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人的壹生只為回家——魏嬌原創

人的壹生只為回家——魏嬌原創

好久沒給家人寫東西了,又是中秋節,家家團圓。我將重點寫焦昭君,他是近代山東屍佼的重要祖先。我在不同的場合表達過他的成就。這次用筆記錄下來,壹是整理思緒,二是引玉。如果有更詳細的文字材料,希望補充。

山東屍佼是明初的壹個移民大省。元末戰爭後,20多年後,朱元璋壹統天下。然而,江山處處傷痕累累,布滿了戰爭創傷。山東、河南和河北大部分是無人居住的地區。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平衡人口,使天下太平,鞏固明朝的統治,朱元璋從洪武初年開始采取移民政策,根據“明初,他們在山西洪洞縣大花樹辦理手續,領取“趙趙傳子”後,移民到全國廣大地區(重點是豫魯),數百萬移民通過洪洞縣大花樹遷往全國各地。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

據《小司徒焦公傳》(王漁洋寫給焦的傳記)“公諱,字統五,姓焦。”第壹,棗強是個壯漢,祖上是程。永樂年間,他遷到章丘清平鄉,他的父親王夫信是那裏的考日培。據章丘《焦氏宗譜》記載:“祖籍北直隸棗強,永樂初年遷居山東章丘縣清平鄉。”相比之下,明朝永樂初年山東的先民曾、九、成、易四兄弟,離開了河北棗強的家園,開始了在山東600年奮鬥的篇章。

至於河北棗強是不是山東屍佼的出生地,還有待考證。家裏壹直說家鄉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樹,大槐樹下的老人窩”。同時史料記載大槐樹是“川資”移民的第壹站,應該是確鑿無疑的。明初永樂年間,河北棗強並不是人口密集的移民區,而是人口相對稀少的土地。除此之外,筆者還考證了其他姓氏,有不少是河北棗強人。所以按照作者的推斷,棗強只是第二個中轉站,山西移民在這裏短暫停留整頓登記,然後分別遷往山東等地,應該是棗強停留後壹個比較長的逐漸分流的時期。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壹部分移民滯留在棗強。2018,棗強家族的幾位成員參觀了焦在淄博的故居。聊天中,他們得知棗強有壹位老人,他有壹本棗強的舊族譜,裏面可能有以前棗強搬遷的記載。但老人被文革打擊,壹直保密,因為沒人看到實物。我們只能認為不可信。但棗強之後的譜(特別是近三百年來,湧現出十壹位學者,有二十多人功不可沒,或為侍郎,或為巡撫,或為知府,或為神諭,多有建樹,詩傳世,縣誌二十余人)並未錯亂,故棗強縣王俊鄉焦家莊村有碑文:黨。

根據當時的移民法,為了避免勾結,逃回原籍,成年兄弟不能住在壹起,而未成年人為了方便和照顧,可以選擇壹個哥哥住在壹起,成年後另尋住處。所以據史書記載,四弟益祖(第壹個是田的祖先,但當時未成年)先隨長兄增祖在昌邑居住,後遷居安丘(後人遷居青島城陽王疃,待考證),四祖先後遷居。

公歷2015年7月21日,筆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聖旨博物館。出於對家事的敏感,他驚喜地發現趙俊祖的名字禁忌。同治七年(1868)四月二十壹日,啟事為:伍臣科第二名,選庶吉士為第十七名。

不用說,我很驚訝地看到我的祖先在天涯海角默默無聞,離我的家鄉有四千公裏遠。想到他對近代山東焦家的貢獻,我也是百感交集。據趙君祖《自成功,壹車二馬作四路周歷》所載,同治九年(1870)八月濰坊安丘郎君莊所作《焦氏族譜序》中記載,士人及後世為何要作四路周歷?這裏不得不提壹下古代知識分子的收入問題。“十年寒窗苦讀,兩耳對窗外事充耳不聞”,全日制學習,壹個沒有強大勞動力的小家庭,生活自然會很拮據,別說致富,就連填飽肚子都是問題,而赴京途中或上任後的開銷,都是壹筆很大的開銷。據史料記載,在當時,這是壹種慣例。趙俊祖選擇“拜見”,本質上其實是壹種“打秋風”,只是對象和借口不同。也是他家鄉幾百年來的壹件大事,讓他有機會向親戚、山東各地的焦氏宗親、各縣地方官、外地名紳、同鄉商人籌款。這不是個例,而是所有人。以壹個名人為例。據記載,道光十八年,曾國藩進宮考試在前三名中排名第42位,被賜以秀才背景。他被選為國子監的庶吉士,成了京官。入京前五次外出祭奠,* * *收受禮金1495兩。他在去北京的路上繼續參拜,收到了大約500兩的禮物。前後加起來2000兩,也算是壹筆巨款了。但扣除日常開銷和三場婚喪嫁娶的開銷,所剩無幾。即使是曾國藩這樣的大學者也未能免俗,我們沒有理由責怪祖先的完美。而且,族人給的禮金也是對未來的壹個很好的投資——當然,作為回報,我們需要寫壹首詩,用壹個標題回饋族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安丘的《焦家譜》的延續。

同治九年(1870),趙君祖七月遊昌邑和高密,兩地宗親* * *議續譜,君欣然命之,字畫與代代相傳。同年八月,去安丘郎君莊,留下兩本書。其中,四兄弟的說法是這樣的:“君小時候聽父親和宗族長輩說:先動的四祖,不敢說“增、九、城、八”。我們家祖宗章丘之後,固若金湯。關於珍惜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傳言,至今沒有固定的地方,也沒有及時加入家庭。自從陳武捷成功,壹車二馬,周歷正方,又要增加祖宗。昌邑的張達和唐毅也是。九祖之後到了州府黃縣,卻沒有考到自己的譜系,因此起了疑心。也就是說,說壹句:先人後無考,不無道理?”我從昌回魏,突然有壹個族人叫郎君莊,講得很詳細,把上壹代的祖宗和桂家園這樣的村落都作為壹脈相承的分支。壹目了然,四祖的增強型祖先居住在張達和唐毅、昌邑,九祖居住在黃縣,成年祖先居住在章丘,彜族祖先(田野祖先)居住在安丘(後代遷居青島城陽王疃)。

這是壹筆無意的“意外之財”,卻無意中串起了半個山東的山東屍佼礦脈。晚清的通訊還極其落後。除了國家管理的驛站,信息的交叉和閉環非常困難,只能靠道聽途說,急需這種巧合串起來。2015起,我們在筆者所在的淄博舉辦山東屍佼宗親會,來自臨沂,臨朐,萊蕪,泰安。

據史料記載,1872年,趙俊祖被總館授予廣西桂縣知府稱號,曾掌管桂平、富川、賓西法尼亞等郡的事務。1873年(同治貴由),春季異常幹旱,趙君祖在攸縣西北的龍潭-龍創井舉行祈雨儀式。結果“雨下得很大”,本該在龍創景。10年後,1882年,趙君祖第二次到貴人縣,於是“編造”了當年祈雨的故事,並在龍創井內巨大平坦光滑的巨石上刻下“雨意蔥郁”四個大字,這是五代以來龍創井的歷史概貌。

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1872年,趙君祖背井離鄉前往廣西,史料中沒有找到關於他何時回鄉或去世的信息。所以在光緒10年(公元1884年),趙君祖並沒有參與十六君祖、十七橫祖、十九趙神祖領銜的續作。如果我有把握在我的家鄉寫這篇序,我將開始在這份族譜的延續中看到流傳至今的世代。十七世紀以來,“元昭思想之風格,郁芳體傳,誌有余而力不足,永生不繼”。137以來,世代未亂,流傳最遠的只有二十六家的《傳》。我們對此持開放態度。1949+02更新十字壹代是否操之過急?

筆者認為為始祖,即始祖,族譜上有雲:“鐘始開”,鐘誠為焦信,第十,祖父為鄭,父親為桓,均為朝廷為焦信所賜。做官後,習慣上要賜三代,在刁西建祠堂,修祖墳。幾年前,筆者曾數次前往章丘刁鎮,期望壹睹祖墳風采,卻被親戚告知祖墳已在文革中被炸毀。據老人說,祖墳是“方圓百尺,蒼松翠柏”,因為石頭整齊堅硬,爆炸後周圍群眾建起了房屋,搭起了豬圈。老祖奶奶有壹座廟,裏面有壹顆雞蛋那麽大的夜明珠,文革時毀了。

借用曹雪芹的壹句話,“陋室空,床滿;枯草枯楊,曾經是舞廳。蜘蛛絲覆雕梁,青紗再貼篷窗。說什麽脂厚,粉香,怎麽兩鬢又成霜了?昨日黃土龍首送白骨,今夜紅光臥帳底。滿滿壹箱金子,滿滿壹箱銀子,瞬間所有乞丐都被汙蔑。我在感嘆他的壽命不長,等我回來就知道自己死了!如果妳訓練的好,妳將來絕對不會是壹個強梁。選奶油梁,誰希望住煙花巷!因為紗布帽太小,所以被鎖著帶著。昨天還覺得冷外套不好意思,現在覺得紫蟒太長了。吵吵鬧鬧,妳唱我上臺,妳卻以為別的地方就是妳的家鄉。太可笑了。最後都是在給別的姑娘做嫁衣上!”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哪裏?”這是哲學最基本最神秘的終極問題。之所以要尊敬祖先,緬懷先賢,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解決。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人類的生命就像壹只螞蟻壹樣渺小而轉瞬即逝。我們能為這個世界留下什麽?幾十萬年後還會有人記得我們嗎?我們都在尋找心中的歸宿。

人的壹生只為回家。

23歲的是山東萊蕪司馬河村的余壹代,他正在過中秋節。

寫在後面:因為我老母親姓徐,出國訪問會關註徐的脈搏。現考證山東萊蕪姚家嶺村、司馬河村徐與山東郯城縣徐疑似壹祖。郯城徐的詞代:清雍正年間20個詞:簡沈,振民,賈繼信,皮烈。代字與萊蕪高度重合。臺灣明星“徐熙媛和徐熙娣”的祖父是郯城人。目前,郯城徐氏家族大部分已經傳承到第四代“剛勤愛賈”,與萊蕪也高度重合。提供這個線索,徐親友有興趣可以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