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被稱為“中國科幻第壹人”的劉現身暨南大學與學生交流。在他看來,電影比小說更能賦予科幻小說力量。他還呼籲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多壹些耐心和信心:“因為任何壹部好電影的完成都是需要時間打磨的。”
劉:科幻小說特別適合用影像來呈現。
由執導,主演,曲、主演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籌備4年,定於2019首日正式上映。前日,該片原制片人劉、導演、主演隋現身暨南大學,與大學生互動,分享拍攝過程和感受。
《流浪地球》出版於1999,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二十年後,這部小說終於被拍成了電影,也是劉眾多小說中第壹部被搬上大銀幕的。
在談到參演影片的感受時,劉坦言:“作為壹個科幻作家,妳的想象力越豐富,妳就越覺得文字是無力的,妳很難用文字來描述妳的想象力。科幻作為壹門藝術,特別適合用圖片和影像來展示。”
近年來,劉的另壹部熱門科幻小說《三體》被頻繁翻拍,但壹直沒有上映。當被問及何時能看到《三體》的影視作品時,劉回應:“片子已經做了,還需要壹段時間。”他以經典科幻電影《太空漫遊2001》為例:“當時華納兄弟影業壹直拖拖拉拉,比《三體》還爛。最後人們問導演庫布裏克,這2001是片名還是上映時間?要知道,這可是1969拍的片子。”劉說,任何壹部好電影的制作過程都需要時間,希望觀眾多壹些耐心。
導演郭帆:科技只是外衣,核心永遠是人文情懷。
現在的科幻電影都貼上了“波瀾壯闊”的標簽。很多科幻電影註重大場景、大制作,卻往往忽略了科幻中的溫情細節。在現場,有學生問劉如何處理這壹矛盾。劉認為特效制作與情節的文學性並不矛盾,甚至可以相互促進。國產科幻電影如果能平衡兩者,很可能比好萊塢科幻電影更有優勢。
對此,導演郭帆持相同意見,科技只是科幻電影的外衣,《流浪地球》的核心永遠是人文情懷。他說《流浪地球》摒棄了美國大片中“太空冒險片”的套路,滲透了中國人特有的搬遷和思鄉的核心情懷:“當地球出現危機時,中國人選擇的方式不是放棄地球離開,而是把發動機裝在地球上,帶著地球流浪。這是中國人的文化,也是我們電影的靈魂。”
流浪地球壹馬當先,國產科幻電影將再度崛起。
198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珊瑚島上的死光》上映,掀起了壹股科幻片熱潮。然而,近20年來,國產科幻電影經歷了壹段低潮期。硬科幻電影壹度“脫檔”,而“軟科幻”電影質量普遍參差不齊。目前說到國產科幻片,更多人可能還是停留在2008年周星馳的《長江七號》。
但縱觀2019,國產科幻電影將迎來數量上的集中爆發,許多優秀的科幻IP將在多年後重生。既有真刀真槍的“硬科幻”,也有情節中帶有科學元素的“軟科幻”。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壹個真正的中國科幻電影春天即將到來。
帶頭的流浪地球告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將會毀滅,人類展開了保護地球、尋找新家園的“流浪地球”計劃。由曲、、、安吉爾等組成的“探險隊”。不顧風雪的猛烈深入行星發動機,而吳京扮演的航海家也乘火箭飛上太空。在生死關頭,他們拯救了人類於危難之中。
這部電影準備了四年。經過反復論證和準備,導演郭帆特意邀請了四位中科院的科學家壹起討論,最終為劇本確立了嚴謹的世界觀。郭帆說,拍這部電影最大的困難不是技術,“而是邁出這壹步的決心”。
同日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是導演寧浩和黃波的第七次合作,也歡迎沈騰的加盟。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劉的短篇科幻小說《鄉村教師》。黃波扮演的“耿浩”不僅要解決小人物的生存危機,還要面對外星來客的挑戰。
相比硬科幻電影,《瘋狂的外星人》更多的是嫁接喜劇,融入科幻元素。導演寧浩透露,影片將太空的故事放在地面上,打造最符合中國氣質的大眾科幻喜劇。
由滕華濤執導,鹿晗、舒淇和高以翔主演的《上海堡壘》也已完成。影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正因如此,各國精英組成聯合軍隊,聯合起來對抗外星入侵者,在僅存的幾座能源城市中建造壹座名為“泡沫防禦”的能源堡壘,抵禦外星人的攻擊。舒淇在片中飾演指揮官“林瀾”,鹿晗飾演“江洋”,跟隨“林瀾”進入上海堡壘成為預備隊員。
電影原著作者江南的代表作有《上海堡壘》《龍族》《九州》,是暢銷小說的領軍人物。這次江南還親自參與了劇本創作,和韓景龍壹起擔任編劇。對於為什麽要拍這部電影,執導《失戀33天》的滕華濤表示,中國的電影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創作者需要回饋給觀眾壹些具有足夠工業制作水準的電影。
此外,由張小北執導的動作冒險電影《拓荒者》的創作團隊在戈壁灘停留數月,打造外星沙漠場景,花費數月時間搭建654.38+0.3萬平方米的室內攝影棚,還原飛船艙內的內部細節。
兩年前在劉走紅的電影版《三體》,早在2016就已經公布,由、張靜初主演。然而,電影的最終上映時間卻壹拖再拖。作為劉最火的作品,這部電影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國產科幻電影之壹。能否在2019與觀眾見面?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不可否認,在好萊塢科幻大片稱霸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科幻壹直是國產電影的軟肋。究其原因,壹方面是科幻電影“高成本高風險”,制作發行壓力大。另壹方面,缺乏科學素養超群的科幻編劇也是很多電影公司對科幻題材望而卻步的原因之壹。
但是,科幻電影是壹個國家電影發展的重要標誌。2019年,說了很多遍的“科幻元年”終於到來了。創作者作為先行者,以不同類型的故事為國產科幻商業片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嘗試,也試圖給後來者壹些借鑒和啟發,試圖以工匠精神創作出更多科幻領域的佳作。
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逐漸擴大,觀眾對電影流派細分的需求越來越高。科幻片的市場和觀眾基礎已經充分醞釀。是時候拿出作品來接受觀眾的檢驗了,觀眾不應該吝嗇,而應該給這種發展相對較晚的電影類型更多的鼓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