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
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是以市場價格、市場供求變化等分散信息為基礎的,信息資源的雙方可以自由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是由價值規律自我調節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運行方式,對應的是“計劃”或“國家調節”。
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是基於不完全和不對稱的市場條件。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是通過經濟信息或市場信號來消除或減少信息市場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配置。由於市場信息本身的特點、市場分割、信息傳播系統和人的“有限性”等因素,市場參與者所需要的信息資源不可能全部免費獲得;另壹方面,市場活動的參與者中總有壹些個體掌握著其他市場參與者不知道但又需要的信息資源。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信息可能被持有者壟斷,無法傳播。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掌握信息的市場活動參與者希望他們掌握的信息能夠有效地提供給其他社會成員。然而,擁有信息的個人不願意向沒有免費獲得信息的其他個人提供信息。相反,在某些情況下,提供信息需要擁有信息的個人支付成本。對於供需雙方來說,可以通過市場價格信息自動調節供求關系,完成信息資源的交易,從而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市場機制要素的相互作用,優化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實踐證明,市場機制可以根據信息資源消費者的近期需求開發和配置信息資源,並通過市場價格信息和市場供求信息的變化直接制約信息資源的流向和流速,從而有助於緩解以有限和相對稀缺的信息資源滿足無限多樣性需求的矛盾,對信息資源的短期有效配置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市場體系還不夠成熟,市場機制本身還存在很多缺陷。市場上的資源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地區之間、行業之間有很多障礙。價格信號往往不能及時真實地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因此市場機制往往不能自動有效地配置資源,這就使得放任的自由市場偏離了最佳狀態。信息市場的組織機制也存在這些問題,它在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方面存在壹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市場本身不能保證壹個最有利於信息生產的市場結構;
(2)市場不能自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制定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和政策;
(3)實際市場信息不完全透明。市場信息中有已知的“白色信息”,半知半解的“灰色信息”,未知的“黑色信息”。這種情況的存在,再加上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不可能是完美的。信息資源的供需雙方都只能根據當前的價格信息和市場供求信息的情況來預測和判斷下壹步的行為,這使得信息市場中的經濟活動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盲目性。也就是說,雖然市場信息傳遞迅速敏捷,但市場監管天然具有事後監管的滯後性,這就決定了市場監管的速度相對較慢。另外,市場監管主要基於市場信息的變化,容易造成市場監管目標偏差,市場監管成本高。
(4)信息產品和信息生產具有壹些特殊的屬性和規律。與壹般市場相比,信息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相對較弱。原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信息具有外部效應。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既有積極的外部效應,也有消極的外部效應。當具有正外部效應時,信息生產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社會收益,生產者持有信息但不願意投資於信息生產,導致信息生產不足,信息資源配置無效;當它具有負的外部效應時,就會對市場上不直接消費信息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或其他生產者強加成本,從而使信息市場偏離均衡,信息資源的配置無效。
第二,信息的公共屬性。信息資源的這種屬性,即信息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消耗性導致的“搭便車”問題,使得信息生產者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自動得到有效補償,從而導致生產不足。
第三,信息商品的壟斷。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的壟斷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的初始成本非常高,因為它們可以幾乎沒有成本地大量復制,即邊際成本非常低,邊際收益是遞增的,這使得第壹批R&D開發者在生產中形成壟斷地位。信息產品的聯合消費會對消費者形成“鎖定”效應,進壹步強化市場領導者的壟斷地位;第二,信息的生產具有創造性,對其合法權益的保護需要法律排除信息商品的享有,形成壟斷。這時就會形成壟斷價格,使市場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導致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無效。
第四,還有壹種信息活動不是直接面向市場的,是非盈利的。教育、基礎研究等基礎信息活動的發展不是以商業為目的,市場機制無法自我調節。
因此,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更擅長於短期配置,在市場信息渠道非常暢通、信息獲取和信息交互成本非常低的情況下,更容易實現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然而,在信息不完全的現實經濟環境中,特別是在不利選擇和不道德行為的條件下,市場機制很難實現信息資源的最優配置。
(二)信息資源的計劃配置
信息資源是無限豐富的,但與人們當前對信息資源的需求和專業需求相比,信息資源的供給明顯不足,信息資源的價格不能完全根據供求比的變化來調整。而且現實生活中的信息系統並不完善,信息資源的供需雙方都無法在市場上及時獲得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也就是說,市場的調整過程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進行的。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尋找壹種新的配置信息資源的方式是完全必要的。計劃配置信息資源可以克服市場配置的弱點,發揮其優勢。
信息資源的計劃配置是指政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說服等手段,按照信息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分配現有信息資源和獲取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計劃配置,必然要求國家有壹個信息資源管理委員會這樣的權威機構來規範信息分類,規定信息交互渠道,保障信息資源的正常開發和利用。
政府對信息資源的有計劃分配主要依靠三種工具:
(1)金融工具。通過對教育、科研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直接投資,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2)稅收工具。對技術創新活動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減免,鼓勵創新活動;
(3)產業政策工具。政府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刺激和促進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通過這些工具,政府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和調整全社會信息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規劃配置信息資源有其明顯的優勢。通過政府的計劃配置,信息資源可以實現信息經濟宏觀平衡、信息產業內部結構協調、保護市場競爭和信息經濟整體效益最優化的目標。
首先,影響社會信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因素很多。因此,為了實現信息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政府必須采取政府行為,根據信息資源的總供求信息和價格信息來配置信息資源。
其次,信息產業包括通信業、數據庫業、信息咨詢業等。其內部結構是否合理,發展比例是否協調,取決於政府的宏觀調控,信息資源的計劃配置可以實現這種調整。
第三,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度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信息資源的範圍越來越廣,但信息保密和信息壁壘也越來越多。在信息社會中,擁有大量信息資源的企業、機構或部門往往以某種形式聯合起來,形成部門壟斷、地區壟斷或“自然壟斷”。不同形式的壟斷有不同的功能。有些壟斷是協議,如版權,旨在幫助實現信息商品的價值,從而促進信息商品的生產和供應。如果壹種信息商品的價值不能實現,它的再生產和同類產品的生產就會受到影響,供給就會相對不足。有些壟斷是廠商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刻意制造的,旨在限制信息資源的享用。面對不同形式的信息資源壟斷,政府可以采取措施保護有利壟斷,限制不利壟斷,這正是計劃配置信息資源的優勢所在。
另外,信息經濟的發展追求整體效益的最優化,經濟效益不僅僅是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部門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信息經濟效益問題。政府對信息資源進行有計劃的配置,可以減少信息資源消費者的非理性行為,避免在地區間謀取私利,避免少數經濟組織使用信息資源造成的外部負面效應。
壹方面,信息資源的計劃配置可以克服市場配置信息資源的不足,避免市場配置的滯後性和盲目性,減少信息資源的浪費;另壹方面,也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國民經濟中,信息產業是新興產業,也是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其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相對較差,需要政府的投入、支持和引導。對中國來說,有計劃地配置資源意義重大。中國經濟發展起點低,工業化水平不高,需要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在這種經濟發展水平和戰略任務下,信息產業發展面臨著生產力低下、技術落後、信息觀念淡薄等更加惡劣的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產業領先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因此,信息資源的有計劃配置有利於加快我國信息化的步伐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信息資源的有計劃分配也有缺點。政府在配置信息資源時,很難掌握足夠的市場信息,對私人市場反應的控制也很有限;即使政府有足夠的資料,在選擇不同的方案時,仍會遇到很多困難。政府的決策影響很多人,但只有少部分人做決定。無論這少數決策者的情況如何,他們在進行分配決策時,總是容易被塗上主觀偏好的色彩,比如偏愛高投入、高速度,而相對忽視經濟效益、經濟穩定性和信息產業的內部結構。偏好行政手段,相對忽視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偏好直接控制,相對忽視間接控制。由於規劃調整過程中缺乏用於決策的信息,決策過程過於復雜,決策機制不完善,可能造成政府行為遲緩或決策失誤,從而影響信息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
(三)信息資源的雙重配置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相信純粹的計劃經濟或者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場能夠獨自承擔配置資源的神話。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市場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配置資源,但同時,如果市場失靈,也需要政府適度幹預,即通過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方式來配置信息資源。
市場配置和計劃配置是壹種辯證關系,二者的結合在功能上是互補的,在效果上是協調的。因此,市場和計劃混合配置信息資源,不僅可以避免在信息不完全的現實經濟環境中,特別是在不利選擇和不道德行為條件下市場配置的低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計劃配置資源中越來越嚴重的信息貧困。事實上,如果充分考慮信息資源配置中的各種信息問題,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無論是市場化還是計劃化,資源配置的效率都高於單純的市場配置或單純的計劃配置。至於市場配置還是計劃配置,要看具體的經濟環境和信息資源配置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