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
重慶總面積822.69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97.05438+0%,水域面積2.99%。土地構成為:農用地292.94萬公頃,林地297.39萬公頃,居住、工礦、交通用地550654.38公頃,未利用地15065438公頃,其中農用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較大,未利用地不足20%。根據市國土部門提供的動態數據,與1997相比,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積減少;但園地、居住區、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居住區、工礦用地、交通用地面積增加明顯。
65,438+0.耕地截至2000年,重慶市耕地總面積為252.29萬公頃,人均耕地僅為0.082公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1.06公頃)。其中,坡度在15度以上的耕地占48.2%,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16.1%。重慶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0%-80%,其中中、東、東南大部分縣約占80%。重慶市耕地復墾指數為30.74%,大足等5個縣(市)復墾指數超過50%。渝西填海強度大於渝東,渝西土地儲備資源更為稀缺。與1997相比,耕地減少18400公頃,耕地面積每年減少0.61000公頃。在減少的耕地中,城市建成區向外圍擴展和交通建設占用良田較為突出。
2.草地2000年,重慶有草地23.86萬公頃,未利用地有草地34.27萬公頃。與1997相比,重慶市草地面積增加0.04萬公頃。退耕還林還草和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積增加的重要原因。重慶市草地理論載畜量為670萬羊單位,而1999的草地實際載畜量為250萬羊單位,說明我市整體上仍有畜牧業發展潛力。但草原生態保護相對落後,受嚙齒動物和人類活動影響,退化草原面積接近草原總面積的19%。
3.林地2000年,重慶市有林地面積為297.3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積177.92萬公頃,占重慶市有林地面積的59.83%,森林覆蓋率23.1%。林地分布極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區,中部平行的山脊和山谷地區。與1997相比,林地面積減少0.2萬公頃。造成林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鄉鎮和交通建設占用林地、亂砍濫伐和林地衰退。
4.水土流失1999重慶市水土流失面積52130.27平方公裏,占重慶市總面積的63.26%。其中,輕度侵蝕為25.11%,中度侵蝕為48.42%,強度侵蝕為19.41%,極端強度侵蝕為5.80%,重度侵蝕為0.26%。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4261噸/平方公裏/年,重慶市土壤侵蝕總量為2.22億噸/年。侵蝕耕地年厚度約為7.5毫米,相當於重慶2.3毫米的總表層被完全侵蝕。與1987相比,水土流失面積擴大了3226.73平方公裏,侵蝕面積增加了3.78個百分點,年擴大率為0.42%。由於重點流域治理,強烈侵蝕面積減少12.15個百分點,極端和嚴重侵蝕面積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蝕面積增加較大,凈增11.62個百分點。
5.礦產資源開發根據初步調查,重慶市共有礦山企業6474家,歷年因礦產開發破壞的土地總面積為320012公頃,其中林地102246公頃,耕地31641公頃,草地135856438公頃,其他。
(2)水環境現狀
1.水資源全國水資源總量4624.42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資源39865438+3200萬立方米,當地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5165438+4億立方米。從空間分布上看,西部丘陵地區水資源相對貧乏,東南部山區相對豐富。季節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夏旱冬澇時中小河流時有斷流。
2.地表水水質2000年,除黃草峽斷面外,長江和嘉陵江水質基本維持在1995的水平。2001年2月至3月,烏江220km河段水質已嚴重富營養化。重慶市68條次級河流和160個水質監測斷面中,16.9%水質好於水功能要求,20.0%符合水功能要求,63.1%不符合水功能要求。西部地區永川、大足等8個區(市)縣二級河流水質已受到嚴重汙染,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壹些地方出現嚴重缺水。
3.水產養殖1999、重慶市水產養殖面積54750公頃,占重慶市水域面積的20.74%。汙染嚴重的水庫和池塘面積為10601公頃,占水產養殖面積的19.27%。網箱和圍欄養魚的不合理發展導致池塘、水庫和河流的富營養化越來越嚴重。1986以來,嚴重汙染區域以每年20%的速度擴大,部分水庫和河流水質已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4.濕地城市* * *內濕地面積1006469公頃,以人工濕地為主,占濕地總面積的83.25%。
(3)生物多樣性
1.全市有國家壹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2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25種,分別占全國同類植物的62.5%、4.1%和23.1%。珍稀瀕危植物主要分布在南川、江津、巫溪和巫山,占重慶珍稀植物種類的85.4%。全市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6種;其中,壹級保護野生動物13種,二級保護野生動物43種。受三峽水庫影響的陸生植物共有120科、358屬、550種。從數量上看,影響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和薔薇科。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和人類活動沿淹沒線的移動,加大了對土地的開墾,破壞了壹些動物的棲息地。
2.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重慶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1處,總面積606992.4公頃,占重慶國土面積的7.3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6處。景區42處,總面積449290公頃,占重慶總面積的5.46%,其中國家級景區4處,省級景區23處。森林公園49個,總面積60613公頃,占重慶國土面積的0.74%。
(四)農業生態環境
1,化肥1.999重慶市化肥使用水平為4.45.5公斤/公頃,每年化肥使用總量(以純量計算)為71.03萬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機肥料的使用直線上升。無機肥料的使用量增加了90%,但糧食產量增加不到30%,其中增加的糧食產量只有9%左右來自肥料的貢獻。由於作物和土壤吸收有限,全年有176300噸氮磷從農田流失,造成面源汙染。
2.農藥1999重慶市農藥使用水平為10.05438+0 kg/ha,總使用量為7361噸,折算純量為2544.6噸。
3.農用塑料薄膜1999重慶市農用塑料薄膜使用總量為18600噸。其中,塑料薄膜使用量為12800噸,使用面積為152358公頃,使用水平為84.01公斤/公頃。
4.據統計,1999產生畜禽糞便9263萬噸。其中,153大型畜禽養殖企業或專業戶每年產生畜禽糞便1678萬噸。大量規模化養殖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畜禽糞便,成為我市主城區郊區次級河流的主要汙染源。
5.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主城區郊區部分土壤受到鉛、鎘、汞等重金屬汙染,導致部分糧食和蔬菜產品重金屬含量超過食品衛生標準。但是郊區以外的農田並沒有受到明顯的汙染,特別是城外的山區有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良好條件。
6.農村能源農村生活使用能源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燃燒木柴和稭稈。根據農村能源構成調查,稭稈直燃占37.22%,小煤礦占31.78%,小水電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質能-沼氣占1.63%。
二、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
(壹)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河流淤積
水土流失依然嚴重。與1986相比,水土流失總面積仍在增加,侵蝕總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趕不上擴展速度。水土流失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壹是土地退化加劇。水土流失導致地表水土流失,土壤變薄,巖石露頭增多,嚴重的地方表土被沖走,出現“石化”現象,特別是25°以上的坡耕地。重慶石漠化面積已達2903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3.53%。水土流失加速土壤養分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地生產力降低。如涪陵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從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損,河道淤積嚴重。水土流失縮短了水利工程的壽命,降低了工程效益。我市多條河流淤積嚴重,導致河床擡高,過流斷面減小,洪水位擡高,洪水災害增加。
(二)森林質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態功能降低。
——重建設輕保護,生態建設的壹些成果被抵消。由於人為破壞等原因,林地破壞退化速度快於造林速度,林地面積在減少。從林地到灌叢再到草地的逆向演替是某些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衰退的重要標誌。
——森林覆蓋率提高了,但質量不高。由於重慶市約70%的森林面積為馬尾松林,林地以中幼林為主,雖然重慶市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但林地質量不高,防護效益和森林恢復力較差。
-林地分布不均。重慶市林地相對集中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不同區域間生態環境質量差異較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鎮)周邊林地少,對人居環境質量調節作用低。
(三)二級河流汙染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長江、嘉陵江、烏江水質基本穩定,但二級河流汙染嚴重,以ⅳ類、ⅴ類水質為主,部分河段為劣ⅴ類水質。約63%的監測斷面不滿足水功能要求,導致我市西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壹些地方頻頻出現“缺水”現象。
(D)野生動物豐富地區的減少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大量森林資源因嚴重毀林而遭到破壞,再加上農藥的長期使用和汙染物向環境的排放,生態脆弱地區的物種受到威脅,許多資源逐漸瀕危甚至消失。
——新建自然保護區質量不高。近年來,作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基地,我市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現象比較普遍,發展力度較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質量不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威脅,許多資源逐漸瀕危甚至消失。
——新建自然保護區質量不高。近年來,作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基地,我市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現象比較普遍,開發力度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質量不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威脅。
——三峽庫區瀕危物種保護進展緩慢。2003年,三峽工程開始蓄水發電。庫區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遷地保護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大量瀕危物種和瀕危物種仍易受人類活動影響。
(五)農村面源汙染失控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的糞便直排成為我市主城區郊區次級河流的主要汙染源,加劇了地表水和次級河流的汙染,畜禽養殖專業戶和企業逐漸成為新的汙染大戶。特別是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池塘、水庫、河流的汙染面積高速發展,大量富含氮、磷的飼料、化肥、畜禽糞便導致地表水富營養化日益嚴重。由於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監管,農藥的不合理使用,特別是大量化肥有效養分流失到環境中,加重了三峽庫區的水汙染,汙染了我市部分農產品,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六)不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破壞礦山地質環境。
由於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礦山生態破壞嚴重,造成地表不穩定、塌陷、地裂縫和塌陷,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幹涸,當地居民和農業灌溉缺水。大量礦井水和洗煤水的排放導致地下水水質超標,在壹些地區形成了惡性水循環系統。水土流失、泥石流、水石流大面積裸露基巖,石漠化現象加劇,危及鐵路、公路、水路安全運行。
第三,生態破壞的後果
由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產養殖汙染、礦山資源開發破壞等生態問題,重慶遭受了水旱災害、滑坡崩塌、病蟲害等各種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巨大。據統計,1999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9.43億元,2000年上升到59.98億元,分別占重慶當年GDP的2.64%和3.77%。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計算並不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等諸多不可估量的間接經濟損失,而直接經濟損失只是生態破壞的壹小部分。經初步估算,我市生態損失與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相當(13.07%)。調查資料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自然災害總體呈上升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後,洪澇受災面積明顯增加,幹旱和病蟲害受災面積增加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時說明抵禦自然災害的經濟成本日益增加,嚴重的自然災害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生態破壞的原因分析
(壹)人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沈重的壓力。
1999年,重慶市人口密度為374人/km2,居西部地區12省(市、自治區)之首。從糧食水平來看,近15年,重慶人均糧食346-385公斤,低於糧食自給標準(人均400公斤),現有人口已超過土地承載能力。從耕地承載力來看(最小耕地面積為0.048公頃),由於耕地質量較差,養活壹個農村人口需要0.13-0.17公頃,耕地實際人口承載力已超過其人口容量。
(二)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1,強調資源開發,忽視生態保護。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少數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往往以發展經濟、保障糧食安全或脫貧致富為由,著眼於資源的開發利用,甚至是高強度的掠奪性開發利用,忽視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重生態建設輕生態保護。在處理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關系上,缺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合力。在實際工作中,壹些生態建設項目沒有把生態要素、生態環境問題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有機結合起來;重生態環境破壞後的恢復重建,輕破壞前的保護和預防,呈現邊建設邊破壞的局面;重視項目建設,不重視項目竣工後的管理。
(三)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加大了環境壓力
冶金、建材、采掘業等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行業占重慶GDP比重較大,不僅增加了自然資源的稀缺性,也增加了環境壓力。重慶1999萬元GDP能耗為2.20噸標準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3噸標準煤/萬元,1998),也遠高於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
(四)宏觀決策機制不完善
生態保護是各部門根據環境因素分工負責的資源管理制度。鑒於資源管理和執法仍然是壹體的,各行業的政策導向仍然是重發展輕保護,不利於生態保護,難以對有機整體性強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有效的統壹監督管理。由於缺乏生態保護的制度保障,我市仍有不少開發建設項目缺乏生態保護的限制性措施。決策前期沒有生態保護評估和咨詢,決策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生態保護,決策中缺乏生態保護監管,實施後沒有生態保護審計或追溯評估制度。
(五)政策法規不完善,執法不嚴。
我國頒布的壹系列資源法,大多是針對自然環境中的某壹特定因素制定的,沒有考慮自然環境的有機整體性和各種自然因素的相互依存性,所以存在開發壹種資源影響和破壞其他相關資源,造成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現象。
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我國尚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現行的生態保護政策不能滿足實際管理的需要。中國缺乏鼓勵長期投資保護生態環境的金融政策;生態補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目前,部分省市已經開始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但我市還缺乏具體的征收和使用政策,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缺乏有利於生態保護的科技投入政策機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法人約束力強,對個人約束力弱,特別是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壹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責任人很容易逃脫相關法律法規的懲罰。
在生態保護執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導致生態破壞違法案件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和制裁。很多地方以罰款代替執法的現象比較普遍,影響了執法的效果和監督。其次,還表現在執法力量薄弱,執法手段落後,執法隊伍素質低,監測、取證、破案的技術不能滿足保護工作的要求,很多生態破壞案件因為公訴人環保意識低而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同時,也在壹定程度上存在生態保護執法行政幹預嚴重的問題。
(6)投資不足
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示範區等生態保護缺乏資金投入保障,是有效遏制生態破壞趨勢的關鍵。
動詞 (verb的縮寫)對策和建議
(壹)統壹思想,提高認識,從生態系統科學的角度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要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緊迫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生態環境的緊迫感和危機感,認真貫徹江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決定, 站在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為重慶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妥善處理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惡化是強調工程建設(包括生態建設)而忽視生態保護的結果。因此,糾正邊建設邊破壞的傾向,克服重建設輕保護的傾向,認真貫徹國務院“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政策,是遏制生態破壞趨勢的關鍵。生態保護主要運用生態系統科學的觀點,旨在維護生態系統的合理結構和完整功能,而不是單純依靠工程建設,單純追求植被覆蓋度。
(2)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
在市政府的統壹領導下,落實責任分工,建立生態保護和建設目標責任制,逐步形成從多部門分散管理協調到統壹監督管理的軌道。各區縣(自治縣、市)政府要加強生態保護工作,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形成市環保、計委、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等部門和各區縣(自治縣、市)政府共管* * *的局面。
建立黨政“壹把手”環保責任制。黨政“壹把手”要對轄區內的生態環境質量負責,把生態環境質量作為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核、獎懲。
實行重大決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自然資源開發和生態建設等無汙染項目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對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和不利影響的項目,要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措施與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同步設計、同步驗收。對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項目要嚴格審查,堅決禁止。
(三)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生態環境監督管理。
加強立法,盡快制定《重慶市農村面源汙染控制管理辦法》、《重慶市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重慶市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生態保護法律體系。制定相應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彌補現有自然資源法中生態保護的不足。
嚴格執法,加大對重點地區和行業重大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處力度,特別是加大對嚴重影響城市和風景名勝區環境質量的上山取石行為的查處力度,嚴格控制重慶大中型水庫肥水養魚,遏制水產養殖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迅速擴大。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重慶市嚴禁買賣、運輸國家瀕危動植物和市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嚴厲打擊盜獵倒賣野生珍稀動植物的違法行為。
(4)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
盡快做好重慶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統壹規劃重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及其配套專項規劃。根據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良好區三種不同類型區域的生態特點和保護要求,實行分類指導、區域推進,引導自然資源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健康發展。
按照預防為主、保護為主的原則,在生態脆弱礦區、林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分批劃定壹批禁采區和禁伐區,限制不合理開發活動。加強旅遊資源開發環境管理,禁止開發破壞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汙染環境的旅遊,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環境監管,推進重點景區ISO14000國家示範區創建活動。根據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采礦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回填、復墾、植樹種草等措施,恢復礦產資源開發對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壞。加強對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生態破壞的環境監管。
堅持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並重的方針,加強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熱資源豐富、生物初級生產力高的優勢,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地區、重要交通幹線、水庫庫岸、水土流失重點監測區和重大工程建設區的重點造林。同時,通過加強生態保護,限制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態建設資金盡快恢復生態功能,避免生態建設項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合理施用農藥化肥,開發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加強農膜回收再利用,積極推廣可降解塑料薄膜;加強水產養殖和畜禽養殖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肥水養魚,規範養殖場排汙行為;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小水電等能源項目,減少生活新炭林采伐,逐步減輕農村環境壓力。
在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要把單純的經濟扶貧模式轉向生態移民與扶貧的有機結合,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城鎮,改善他們的生活生產條件,減少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五)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健全長期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
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要求,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籌措保護和建設資金,切實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投入,特別是解決好生態保護投入問題。逐步提高其在同期GDP中的比重,並建立相應的考核和檢查制度。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投入納入財政預算,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除加強天然林保護工程外,還應重點加強對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示範區和生態監測的投入。
堅持“誰汙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逐步在土地、水體、物種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征收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補償費,對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進行合理補償;對從事采集和開采的實行許可證制度,征收資源開發稅,用價值規律的調節來制約資源開發的無序活動。
(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廣泛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教育,重視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重慶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真正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轉化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充分依靠各級人大和CPPCC的監督作用,增強各級領導的使命感,圍繞生態保護的重點做好各項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環境國情國策教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培訓。
(7)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及時編制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建議書,充分利用國外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管理優勢,推進重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特別是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災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研究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
1.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鑒於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淹沒區的生物資源和地理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收集淹沒區生態環境基礎數據的機會將永遠消失,必須盡快開展全面的調查、監測和搶救工作,建立全面的庫區生態環境基礎數據庫, 並同時加強水庫建成後的水環境容量、庫區河段汙染物允許排放量、水體富營養化、水庫對重慶主城區大氣環境的影響、水庫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建議國家重點支持盡快建立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研究庫區生態環境演變趨勢。
2.加強庫區生態經濟補償政策研究。重點研究重慶庫區因三峽工程建設而付出的經濟成本和生態損失。建議市政府將庫區生態經濟補償政策研究作為重大研究課題,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環保局、市移民局共同完成。按照“汙染者付費、開發商補償、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建議國家從三峽工程發電收入中,出臺對三峽工程受益地區和重慶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政策。
3.目前,對重慶市生態環境脆弱性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生態環境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還需要進壹步開展,需要得到市級相關部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