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產業結構的演進方向,還是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還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蘇州的發展都與全國的整體情況非常相似。
如今,隨著蘇州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80%以上的工業能耗給這座原本能源並不豐富的城市帶來了考驗。
壹邊是仍需穩中求進的經濟,壹邊是日益緊張的能源。如何突破束縛,成為很多“資源型小城市”的難題。
蘇州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近年來,蘇州在城市發展中全面推進能源改革,創造了新的城市發展樣本。
最近,蘇州的壹項新能源改革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據了解,蘇州正在規劃建設三座儲能電站,總容量為242兆瓦時。
這不僅是中國第壹個市級儲能集團,也是中國最大的規劃儲能集團。
業內專家表示,蘇州的這壹儲能行動為其他城市解決能源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預計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影響100多個城市的能源供應模式。?
01
超大城市“充電寶”?
20世紀90年代,工業企業的湧入使蘇州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工業的發展大大增加了對能源的需求。
蘇州和國內大部分城市壹樣,缺乏豐富的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也缺乏建設風能、光伏等大規模清潔能源的條件。
據統計,2018年,蘇州工業能耗(含加工轉化投入)超過8500萬噸標準煤,全市用電量超過1562億千瓦時。
與不斷上升的消費需求相比,蘇州本地的能源生產能力明顯不足。
截至2017年末,蘇州本地裝機2292萬千瓦,其中煤電占比73%。
另外,從蘇州現有的規劃來看,已經沒有新建火電廠的空間,而且風光條件壹般,清潔能源替代也不是壹個可行的辦法。?
要解決蘇州的能源供應問題,不得不依靠區外來電,儲能電站成為儲存電能和調峰調頻的必要選擇。
蘇州此次規劃的三座儲能電站構成了全國最大的儲能城市群,對推進城市能源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三座電站充放電功率合計138.6 MW,總容量242 MWh,預計2019年底完成。
三個儲能電站的規劃與城市工業發展密切相關。
其中昆山儲能電站規模193.6 MWh,用於滿足當地千億級集群IT產業發展需求。
楊任、於樂儲能站規模分別為13.2 MWh、35.2 MWh,可緩解常熟、張家港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行業用電負荷壓力。
同時,三座儲能電站通過220千伏電網互聯互通,相互配合,在國內最大的城市儲能群內實現毫秒級精確控制和通信。
此外,在蘇州莊田,壹座200 MWh儲能電站也在建設中,蘇州城市儲能集團正在進壹步擴大。
蘇州在發展儲能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自身資源,走出了壹條獨特的道路。昆山、於樂和楊任儲能電站的所在地是退役變電站的舊址。
利用變電站舊址建設儲能電站可以有效節約土地成本,特別是在土地稀缺的城市建設中。退役電站土地再利用是能源改革和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新思路。
事實上,蘇州的探索已經打開了電網側儲能電站建設的開關。
作為中國城市發展的縮影,蘇州的儲能風潮將在中國掀起新壹輪的能源產業浪潮。未來幾年,全國各地區將出現壹批超大型的“城市充電寶”。?
02
哪些城市將受益於電網側儲能的爆發??
城市儲能集團是蘇州城市能源改革的重要基礎。每個儲能電站都與電網、物聯網和數據網相連。隨著越來越多儲能電站的參與,最終形成能源互聯網生態系統。
除了蘇州,同樣面臨能源與生產矛盾的北京,近期也在開展電網側儲能的工作。
上周,北京首個電網側儲能電站示範工程懷柔北方儲能電站正式投產。電站最終規模為3萬千瓦時,最大輸出功率達到1.5 kW。充滿電後可同時為10000戶家庭供電2小時。
與蘇州儲能電站選址類似,懷柔北方儲能電站位於懷柔科學城,周邊有很多對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的科學裝置。壹旦電網出現故障,儲能電站可以毫秒級速度“替代”,滿足電力需求。
此外,湖南長沙、浙江杭州、江蘇寧波、南京等地開始規劃建設儲能電站項目。
可以看出,這些城市大多位於南方,經濟水平發達,工業體量大。同時,城市發展面臨著能源消耗大的問題,自身的能源供應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通過建設儲能電站來緩解電網壓力,從而推動城市的能源改革。
從行業角度來看,儲能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英國數據分析咨詢機構Wood Mackenzie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未來5年,中國將超過韓國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儲能市場,有望成為亞太地區儲能行業的主導地位。
隨著國內儲能市場的增長,壹場城市間的儲能競賽也將開始。蘇州、北京等許多城市已經率先起步,跑在了能源改革的第壹線。?
03
能源轉型的樣本:蘇州工業園區
除了在儲能上的動作,蘇州在其他領域推動的能源改革也很有借鑒意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州工業園區。
任何關註蘇州發展的人都會對蘇州工業園區留下深刻的印象。
65438年到0992年,中新合作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成為蘇州後來經濟爆發的關鍵點。2017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0億元,占蘇州地區生產總值的13.8%。
然而,在過去的五年中,工業園區的GDP增長保持了上升趨勢,但增長率不穩定。其中壹個重要因素是當地的能源。
經過25年的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在電網建設和公共資源方面已經接近飽和。
數據顯示,蘇州工業園區電網負荷密度超過0.9萬千瓦/平方公裏,已達到江蘇省平均水平的10倍。
為了解決這壹問題,蘇州工業園區采用了“分離”和“組合”兩種手段來優化能源資源。
其中“子”是指分布式能源的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因地制宜采取了多能互補模式,發揮各自企業的長處,從供給側解決了部分能耗問題。
與居民區相比,工業園區用戶的能源消費需求差異較大。基於此,工業園區的企業因地制宜地布置了分布式能源建設,如中恒大廈地源熱泵、餐廚垃圾沼氣利用、泗州食品儲能等。
當然,這種“碎片化”也會增加能源供應的復雜性。
為解決這壹問題,蘇州工業園區應用了“四網壹雲”的能源系統。
簡單來說,就是以“雲平臺”為總部,監控數據,實現管理。同時被電網、熱網、冷網、天然氣網包圍,以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為樞紐,實現能源之間的轉換。
“合”在集中用能區,蘇州工業園區開展了天然氣分布式熱電聯產,實現了能源的梯級利用,綜合能效70%左右。
在分離與整合之間,蘇州工業園區的能源問題逐漸找到了解決出口,成為蘇州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能源改革的先行者。
壹場工業重市的變革悄然而至。
蘇州工業園區的能源優化已經成為蘇州的壹個縮影。蘇州的能源轉型是未來中國許多工業城市能源轉型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