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壹個媒體只有使用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壹,才能稱之為大眾媒體。在美國,大眾媒體達到5000萬人使用的門檻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互聯網只用了5年。截止到1998年底,美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6200萬。因此,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媒體的概念被提出。從1995開始,國內的報紙、電臺、電視臺都在互聯網上建立了網站。在這種背景下,記者和傳播者開始關註互聯網的作用。
1997 10 6月16 -17中國報業月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央視研究咨詢有限公司在北京聯合主辦“全國電子報紙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30多家中國新聞機構參加了會議。這是中國網絡新聞媒體開展的首個網絡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論研討會。當時只有《人民日報》網絡版和《華聲日報》電子版等少數中國新聞機構在會上做了介紹性發言。會議邀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主任向中國新聞界介紹他們的經驗。
199 7月1-2日,中國記協在杭州主辦了' 99全國網絡新聞媒體理論研討會。50多家中國新聞機構的網絡版負責人參加了會議。30多家新聞機構向大會提交了論文。10多家新聞單位代表在會上發言,與會人員從各自近年來的網絡新聞傳播實踐出發,廣泛交流了對網絡信息傳播各領域的看法。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涉外作品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這些作品大多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包括:
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胡勇等譯,海南出版社2月出版,1996)
這本書描述了數字技術對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的影響,以及值得思考的問題。它是進入新的數字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概述
第壹位的年齡
第二個人性化的界面
第三部分數字生活
結論樂觀的時代
《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顧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出版)。
《未來速度:數字神經系統與新商業思維》(蔣賢zhǒng@①、江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4月出版,1999)。
《未來速度:數字神經系統與新商業思維》目錄:第壹部分信息流是企業的生命線;商業的第二部分:互聯網改變了壹切;第三部分是推動信息化的戰略思想;第四部分為企業經營帶來前瞻性;第五部分為特殊企業提供壹般啟示;第六部分迎接挑戰。
這本書很簡單,寫的是他們公司,包括他們公司犯的錯誤。比爾·蓋茨說,勝利對他們來說不是壹個灌籃(P388)。雖然微軟招了很多聰明人,但他認為公司需要的是智商“而不是需要很多聰明人”(P228),所以在這方面有點像單純的沃爾頓。
《數字化成長——網絡壹代的崛起》(陳、袁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 March)。
網絡壹代的新新人類形成了不可忽視的主導力量,徹底重塑了21世紀的就業模式、休閑觀和人際關系模式,引導世界進入壹個全新的數字世界。作為父母、教師、營銷人員、廣告商、互聯網用戶、商業領袖和政治決策者,妳壹定不能錯過這個傑作!這是壹本完整描述了被數字技術推動的網絡壹代的經典著作。
唐?泰普斯科特(Tapscott)是美國著名的數字未來主義者和暢銷書作家,他寫了六本重要的書,包括《數字經濟:全球網絡生活的新模式》。他還是融合技術聯盟的主席和新範式學習公司的總裁。前者是壹個跨國研究智庫,由眾多世界領先的科技、制造、零售、金融和政府機構成立。
其他經典著作還有埃塞爾·戴森的《數字時代2.0版的生活設計》(胡勇範海燕譯,海南出版社8月出版1998);尼爾·貝奈特的《數字犯罪》(郝海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和查克·馬丁的《數字經濟》(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出版社1999 6月出版)。
這些翻譯作品雖然不能算網絡傳播作品,只能說是相關作品,但卻讓中國各界人士大開眼界,呼籲國人關註即將到來的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數字時代。其中《數字生存》(1998)被第53期《新周刊》評為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20本書之壹。近年來,國內學者撰寫了各種關於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專著。
《網絡傳播理論與實踐》(謝新洲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本書根據傳播學的框架,采用了社會調查、統計分析、比較研究、專家調查和案例分析、文獻綜述等方法。,緊緊圍繞網絡媒體這個中心,對其傳播的幾個關鍵環節,即網絡媒體的基本問題、傳播過程與模式、傳播主體、受眾、傳播內容、傳播效果、控制管理、競爭形式、產業化趨勢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和研究。本書除了闡述網絡媒體的屬性等基本問題外,還通過受眾調查,運用統計學方法,重點對網絡受眾理論和網絡傳播效果理論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梳理典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根據網絡媒體的傳播特點,提出網絡媒體的傳播模式,並對其特點進行評價。摘要:運用產業結構分析的SWTO方法,分析了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趨勢,提出了網絡媒體產業化的對策。
本書適用於新聞傳播及相關專業的師生,對從事網絡新聞的從業者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聲音傳播?破譯品牌密碼(李伯庭段春林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
本書提出的聲音傳播理論,填補了國際傳播中中國自主品牌知識的缺失。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操作,作者提出了品牌營銷的新概念:“聲音傳播。這個理論提出,溝通是營銷的最高階段。未來,優秀的企業必須從傳播的角度來構建營銷體系,甚至企業戰略。營銷結束了,傳播會有無限的空間,也意味著無限的商機。本書用王老吉、蘋果、聯想、星巴克、騰訊等品牌營銷的成功案例來論證品牌需要聲音。
這本書對網絡傳播的研究也值得中國廣告人學習和關註。這本書指出,網絡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尤其是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等營銷和傳播模式的發展,將對傳統的營銷模式提出挑戰。
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卡裏華夏出版社1999年2月)
本專題主要介紹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體的基本情況和特點,認為它使人類進入了第五次信息傳播革命,實現了信息的雙向流通,帶來了新的技術革命。同時指出,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出現將給大眾傳播帶來壹系列根本性的變化,如網絡報紙、數字廣播電視、計算機輔助新聞等。,而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媒介角色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數字電視產業,提高媒體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同時從根本上改革傳播理論。
目錄/第壹章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第二章印刷媒體: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第三章當代多媒體的競爭與融合/第四章新興電子媒體/第五章第四大眾媒體的興起:計算機互聯網/第六章新技術與新媒體與社會政治、法律/第七章新技術、新媒體與社會經濟發展/第八章新技術與新媒體/第九章新技術、新媒體與社會生活/第十章信息高速公路將引領大眾傳播革命/第十壹章贏得通往
其他名著還有:胡勇、範海燕合著的《互聯網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 65438+10月出版),這是國內第壹本全面介紹互聯網誕生、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書籍。其次是羅伊的《無網》(兵器工業出版社9月出版,1997)。郭亮主編的《網絡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65438+2月)由八位青年學者撰寫的七本書組成,試圖以中國人的視角審視網絡。作為中國學者為互聯網時代撰寫的原創作品,陳驍主編的《全球網絡經濟》(華夏出版社9月出版,1998)、陳艷主編的《互聯網改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6月出版,1999)、耿弇主編的《透視網絡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 1)、姜啟平主編的《數字論壇叢書》(海洋出版社1999)、劉吉和網絡傳播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新聞工作者的壹個新領域。近年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甚至研究本身也與網絡緊密結合,包括從網上獲取信息、網上訪談、網上調查等等。
新聞傳播者和直接從事網絡傳播的新聞傳播者撰寫的大量文章和論文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討論網絡傳播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討論網絡傳播與傳統新聞媒體的關系,討論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和運營,評論國外網絡傳播法律法規,調查記者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
總的來說,網絡傳播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現階段有許多描述性、對策性和解釋性的成果。網絡傳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校的壹個新課題。截至2000年,我國已有7所大學開設或即將開設網絡傳播專業,網絡傳播的研究和人才培養也成為教育的新焦點。
全國各地的壹線新聞傳播院校都非常關註網絡傳播的研究。自華中科技大學1998成立全國第壹個網絡新聞傳播班以來,北京廣播學院於2000年4月開辦全國第壹所網絡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傳播學系開設新媒體研究專業招收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為新聞專業本科生開設了網絡傳播課程。除報紙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外,武漢大學擬新設網絡傳播專業。
除了網絡傳播專業或方向,高校也開始建立網絡傳播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學網絡傳播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網絡傳播與新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等。
什麽是網絡傳播?
許多學者對溝通進行了描述和解釋。有的將其描述為“信息享受”,有的描述為“說服影響”,有的描述為“刺激反應”,還有的認為交流是人類傳遞或交換信息的壹種社會行為。等壹下。郭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就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