在江門,長在江門,甚至在江門上大學。這個女孩是壹個新人類,但當涉及到外面的世界,她是可怕的無知。她男朋友是江浙人,有壹次她跟著男朋友回老家。回來後她感慨:沒想到還有比廣東更發達的地方!笑話變成笑話,卻真的說明了壹個問題:廣東人的眼光太短視了。
不可否認,廣東曾經是老大,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另外,先不說今天廣東的發展,看看外面世界的飛速發展。妳有沒有註意到,改革開放30周年以來,全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廣東刮目相看。
所以,筆者認為:廣東的同學如果能有機會,不妨出去看看。出去有很多好處。壹是可以看看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受到“刺激”;二是給習慣了壹種口語化語言的廣東人壹個“鍍金”的機會,盡快實現地區的全面“大眾化”。此外,考生可以借上大學的機會遠離父母,走出去,對於習慣了父母保護的“90後”壹代來說,也不是壞事。
當然,筆者並不是建議高考考生刻意按照省內省外的區分來選擇大學。其實只要是合適的大學,照顧外省有什麽壞處?(易信)
只要妳足夠優秀,還不如出去讀書。
高考結束後,我市大部分考生都熱衷於進入我省高校。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在廣東存在,在其他省份也有。作者的侄女,今年考上了壹所大學,被媽媽考上了本省的壹所二本大學。問及原因,她說:“今年,我的專業課成績壹般。我想去的省立學校只在河南招幾個名額。我擔心考不上,所以還是想穩壹點。”
想想看,考生和家長,大多是綜合考慮後,決定報考省內或省外的高校。
當然,在本省高校就讀有很多好處:壹是廣東高校在本省招生名額多,容易被錄取。第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在本省上大學,可以少受點苦。第三,現在孩子就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能力。在本省,父母還是有些人脈的。如果他們的孩子獨自在外省旅行,父母擔心他們將來很難找到好工作。第四,在本省讀大學顯然更經濟。
但俗話說,有利有弊。如果妳的孩子很優秀,那麽去哪裏讀書更適合他們的發展應該是問題的核心。如果妳的孩子有能力考上國外,或者國內壹流的大學,比如北大,清華,復旦,妳會因為高投入而放棄他嗎?顯然,大多數父母都會咬緊牙關,支持孩子實現夢想。而且北方壹些高校名師多,廣東省內很多高校望塵莫及。
有的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裏經濟條件壹般。他們在報名的時候會主動選擇自己所在省份的大學,或者會“壹步壹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稱之為“曲線救援”。昨天筆者和侄女交流這個問題時,她說:“我本科在省內讀書,鍛煉自我管理和勤工儉學的能力。”如果能讀研,壹定要去外省讀書。“(每當下雨的時候)
去省外的大學好好學。
在我看來,如果考生成績拔尖,家庭經濟條件好,首先應該選擇省外名校。相反,因為成績壹般,家境不好,選擇省內離家近的高校也無可厚非。總的來說,省內高校的學習成本相對較低,全國知名高校也比較多。
但總的來說,筆者認為還是在省外好好學習比較好。古語有雲:“讀萬卷書,走萬裏路。”去省外上大學,可以開闊視野,培養獨立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事務處理能力等多種素質和能力,將來會更受用人單位青睞。有人說“外省周邊連壹個說粵語的都沒有,很難融入外國人的圈子”。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
筆者大學的壹個同學是廣東潮州人。大學期間,他說的重慶話太地道了,連重慶本地人都以為他是重慶人。據我所知,大部分在外省讀書的廣東學生都能和外省同學相處的很好,融入不了外地人的圈子只是個人自身的問題。這恰恰反映出這些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差。
很多考生認為在本省讀大學後在本省找工作會更容易,所以放棄申請外地學校。事實上,隨著招聘的開放和人才的流動,省內企業招聘越來越傾向於全國招聘,大企業甚至更青睞外省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
(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