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人才強市戰略的思考與調研報告

關於人才強市戰略的思考與調研報告

關於人才強市戰略的思考與調研報告

壹、我市人才隊伍和人才工作的現狀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及其組織人事部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認真落實智力政策,不斷更新人才工作理念,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用好人才工作政策,改善人才成長環境,取得了壹定成效,為三明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撐。

(壹)我市人才隊伍的現狀

1,人才總數。到2002年底,全市人力資源總量達到125800。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22萬人,其中高級人才288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7人,省級優秀專家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7人,城市管理拔尖人才74人。

2.人才分布。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按行業分,教職工33015人,占35.8%;工程技術人員9026人,占9.79%;衛生技術人員5702人,占6.18%;農業1592人,占1.73%;科研人員167人,占0.18%;作為“十五”期間我市的四大主導產業,機械、化工、林產、旅遊專業技術人員分別為2182人、1873人、2853人和196人,占比分別為2.37%、2.03%、3.09%和0.26496。(以上數據不包括中央和省級明單位)。分地區看,鐵路沿線的三明市、永安市、沙縣人才6.45萬人,占全市人才總量的51.27%,其中三明市人才3.56萬人,占人才總量的28.30%。

(二)人才工作中的主要問題

壹是人才總量不足。2001年,我市人才數量僅為1.2萬人,每萬人擁有人才449人,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短缺,與三明新世紀新階段人才需求相差甚遠。

二是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少。全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省優秀專家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7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的人選17人;城市管理拔尖人才入選7批74人,其中三明退休或調入28人,目前在職46人;留學回國人員9人(以上數據不包括中央和省直駐明單位)。特別是市級黨群機關工作人員和國家公務員老齡化、文化水平低、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更加突出。近年來,由於機構改革和人員編制限制,我市黨政機關招錄的大專以上畢業生人數較少,政治素質強、學歷高的30歲以下優秀年輕幹部就更少了。目前,市直機關黨群組織(不含公安部門)工人、公務員1.528人,30歲以下1.30人,僅占8.5%。在職幹部中,本科以上學歷比例較低(僅占13.3%)。他們中有相當壹部分人獲得了各種電力大學、黨校、函授等的自考教育。,而且他們的專業主要是農林師範類院校。專業人才短缺相對較少,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三是培養人才的能力不強。據2002年底統計,宣義邢星共有4所普通高中,其中公立中學3所,私立中學1所。中等職業學校16,專科學校1。但我市高中教師合格率僅為70%,在全省9個市中排名第七,師資力量薄弱,校舍面積小,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辦學模式和教育質量不能滿足群眾對高質量、普教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整體水平低,辦學條件落後,專業設置老化重復,經費不足,師資整體水平不高,實驗實習場所或設施不足,難以推薦就業。高等教育發展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第四,人才成長的環境不盡如人意。壹些單位領導打壓人才,如“武大郎開店”,過時的人才工作觀念沒有得到有效消除,人才工作機制缺乏創新,人才成長的人文環境和生活環境不好,人才工作服務體系滯後,導致相當壹部分優秀人才外流。

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理念、目標和原則

(壹)人才強市戰略的概念

在經濟社會現狀和發展前景的指引下?要認真落實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圍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障的目標,以人才資源建設為主題,以人才結構調整優化為主線,抓好培養、吸引、使用人才三個環節,努力建設壹支適合三明的黨政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緩判鏑瞬間匯聚各項事業加速三明發展。

(二)人才強市戰略的主要目標

1,人才綜合實力強,高素質人才發展適宜。人才總量快速增加,絲宰兩方面的投入比例逐漸提高。人才比例逐漸提高。三明人才密度已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2.人才培養能力強,以即時教育為核心的社會化終身教育網絡體系。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素質教育進程,提高公民素質。辦好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憂咳逃生培訓,建立健全社會化終身教育體系,提高咳吐排泄能力

3.人才開發能力強,相應的人才結構優化升級。培訓費和引進使用機制比較完善,建立了自上而下、能進能出、激勵有效、監督嚴格、競爭擇優的動態用人機制,以及以市場配置為基礎、以人才所在行業、行業、層次、專業、地域結構為導向的調節機制。

4.強大的人才聚集能力和廣納賢才、發揮才幹的良好社會環境。全面落實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科學分類人才管理體制和激勵保障機制,進壹步改善投資創業環境,成為優秀人才聚集地。

5.人才服務功能強大的綜合人才服務體系。形成連接國內外、設施現代化的人才市場體系,建設適時裁判庫。加強對教育需求旺盛、調節有效、薪酬服務成熟、學歷層次高的人才市場的宏觀引導和調控。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1,人才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原則。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的編制應當與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適應,為三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才智力保障。根據三明的經濟發展,要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跨越式發展的現實,前瞻性戰略的出臺,勇於恐慌經濟發展的需要。

2.培養、使用和引進並重的原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有決心建立競爭性的人才選拔機制,引進人才。人才引進要創新機制,采取“引才”和項目“借腦”的靈活引進方式。但從長遠來看,還是要用好提升後的教育和提升,需要發揮大量原創人才的作用。要采取“引進外來人才,暴露未來人才”的策略,激勵幹旱地區人才的積極性。

3、總體發展與重點發展並舉的原則。大力推進人力資源全面開發是壹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和長遠目標。要根據各個時期經濟建設的重點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引進人才。如十五期間酵素痔、機械、化工、林業、旅遊、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電子信息等領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因此,必須堅持整體發展和重點發展兩手抓,註重引進來和引進來。

4、增加數量和提高質量的原則。人才隊伍建設既要不斷壯大隊伍,又要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要加強人才的能力建設,認識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協調管理能力的人才,提高人才質量。

5.質量優化與結構優化相結合的原則。在人才隊伍建設中,既要註重人才個體素質的提高,又要註重人才隊伍結構的優化,尤其是即期效率。在年齡結構上,老中青結合,曲折小,小破,適應三明的產業和產業結構。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發展戰略。

三、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主要措施

(1)牢固樹立戰略意識,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第壹,樹立新的工作觀。要大力破除計劃經濟時期人才工作中“見物不見人”、“以等級論人才”的陳舊觀念,樹立人才是第壹資源的觀念;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檢驗人才價值的理念;不是壹切,而是在哪裏,不是在哪裏,而是用的思路;以情聚人、以業聚人、以理聚人的理念,以此推動人才工作的創新。二是構建新的工作格局。各級黨委、政府和組織人事部門要按照黨管人才的要求,建立黨的幹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形成黨委統壹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大局、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三是形成新的工作環境。各級各部門領導要重視人才工作,關心人才成長,以特殊方式處理優秀人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形成情感環境;要推進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形成機制聚人的環境;要制定人才創業和投資的政策,形成待遇適當、集聚人才的環境;改善當地投資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要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工作帶動人才工作,形成以事業聚人的環境。

(二)整合中等和高等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1.把三明二中做大做強,為高等教育提供合格生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通識教育特別是高質量通識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時,從學校自身來看,只有發揮整體優勢和強大競爭力,才能順應高普打破區域招生限制的趨勢,以優質高中吸引更多優秀生源。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對三明壹中、二中、九中進行重組整合,搬遷到三明二中,以三明二中為龍頭,把市區普通高中做大做強。

三明二中的校園面積和校舍面積是市區最小的,現有辦學規模已接近極限,學校發展空間不大,與三明二中作為市區龍頭學校和創建全國示範高中的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需求不相適應。同時,原三明師範學校並入三明學院後,可以騰出校舍、設施設備、中小學圖書等資源。因此,三明二中可以搬遷到原三明師範學校,按照國家示範性普通高中的標準,進壹步加強三明二中的領導班子和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使其在全市發揮龍頭作用,並輻射到周邊地區。三明二中遷址後,可以利用三明二中現有的條件,以“名校”“私塾”的形式吸收民間資金,公辦援建辦學,在原址創建三明二中初中,解決今後擴大城區招生規模的需要。

2.創辦三明職業技術學院,提高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辦學水平。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改變職業教育碎片化、重復建設、布局不合理、教育資源浪費的現狀,三明市政府可考慮成立三明職業技術學院籌備組,將三明紡織工業學校、技工學校、三明廣播電視大學合並為三明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現有辦學規模, 專業設施和師資優勢互補:解決三明電大占地不足和我市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低的問題; 減少政府多頭投入,保障重點學科建設;有利於建立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體系;有利於培養我市高水平建設者和勞動者。三校合並後,本部可設在三明廣播電視大學現校區,骨幹教學區設在重新規劃的紡織工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同時,市區的三明職業中專、三明財經學校、三明衛生學校、三明機電技校、三華技校要合並整合,成為三明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教學點。城市地區的成人中學被改為培訓中心。

3.深化三明高教改革,支持我市新壹輪創業人才需求。2003年2月,教育部批準組建“三明大學”。三明學院擬建設壹所地方性多科性大學,主要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立足三明,面向全省,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此,社會各界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完成三明學院的組建:壹是加大資金投入,確保三明學院達到評估標準,發展後勁;二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啟動“高層次人才工程”,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進、外部招聘等有效手段,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計劃在5年內投入2000萬元用於實驗設備購置和實驗室建設,建設壹批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學要求的基礎和專業實驗室;四是加強科學研究,加快研究成果產業化,為三明經濟建設提供科技服務;五是加快校園建設步伐,把三明學院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富有地方特色和現代氣息的新校區。

(三)推進人事制度改革,促進人才合理使用。第壹,完善公務員制度。完善公務員競爭上崗制度,做好競爭上崗的管理、監督和指導工作,提高競爭上崗考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完善公務員選拔任用制度,在堅持必考原則的基礎上,拓展公務員選拔任用視野,進壹步打破身份和地域限制,擴大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比例,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對於財政、稅務、金融、信息化等部門特別需要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可以采取更寬松的政策。規範和完善公務員考核制度,建立以工作實績為核心的考核指標體系,分類分級考核,將考核結果與任用、培訓、晉升增資、年終獎金等緊密掛鉤。二是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聘用制為突破口,以建立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為重點,積極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著力科學設置崗位,嚴格聘用程序,依法簽訂聘用合同,規範聘用操作程序,把推行聘用制度與崗位管理結合起來,切實轉換聘用機制。同時,深化職稱改革,積極推進資格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強化競爭激勵機制。第三,加強對企業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導,增強企業人事工作的活力,更好地吸引和使用優秀人才;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競聘、考核、培訓的指導意見,促進企業人事管理科學化、制度化;積極培育和管理企業經理人才市場,提高國有企業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關心企業需求,總結推廣企業人事人才工作經驗,積極為企業提供人事服務。

(4)大力推進人才市場建設,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壹是完善人才市場機制。進壹步打破人才部門和單位壁壘,促進用人單位和人才進入市場;要變政府辦市場為政府辦市場,營造公平競爭的人才市場環境;完善人才市場的供求、價格和信息機制,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提高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探索建設與其他要素市場相銜接的人才市場的有效形式,建立人才配置與資金、項目、技術等要素配置相結合的貫通機制;努力發展高層次人才市場,把高級人才的市場配置與各項事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做好人事部門所屬人才市場的整合工作,引導其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業務發展之路;要完善包括人才評價、咨詢服務、開發培訓在內的中介服務體系,完善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提高人才市場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人才市場信息定期發布制度是完善人才市場功能的基礎性工作。進壹步完善信息的定期發布,以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提高人才市場信息的利用和開發水平,盤活人才信息資源,推動形成統壹的人才市場信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