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表現需要看心理醫生。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影響很大。孩子的壓力可能來自父母的高要求。幼兒時期是培養他們能力的關鍵時刻。父母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忽視每壹個問題。現在分享孩子的行為需要看心理醫生。
孩子如何表現取決於心理學家1 1。寶寶大壹點了,還是喜歡吮手指。
表現:壹些大壹點的寶寶經常吮吸手指或腳趾,尤其是大拇指。嚴重時,他們的拇指會變形,有些孩子不吮吸手指就睡不著覺。
主要原因:1歲以下的寶寶吮吸手指是正常的。這是因為嬰兒是通過嘴巴認識世界的,手對於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兒來說只是壹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壹個器官,這叫自我分化。
隨著大腦發育的改善,大部分寶寶會逐漸改變吮吸手指的行為,但大壹點的寶寶還在吮吸是心理問題。如果他們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創傷,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撫慰的作用。查蔡慧舉了壹個案例:壹位母親為了給6個月大的嬰兒斷奶,把嬰兒留在老家,孩子哭了幾天。後來孩子有了嚴重的吸吮行為。
幹預技巧:分散寶寶的註意力
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另外,可以采取轉移註意力的方法,多和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開心,或者讓孩子幫自己做壹些小事,增加手部活動,逐漸糾正吃手指的習慣。
2.我喜歡咬指甲,撕手。
表現:有的孩子非常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把甲床撕裂或者從指尖咬出血來,並且知道咬指甲是不對的或者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只要看到壹點皮就會撕。
主要原因: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微量元素缺乏等生理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父母缺乏關愛、家庭關系不和諧、孩子抑郁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幹預技巧:找到心理焦慮的原因,轉移註意力。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家長要多加註意。他們可以和孩子壹起玩遊戲或出去玩,這對減少孩子的焦慮和糾正咬指甲有好處。另外,要註意正面引導孩子糾正咬指甲行為。比如可以訂立親子契約,避免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而訓斥孩子,否則可能會加重心理問題。
除了心理治療,對於愛撕手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減少脫皮現象,有利於減少孩子撕手的機會。
3、容易發脾氣或暴怒。
表現:有的孩子很沖動,易怒,稍有不高興就發脾氣,很有攻擊性。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者情商低的表現,但實際上往往是心理問題。
主要原因:雖然有些寶寶由於先天的神經系統反應,容易沖動,容易發怒,但大部分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與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查蔡慧博士舉了壹個案例:1個7歲的孩子,因為脾氣大,進行了心理咨詢。結果查醫生發現,孩子的母親非常固執,獨斷專行,總是打斷父親的講話,甚至故意找借口不讓孩子見鄉下的爺爺奶奶。
幹預技巧:暫時隔離+家長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在單調的地方隔離幾分鐘,同時避免任何人安撫。這種冷處理方法對生氣的孩子更有效。另外,家長壹定要反思自己,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註意控制自己的脾氣。
4.三歲以上的嬰兒過度依賴父母或家庭成員。
表現:3歲以上的孩子對父母或家人還是很依賴的。其中壹個咨詢醫生的患者是壹個3歲的孩子,他壹直像考拉壹樣趴在父親的肩膀上。哪怕是玩最有趣的玩具,也要有爸爸陪著。
主要原因:壹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是很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有些大壹點的孩子有嚴重的依賴性,可能與他們從小就離不開大人有關,比如對孩子的照顧和保護太多,讓孩子覺得壹切都需要大人來完成。此外,幼年(尤其是3個月到1歲之間)失去母親照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產生依戀問題。
幹預技巧:讓孩子獨立完成壹件事。
對於依賴型的孩子,家長要逐步培養孩子獨立做壹件事,特別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完成壹件事的成就感。慢慢的,孩子會發現,沒有父母,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其次,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不要壹句話不說就偷偷溜走。他們壹定要告訴孩子,說壹定會回來。
5.過度恐懼
表現:孩子有恐懼心理是很正常的,但超出正常範圍的就需要註意了,比如怕黑,看病就以為要打針,或者“學校恐懼癥”。
主要原因:人的恐懼幾乎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和個人成長經歷成正比。隨著事情和活動越來越多,寶寶經歷的恐懼也會相應增加。壹般來說,對疾病、死亡、孤獨、黑暗和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高峰,6歲後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那裏獲得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幹預技巧:理解孩子的恐懼,安撫+說明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經常把想象和現實混為壹談。大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安慰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對於不會表達的孩子,可以摟抱、輕拍、輕聲安慰,減少恐懼;對於能表達自己的孩子,家長要鼓勵他們說出來,在安慰他們的同時適當向他們解釋道理,比如為什麽會黑。
6.退縮行為
表現: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兒園後,經常壹個人坐著,不跟其他孩子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跟人說話,不回答老師的問題。
主要原因:退縮行為壹般出現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心理學表明,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艱難險阻,擔心在同齡人、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是壹種自我保護行為。退縮行為可能是先天適應能力差造成的,但也與教養方式不當有關。有些家長從小就拒絕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交往,或者過分照顧和遷就,會造成孩子適應能力差。
幹預技巧: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和其他孩子壹起玩耍、做遊戲,多和孩子壹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孩子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家長和老師要幫助退縮的孩子克服孤獨感,適應外部環境,在朋友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7、厭食和偏食
表現:有的孩子長期食欲不佳,或者嚴重挑食、偏食。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瘦,容易感冒、腹瀉、營養不良。
主要原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厭食主要是疾病和身體原因造成的。其實心理也是導致孩子厭食的三大因素之壹。挑食、偏食是兒童心理障礙的典型表現。如果孩子在飯前或飯中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睡眠不足或疲倦,以及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也會產生厭食心理。
幹預技巧:營造愉快的就餐氛圍
除了帶孩子做全面檢查,治療身體疾病,還要註意幹預孩子的心理。當孩子不想吃飯時,壹定不能打罵、強迫、懲罰或哄騙。他們要認真分析兒童厭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誘導、暗示、鼓勵的方法,壹定要創造愉快的飲食環境。
8、6個月到兩歲的寶寶屏住呼吸。
表現:有些寶寶在生氣、害怕或不愉快時會突然大哭,直到停止呼吸。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嘔吐抽筋,然後恢復原狀。這種現象被稱為屏氣發作,也稱為呼吸暫停。壹般發作時間在半分鐘到三分鐘之間,可以幾個月壹次,也可以壹天幾次。壹般在6月至2歲多見。
主要原因是:這個時期的寶寶還沒有學會說話,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不滿等情緒;有些父母太寵孩子了,卻不知道寶寶的。任性是從小培養的。
幹預技巧:及時安撫孩子
家長平時要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不僅要嚴格要求,還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盡量避免情緒刺激,以減少寶寶屏氣發作的次數。壹旦寶寶發作,妳要及時安撫孩子,或者帶孩子到戶外,換個環境可能會緩解寶寶的情緒。
9、脫毛上癮
表現:有的孩子喜歡自己拔頭發,比如眉毛、睫毛、頭發等。,而且經過大人反復勸說也無法改善。
主要原因:兒童拔毛癖多是由於兒童與家庭或在學校的心理沖突引起的,如親子關系不好、教育方法不佳、人際交往不暢、學習壓力大等。,產生情緒上的焦慮和抑郁。
幹預技巧:找出焦慮的原因並加以改善。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焦慮緊張的問題。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改善親子關系,改變造成孩子問題的教育方式,像朋友壹樣和孩子聊天,鼓勵孩子和父母說話,多組織親子活動,在促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分散孩子的註意力。
10,兒童夾腿綜合征
表現:兒童可將雙腿並攏或相互交叉內收或用桌椅角摩擦外陰,而女孩經常上下摩擦雙腿,導致臉紅、瞪著眼睛、額頭或全身出汗。孩子經常睡覺,剛睡醒或者壹個人玩。每次持續幾分鐘,發作次數不等,可以壹天幾次,也可以幾天壹次。
主要原因是:有些孩子因為家庭關系緊張、母愛缺失、歧視等,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又沒有玩具可玩,於是通過自身的刺激尋求發泄,產生夾腿動作;還有的是偶然摩擦產生快感後形成的習慣。
幹預技巧:轉移註意力
家長不要讓孩子穿緊身衣服,以免摩擦生殖器;因為很多腿夾綜合征的孩子都是在臨睡前發生的,所以家長可以在臨睡前安排壹些活動,比如親子閱讀,來陪伴孩子入睡。另外,盡量帶孩子去戶外活動,不要給孩子獨處的機會,通過豐富的活動和遊戲轉移孩子的註意力。註意不要虐待和羞辱孩子。
11,撞頭,碾壓等。
表現:壹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會撞頭。比如跪著磕頭就是撞墻。此外,常見的受虐動作還有搖頭、甩頭、打滾、掐自己、抓頭發、揪耳朵等。
主要原因:當孩子在情緒上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受到痛苦因素的刺激時,就會出現自虐行為怪癖。自虐其實是孩子訴求的壹種表達,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某些訴求得不到滿足的表現。
幹預技巧:找出自虐的原因。大多數孩子只有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才會采取自虐行為,所以更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家長要找出孩子自虐的原因,進行矯正,比如考察父母的婚姻關系。如果有必要,妳應該咨詢心理醫生。
孩子如何表現需要看心理醫生。2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作為父母,首先要和孩子進行語言和心理上的溝通,在生活上多關心孩子。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不要以長輩的身份與孩子交談,而要以朋友的身份。
在決定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讓孩子知道什麽是心理醫生。壹般情況下,兒童咨詢都是發展性咨詢,壹般沒有心理疾病。父母要從孩子的現狀入手,幫助孩子分析現狀,改變不利於孩子的因素,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父母是真的在幫助自己。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如果父母要動員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不要告訴孩子自己生病了或者有很多問題,而是通過和孩子討論的方式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妳,永遠希望妳健康快樂每壹天。妳目前的情況讓我們很擔心。可能是妳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我們壹起和專家聊聊,好嗎?
父母勸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壹定要強調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和專家談的目的是讓家長做出壹些改變,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讓親子關系更好,讓孩子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如果家長無法說服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最好不要強迫,因為強迫孩子接受心理咨詢通常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家長可以先去找心理醫生,給醫生提供足夠的信息,以便心理醫生分析孩子的現狀和原因,給家長提供正確的教育孩子的建議。
如果孩子堅決不肯看心理醫生,家長可以自己咨詢,不要認為咨詢沒有意義。因為家庭就像壹塊土地,孩子就像生長在土地上的幼苗。只有土地肥沃,土地裏的秧苗才能長得更壯。
家長咨詢心理醫生的過程,也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獲得更多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信息。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能夠用正確合適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會慢慢走出心理陰影。
孩子如何表現需要看心理醫生。3孩子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多少想法。孩子的想法比大人多得多,也更敏感。孩子壹旦出現心理問題,壹定要第壹時間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不要以為他們能給予專業的治療。父母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陪伴。
以前有個同事的孩子因為父母壹直忙於工作,得了自閉癥。他就是不喜歡和任何人交流,甚至沒有對父母笑過。他第壹時間帶孩子去醫院做心理治療,醫生會給予壹些更專業的指導,也能更準確的為妳判斷孩子的嚴重程度。
剛開始他也很迷茫要不要去看,想著如果讓孩子上幼兒園,和其他孩子相處的時候會活潑壹點,病情會有所好轉。但事實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到了幼兒園,他只是壹個人坐在那裏,根本不想和其他小朋友壹起玩。直到老師給他們全部反饋,他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現在,經過醫生的治療,以及父母減少工作量,多陪陪孩子,孩子會慢慢康復。心理疾病也是壹種疾病。不治療,永遠無法治愈,孩子的壹些情緒和心理管理根本不會。
孩子的心理問題會影響他壹生。不能說他從小就被忽視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問題會繼續增加。當他越來越懂事的時候,可能會發生壹些妳後悔都來不及的事情:自卑、自殘、自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