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風景
學校標誌
學校簡介
寧波大學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新建的壹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由教育部、浙江省和寧波市共同管理。1986年,寧波大學由世界航運大王包玉剛創建,鄧小平親筆題寫校名。1996原寧波大學、寧波師範大學、浙江水產學院寧波分院合並組建新的寧波大學。2000年後,寧波海洋學校、寧波林業學校、寧波師範學校相繼合並。寧波大學1992被列為全國首批高校,1995通過原國家教委首批本科教學評估,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建設大學,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
職員:程剛
負責人:聶秋華
2005年,碩士點突破50個,研究經費突破1億元。市委常委程剛任黨委書記,聶秋華教授任校長。
寧波大學位於寧波高教園區北區,占地2400多畝,總建築面積近70萬平方米。學校各類設施齊全,辦學條件優越,計算機網絡系統先進,藏書1.4萬余冊,擁有5所設備齊全、水平較高的市級附屬醫院。寧波大學地勢開闊,甬江蜿蜒,樹木蔥郁,建築雋永,是學習和研究的絕佳場所。
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3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5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擁有正高級職稱214人,副高級職稱587人,博士209人,在讀博士教師近百人。全日制本科生21.300余人,研究生741人,外國留學生(含短期培訓)1人,成人教育學生9700人。
學校積極倡導浙東學派“實事求是,應用實踐經驗”的學術精神,全面實施基於“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辦學特色之壹。學校註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及英語、體育等專業技能競賽中多次獲獎,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抽檢多次在浙江高校名列前茅。學校成立了學生援助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學習指導中心、創業指導中心等六個中心,制定實施了學生非學業因素評價辦法和學生事務投訴處理委員會制度,創辦了名家系列講座、“講寧自己的故事”、“寧波經濟社會論壇”等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品牌,學生服務引導工作創新。
綜合類學校積極構建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現有學科涵蓋經濟、法律、教育、文學、歷史、科學、工程、農業、醫學、管理等十大類。有19學院,2個壹級學科碩士點,5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5個本科專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建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級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浙江省重點實驗室2個,浙江省高新技術研發中心2個,寧波市重點實驗室10個,3省重點學科12個,其中省高校“重中之重”學科2個,65433個省級重點專業9個,市級重點專業4個,基本形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建設體系和優勢特色學科群。
原華僑大學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創辦。在發展過程中,包氏姐妹、、曹光標、包玉書、趙安眾、李大三、朱秀山、朱應龍等海內外“寧波幫”人士和王寬城教育基金會給予了大量的捐贈和廣泛的支持。20年來,50多名寧波幫成員捐款近3億元,幫助學校建設了壹批教學科研樓,造就了壹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為學校的高起點、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和支持。眾多“寧波幫”的捐贈成為學校的壹大優勢。同時,他們的重教惠子精神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校園文化的獨特內涵。
當地寧波是中國沿海開放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華東重要貿易口岸。2005年,城市綜合競爭力已躍居全國第六位。作為壹所直接以市名命名的大學,學校牢固樹立服務地方的理念,著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努力提高學科建設水平;以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為導向,積極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努力開辟產學研工作的新渠道;以政策措施為保障,以縣市科技合作項目為載體,動員教師積極參與服務地方,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的整體實力,在地方謀發展,從綜合方面找優勢,創壹流特色。
開放的寧波大學是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壹所新興大學。學校自成立以來,壹直倡導開放的辦學理念,重視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迄今為止,已與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瑞典、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4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具有教育部指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招生資格;每年選派優秀留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與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中加合作工商管理、中澳MBA、來華留學等多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學校與港澳臺有著頻繁的接觸和交流。目前已與臺灣省中國文化大學等7所高校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協議。
“十壹五”期間,學校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全局,進壹步轉變發展方式,堅持內涵建設,努力提高知識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銳意創新,提高質量,培育特色,融入地方,爭創壹流,努力建設成為國內壹流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學校簡介
-
發展和演變
1911年,杭州中等商業學校成立。張乃器、羅庚謨是我校著名校友。
1980年,國務院批準成立杭州商學院,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1990,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3年,學校被授予博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04年,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浙江工商大學。
大學環境
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院、金融學院、統計與數學學院、金融與會計學院、旅遊學院、法學院、食品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人文學院、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日本語言文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杭州商學院(獨立學院)、成人教育學院、人民武裝學院。
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
六大學科:管理學、經濟學、工學、文學、法學、理學。
1教育部直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業研究中心。
浙江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兩大重點研究基地:統計學和企業管理。
1省重點學科:食品科學與工程。
8個省級重點學科:企業管理、統計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產業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金融學、數量經濟學、旅遊管理。
1省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
40家研究機構:浙商研究中心、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統計科學研究所、現代會計研究所、浙江省旅遊研究所、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WTO與中國法律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研究所、食品與生物工程研究所、水產加工研究所、網絡與通信工程研究所、信息工程與電子商務研究所、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藝術設計與動畫制作中心、高等教育。
我校出版的《商業經濟學雜誌》是中國經濟學核心期刊,是CSSCI的期刊源,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博士和碩士項目
3個博士點:企業管理、統計學、食品科學。
四個壹級碩士專業: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36個碩士點:企業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西方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國民經濟學、金融學、勞動經濟學、會計學、旅遊管理、統計學、數量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學、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生物化學工程、環境工程、糧油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管理科學與工程、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日本語言文學、民商法、訴訟法、國際法、經濟法、行政管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設計藝術、專史。
具有MBA招生權和同等學力的人員申請碩士學位。
本科
43本科專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工程管理、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勞動與社會保障、金融、保險、統計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旅遊管理、資源與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法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工程、環境。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網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軟件工程、漢語言文學、編輯出版、廣告學、公共管理、社會工作、土地資源管理、英語、日語、藝術設計、動畫。
6個省級重點專業: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統計學、食品科學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17浙江省第壹批招生專業: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法學、電子商務。
13列入第壹批招生的省市:江蘇、雲南、四川、湖北、安徽、福建、山東、甘肅、海南、江西、重慶、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辦學規模和條件
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生19000人,在杭州高校中排名第三。
教職工1729人。專任教師1054。博士生導師19人。全日制高級職稱142人,副高級職稱400人。博士143。
學校占地2023畝,分為教工路校區和下沙校區。建築面積80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54.38+0.3億元,教學電腦765.438+000多臺。
圖書館藏書1.9萬余冊,國內外各類報刊雜誌1.6萬余種。經濟類書籍的種類在浙江高校中名列前茅。
學校擁有教育部國外考試中心(托福、GRE),浙江省唯壹的國家英語(PETS-5)考點和浙江省計算機應用能力培訓與考核點。
國際匯兌
學校有權招收外國學生和港澳臺學生。與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合作培養項目管理碩士(MPM)。
學校與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日本、加拿大等42個國家的學校和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學校每年選派教師和優秀畢業生出國深造。
學校設有英語培訓中心和國際教育中心。
辦學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的研究生教育;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制度創新為動力,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以現代校園建設為載體,大力創建先進的校園文化;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科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我國特別是浙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進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上數據截止日期為2006年3月)
版權?1997-2006浙江工商大學浙江ICP 05073962
電話:(86)571-28877777傳真:(86)571-2887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