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有的心理咨詢師咨詢的時候會做筆記,有的不做?

為什麽有的心理咨詢師咨詢的時候會做筆記,有的不做?

我咨詢的時候會帶筆和寫字板。

第壹次咨詢,我會說明為什麽帶筆和寫字板,征求個人意見。到目前為止,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關心。

如果箱子不舒服,我就不帶了。因為我帶了,不是因為我記不住。

在咨詢的過程中,我只記住關鍵詞,就是案件做得好的點,案件看重的點,案件困擾的點。我寫的很少,不需要低頭做筆記。

有時候,沒必要錄音。我會在寫那句話的時候,故意要求案犯停下來,重復案犯的話。目的是把這句話反映到案例中,讓TA聽到,知道是TA自己說的,方便TA自然思考。

記下關鍵詞,以便我在咨詢結束時給出反饋。

有時候我會展示壹下案例,TA有多厲害,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這比光說不練更鼓舞人心。

我問過個別案例,覺得自己很重視自己說過的話,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我在1879上課的時候,也有高手把老師給我看的視頻錄了下來。

所以咨詢中是否沒有對錯記錄,要看咨詢者如何使用。

為什麽有的心理咨詢師咨詢的時候會做筆記,有的不做?

這是心理咨詢師的技術和習慣問題。就像學生上課,有的記筆記,有的不記,但做與不做之間沒有對錯,只需要通過期末考試成績來檢驗。

我是心理咨詢師。我咨詢的時候壹般都會記下壹些相關的內容,尤其是第壹次咨詢的時候。不知道來訪者有過多少疑問,經歷過什麽事件。有些來訪者講了很多。我需要在這些亂七八糟的語句中找到來訪者提問的脈絡,有時候記不住,導致分析不夠嚴謹,沒有說服力,所以我有做筆記的習慣。

每個人的癥狀通常都是由很多類似的事件引起的,期間會有很多事情發生,需要從這些經歷中找到關鍵因素,所以如何傾聽和做筆記很重要。在來訪者講述的復雜問題中找到關鍵點,找到壓死壓力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這是咨詢師的技能,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也需要在這些復雜問題中找到事件與癥狀的對應關系。自己寫下來分析不容易。

我認為最好做筆記。

心理咨詢過程中做筆記沒有對錯之分。是否做筆記,要看妳的行為是否幹擾來訪者,是否記錄有助於診斷的關鍵詞。

壹般情況下,在咨詢的過程中,來訪者提供的信息由於情緒和心境的影響,是雜亂無章的。咨詢師要善於捕捉有價值的信息,簡單概括拜訪語言來闡明問題。此時這樣的記錄不會幹擾來訪者的敘述,有助於心理問題的診斷;但是記錄太多會幹擾遊客的觀察,這也引起了他們的擔憂。因此,心理咨詢過程中的筆記應遵循價值原則和適度原則。

首先我想說,在咨詢初期,我會遵守課本的規定,盡量不在咨詢過程中做筆記,但在咨詢結束送走來訪者後,我會及時補齊咨詢的基本信息。現在根據中國心理學會指導委員會的新規定和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註冊標準(第二版),我不僅要做記錄,還要全程錄音,所以我直接用筆記本電腦做記錄,手機錄音!

另外,記不記得不取決於咨詢師的感受和好惡,而取決於行業相關規定的嚴格執行。這是壹種科學合理的方法。

我必須承認,我的答案可能不是問題的答案。

但是我覺得下面應該有妳需要的,不管妳是咨詢師還是來訪者。

首先,我覺得心理咨詢師在咨詢的時候不應該做筆記。

原因壹:

很多來訪者來找心理咨詢師的時候,是非常缺乏關註的,甚至是來尋求關註的。如果咨詢師在咨詢時做筆記,會降低對來訪者的關註,使來訪者“被關註”的期望落空,影響雙方的關系。

比如妳想和對方說話,對方正在寫東西,妳會停下來等他寫完再說話嗎?

原因二:

在咨詢過程中做筆記,會讓來訪者覺得咨詢師在記錄自己的隱私,不管他是否知道咨詢師在寫什麽。這種情況下,來訪者會產生不安全感,減少自我暴露,甚至掩飾,對咨詢效果影響很大。

我希望對方“記住”我說的話,而不是“寫下來”。

原因三:

如果心理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就容易產生依賴性,在對話過程中可能會時不時地看筆記,給來訪者留下“死板、照本宣科”的印象。

想象壹下老師帶著教案講課。

理由四:

咨詢師壹邊做筆記壹邊談話,很容易讓當事人產生“被質疑”的感覺。壹旦對方有這種感覺,咨詢和拜訪的關系就會嚴重受損。

最後我還想說,咨詢時做筆記是咨詢師的個人習慣,這種情況應該不是個例。而且這個習慣真的很有用,比如記筆記的時候不容易忘記,比如記完筆記雙方會有更好的獲得感等等。

但咨詢時是否做筆記,是否做筆記,最終還是基於咨詢倫理和來訪者的個人意願。畢竟人家就坐在我們前面。

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做筆記,雖然是個人的事情,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是不專業的表現。會診結束後,每個會診醫生寫壹份會診記錄是很正常的。在心理咨詢中,心理咨詢師必須時刻關註來訪者的言行,關註心理咨詢中的非語言現象。因為有時候咨詢就是低頭寫字做筆記的瞬間,也許妳就錯過了壹個了解來訪者的好機會。在咨詢中,來訪者會表達很多東西,不壹定是真的,但情緒或情感表達是真的。來訪者說了壹件事,大多數情況下有利於來訪者的立場,但如果來訪者意識到他對此有所隱瞞,他的表情上可能會有其他情緒。如果心理咨詢師只是錯過了這壹幕,想再摸摸他,不知道是什麽時候。

另外,在咨詢室現場做筆記也會給來訪者帶來很多不利因素。壹方面,來訪者會覺得自己的秘密被記錄了,所以會不自覺地隱藏很多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另壹方面,來訪者會覺得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並沒有完全了解來訪者本人。

在咨詢中,壹切都要以來訪者為中心,讓來訪者盡情表達,咨詢師的幹預越少越好。

人際心理治療認為,咨詢師和來訪者在咨詢室中構建了壹個“場”,他們的影響是相互的。來訪者說的話得到了咨詢師的呼應,咨詢師的所有行為都會被來訪者解讀為對這種說法的回應。

所以咨詢者不要在咨詢室做與咨詢無關的事情。安靜下來,理解並傾聽來訪者。

我想補充壹點,心理治療的設置因學校而異,但目前主流還是精神分析學派。如果妳參加過主流的精神分析培訓,比如中德、中美、中英等。,老師會推薦妳看壹本書,叫《遠距離心理動力療法基礎閱讀》。本書第十章明確提出,監理資料的獲取會幹擾咨詢關系。

第壹,錄像帶:可以捕捉非語言交流,但是來訪者會有被侵犯和不安全的感覺,從而隱藏了很多內心的信息,咨詢師會變得特別正式。

第二,錄音帶和錄音筆的侵擾性較小,但來訪者仍會感到侵擾和拘束,同時失去非語言交流。

第三,詳細的筆記是目前主管獲取資料最多的方式。但現場錄音會幹擾來訪者的情緒投入和對治療中細微共情的觀察。在治療期間,妳必須和來訪者在壹起,並且開放地去體驗在治療關系中產生的情緒狀態。

所以治療後做筆記會記錄更多有用的信息。信息不僅僅是來訪者向妳吐露的壹些問題或關鍵,還包括咨詢師的反移情。

很多不清楚心理咨詢的原則和設置的來訪者,往往無法對咨詢師提出的要求提出異議,所以並不是來訪者不反對,咨詢師的行為並不妨礙咨詢。

心理咨詢師的主要目標是盡量不幹擾來訪者的所有心理狀態。

再講講督導材料,和咨詢記錄不壹樣。督導材料需要被督導人員看到,治療室裏發生的壹切都要盡可能客觀的還原,甚至包括輔導員自己的反移情。材料的獲取需要征得來訪者的同意,咨詢師不會對剪梅花的來訪者進行監督。所以平時需要監督的來訪者,大部分都經歷過十個小時左右的長城心理治療,都經歷過抵觸和反復。他們中的壹些人對治療師抱有幻想,攻擊治療師,表示治療效果不理想,表示憤怒。這時候治療師就會去找主管。看來訪者目前處於什麽樣的情況。壹般來說,在這個階段,來訪者和治療師已經建立了壹定程度的治療關系或治療聯盟。來訪者在同意治療師可以去找主管之前,可以對治療師有壹定的信任。在我參加的心理咨詢公司,壹個心理咨詢師只做了兩次錄音,讓來訪者做壹次錄音進行監督。來訪者當時同意了,但是做了四次之後就離開了來訪者,專門去了心理咨詢公司。後來在客服回訪的時候,我了解到這位來訪者認為錄音特別不安全,我覺得我心裏的秘密可能被咨詢師以外的公司的人知道了。所以我換了另壹家心理公司。此後,該心理咨詢公司再也沒有出現過現場錄音錄像等問題。

最後,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驗者。如果妳的體驗者在妳咨詢的時候當著妳的面做筆記,妳會有什麽感受?會不會像那個不安全的訪客?咨詢前期,來訪者對咨詢師充滿理想主義,這個時候咨詢師做什麽都是對的。也許這個時候,如果妳在咨詢室現場做筆記,來訪者會認為是對他的壹種尊重和重視,但心理咨詢必然會經歷對咨詢師幻滅的階段。在那個階段,心理咨詢師的所有行為對來訪者來說都是不正確的,來訪者在這個階段會很容易放大他心中的不安全感,也許會更容易掉下來,也許會更瘋狂地攻擊心理咨詢師。這時候來訪者認為妳當場做筆記,對他是壹種忽視。

所以咨詢師在咨詢室現場做筆記是非常不專業的。

會診過程中是否做筆記,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權衡:

首先,為了營造壹種安全信任的氛圍,首先要考慮來訪者的感受。有些來訪者不介意咨詢師做筆記,但在實際咨詢中,很多來訪者不希望自己說的話被記錄下來。心理咨詢倫理要求,心理咨詢師如果要對咨詢過程進行錄像或錄音,必須先征得來訪者的同意。同樣,如果來訪者不同意咨詢師做筆記,咨詢師還是應該尊重來訪者的要求。

其次,在征得來訪者同意後,咨詢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或特殊情況的要求決定是否做筆記。重點是不要忙著記筆記影響和來訪者的交流。讓來訪者暫停等待,或者因為低頭做了筆記,卻沒有捕捉到來訪者的非語言信息等。,這些都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其他有意義的問題,讓我們共同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