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圓的周長是“圓的直徑大於周三”,即圓的周長是圓的直徑的三倍以上,但究竟是多少,眾說紛紜。在祖沖之之前,我國數學家劉輝提出了壹種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線法”,即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近似圓的周長。就這樣,劉輝把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後四位。祖沖之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和反復計算,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以圓周率分數的形式得出了近似值。祖沖之是如何得出這個結果的,無從考證。如果妳想象他會按照劉輝的“割線”法去找,那就要計算圓內接16000個多邊形,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啊!
從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到國外數學家得出同樣的結果,已經壹千多年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國外壹些數學史家建議將圓周率稱為“祖率”。祖沖之除了在圓周率的計算上有所建樹外,還和兒子壹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采用的原理在西方被稱為“卡瓦列裏”原理,但在祖沖之之後1000多年才被意大利數學家卡瓦列裏發現。為了紀念祖父子在發現這個原理上的巨大貢獻,這個原理在數學上也被稱為“祖原理”。
祖沖之在數學領域的成就只是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壹個方面。事實上,在14世紀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數學最發達的國家之壹。例如,幾何學中的勾股定理在中國早期的數學專著《周易·suan經》(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中就有所論述。另壹部重要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寫於公元1世紀,在世界數學史上第壹次提出了負數的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規律。公元13世紀,中國就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但直到公元16世紀,歐洲才提出了三次方程的解法。
圓周率的計算是數學中壹個非常重要而又困難的研究課題。中國古代很多數學家都致力於圓周率的計算,祖沖之在5世紀的成就可以說是圓周率計算的壹次飛躍。祖沖之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於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研究天文歷法。他從小就接觸數學和天文學。公元464年,祖沖之35歲,開始計算圓周率。
在中國古代,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圓的周長是“圓的直徑大於周三”,即圓的周長是圓的直徑的三倍以上,但究竟是多少,眾說紛紜。在祖沖之之前,我國數學家劉輝提出了壹種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線法”,即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近似圓的周長。就這樣,劉輝把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後四位。祖沖之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和反復計算,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以圓周率分數的形式得出了近似值。祖沖之是如何得出這個結果的,無從考證。如果妳想象他會按照劉輝的“割線”法去找,那就要計算圓內接16000個多邊形,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啊!
從祖沖之計算圓周率到國外數學家得出同樣的結果,已經壹千多年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國外壹些數學史家建議將圓周率稱為“祖率”。祖沖之除了在圓周率的計算上有所建樹外,還和兒子壹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采用的原理在西方被稱為“卡瓦列裏”原理,但在祖沖之之後1000多年才被意大利數學家卡瓦列裏發現。為了紀念祖父子在發現這個原理上的巨大貢獻,這個原理在數學上也被稱為“祖原理”。
祖沖之在數學領域的成就只是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壹個方面。事實上,在14世紀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數學最發達的國家之壹。例如,幾何學中的勾股定理在中國早期的數學專著《周易·suan經》(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中就有所論述。另壹部重要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寫於公元1世紀,在世界數學史上第壹次提出了負數的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規律。公元13世紀,中國就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但直到公元16世紀,歐洲才提出了三次方程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