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從她周圍的現代建築高度看,光明路是壹條黑瓦鋪成的街道。其中,各種通信線路在樓頂和巷子之間隨意編織了壹張復雜的網絡。光明路和居住在那裏的人們,成了這座城市的壹道獨特的風景。按照壹定規律組合而成的黑色瓷磚,從單壹形狀開始,其兩組邊角形成兩個微微向下的細微弧線。在壹棟房子的頂上,這些弧線密密麻麻的疊在壹起,掩蓋了壹個家庭的秘密。它們像無數的皺紋,勾勒出光明大道及其小巷,形成壹條承載時間的街道,將原本的社會生活隱藏到城市的背後。白色墻磚是這條路上最常見的建築。
黑瓦像壹支小箭,來自幾十年前,輕輕擊中不小心闖入光明路的人。壹瞬間,舊時光湧入,他們在這裏找到了最初的自己。他們更喜歡“長巷子”這個詞。無論是民國時期的西郊後街、北門大街,還是1945走的復仇之路(1950改名光明路),都沒有“長巷子”這種給人遐想和感慨的東西。壹條長長的幽靜的小巷,兩旁是黑色的老房子,墻角有壹棵樹,壹口井,屋檐有壹個小煙囪,開著小軒窗,石板鋪成的路,是故事的聚集地和發酵場。生活的味道,人性的復雜,壹個人的壹生,都在這裏。黑娃是來自遙遠時代的象征。而整條黑亮路也成了成年人暫時回到家鄉的載體。
這是壹條充滿竊竊私語的老街。穆欣可以證明新建築不會說話,而舊建築會說話。下午老宅會沈入躺椅,看著天井裏的各種衣服在陽光下蒸發,然後慢慢進入記憶,開始描述。這些敘述有時平淡,有時激情,有時口齒不清。妳坐在她的門檻上,順著她的目光,看到那些衣服壹邊隨著熱氣上升壹邊滴著水,掛在壹根舊的黑竹竿上。竹竿的兩端用鉛絲鉤住,並與另外兩根竹竿牢固固定,形成晾衣架。晾衣架問號掛鉤外面的壹層塑料已經脫落,掛著生銹的鋼絲。衣服壹排排掛在竹竿上,散著人的印記和氣息。他們聽著老屋的敘述,時而隨風搖曳,輕輕蕩走這沈醉的時光。
放眼望去,老房子的木質結構已經被人間煙火熏黑,墻上的白石灰已經打了補丁,裏面的青磚清晰可辨,墻角還有殘破的蜘蛛網。倒退了40多年,雞鴨曾在這些院落裏歡唱。正房的房梁下可能有壹窩燕子。在某些時候,人們路過大廳時,會不小心被壹滴白色的燕子糞擊中。然而,即便如此,幾十年後回想起來,依然是壹件美好的事。說到屎,還有壹件奇怪的事。在光明路長大的平繡是這樣說的:每天早上在規定的時間,住在街上的人都會把廁所放在門口固定的地方,那是全家人壹天壹夜積攢下來的“素材”。然後,市環衛處的人拉了壹輛糞車,挨家挨戶把這些“材料”倒進車裏,然後把廁所洗幹凈,在本子上寫了壹行字。每個月的固定時間,光明路的居民可以根據書上的數字,拿到壹筆賣“物資”的錢。而那些精打細算的,就要等到沿著門來買“料”的村民,喚起“料——對,料”的長音,才拿出他們的嬰兒馬桶,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收入。後來“材料”不值錢了,廁所得自己刷,每個月還得給環衛處交錢。老房子也經歷了這壹切。時間改變的不僅僅是她的顏色,還有她包裹的壹切:盤子、臉盆、水桶、杯子、年畫、人。
屋外的小花壇在午後的陽光中快樂著。屋裏的壹切都是寂靜的,只有這些花草在精神上沐浴著陽光,散發著吸引昆蟲駐足的香味。叫花園,其實就是沿著房子的墻堆了壹堆廢棄的磚,然後把所有的破搪瓷臉盆當花盆,從不遠處的鐵路上挖了土,種上了月季花、鳳仙花、煙花三餐用的蔥。有時候生日蛋糕做好了,泡沫做的蛋糕盒留還是留都顯得別扭。最後,主人在裏面填上土,種上花草。這樣,就成了花盆。就這樣,這些盆栽擺在磚上,高高低低,花紅綠綠,形成了壹個小小的植物世界。它們每年都按時在節日開花結果。滄桑好像和他們有關,又好像和他們無關。他們只是壹個搬進老房子的自然。雖然小,但是大。盆栽下面是壹把棕色的竹椅,是空的,妳幾乎可以聽到主人起床時發出的吱嘎聲。
這樣壹個鄉村生活的橫斷面實際上就發生在這個城市的中心。
和住在高樓裏的人不壹樣,住在巷子裏的人看起來更放松。曬曬太陽,喝喝茶,去聽聽歌劇,出去聊聊天,做這些的時候,家裏的門是開著的,可以看到煤爐上坐著的熱氣騰騰的鍋,可以聞到熱氣傳來的香味——通常是喝了酒的豬蹄的香味。煤爐旁邊還有壹把小竹椅,褐色的椅身已經讓人看不清楚它的材質。妳可以想象壹下,在外面溜達的主人就是坐在這張竹椅上。此時此刻,他可能會雙手插在口袋裏,聽鄰居談論國家大事。
這時,經過壹個下午的沈寂,光明路和她的小巷開始漸漸活躍起來。隨著人們下班回家,到處是嘈雜的聲音:腳步聲、問候聲、自行車聲和孩子們的笑聲。這是壹天之內,這條古老的小巷第二次響亮地奏響了生命的曲調。與早上清脆快速的聲音不同,晚上的聲音是向下的,黏黏的。除了孩子的聲音,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和大人的正好相反:早上聲音沈,晚上聲音高。下午的寂靜過後,四眼井和光明路上的許多其他井開始響起了湍急的水流聲和人們渴望分享的聲音。女人們壹邊洗菜,壹邊交流當天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街頭生活。井對於光明路的居民意義重大,壹口井就是壹個小社會。對於闖入光明路的人來說,那口井古典而滄桑,讓人想起“有井的地方,可以唱柳詞”這句話。既美觀又實用,是另壹個密碼。雖然,對於每天離不開它的人來說,這只是壹個打水的地方。這個時候,總有壹些陌生人提著大箱子走進光明大道。路過井邊,正在洗漱的女子直勾勾地盯著人看。陌生人會有點尷尬地問他們,紅旗賓館在哪裏?他們舉起壹只濕漉漉的手,指向某個方向。光明路上有很多小旅館。她離火車站只有幾十米,居民們就把家裏多余的房間分成小房間,鋪上小床,鋪上小白床單,然後以幾十元壹晚的價格,通過暴風租給饑餓的旅客,讓他們對這個城市有了最初的接納。睡夢中,火車繼續穿過他們的身體,窗臺急速晃動。他們總是壹夜醒來幾次。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在諸暨的第壹夜,就像壹個老城管壹樣生活在光明路,也像很多光明路的年輕人壹樣,這裏成了他們的起點。
老房子裏傳來做飯的“噝噝”聲,香味隨之飄散。爐子上的主婦們專註地忙碌著,孩子們則歡快地在站臺門裏跑進跑出,追逐嬉戲。大人們的叫喊更像是讓他們保持瘋狂的指令。然後,廚房裏的聲音漸漸消失了。孩子們被媽媽的長叫引誘回了家,匆匆洗了手,在昏黃的燈光下圍成了壹張桌子。這個時候,這盞燈就成了晚歸者最溫暖的向導。
晚飯後,是成年人無所事事的時間。孩子們很忙。老房子適合玩捉迷藏,很多角落都是藏身之處。有時候是老鷹抓小雞。總之,有了孩子,黑夜遠沒有到達光明大道。有時候,累了壹天的大人實在無聊,就拿起壹根竹枝,追著貪玩的孩子滿院子跑。小孩子跑的快,大人裝的白裝。平繡說,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的父親很生氣,想打她,她會跑得樓上樓下到處都是。當時二樓是開著的,她就像泥鰍壹樣跟樓上的爸爸對抗,暢通無阻。她說,我真的很懷念。跑夠了,終於睡著了。燈壹滅,我就直接睡了,還在夢裏跑。
光明路終於靜了下來。燈光漸漸暗了下來。除了偶爾有晚歸的腳步聲,隔三差五經過的火車最能打擾光明路。春天的綠皮火車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整個房子都在搖晃。然後它又陷入了沈默。火車的到達和離開不再打擾光明路的居民,這是他們夜晚的壹部分。
1997年夏天的壹個早晨,平繡的房子突然著火了。不久,房子裏只剩下壹個空殼:門道、樓梯、亭子和家具都在壹場比風還快的大火中化為灰燼。電線老化引發火災,光明路上的老房子大多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人年紀大了面臨血管老化壹樣。
《諸暨城鄉建設》1992版中有壹條“光明路”的規定:從火車站廣場西施街11號,向北轉177號,向東轉與人民路相接。是壹條老街,明清時期很繁華。它長890米,寬3米,沿路有20條車道。在過去,街上有許多門。北段有阿明萬歷學者楊兆泰故居,稱為“楊亞臺門”,為縣級保護單位...
2007年,光明路在城市更新中消失了:王家臺門、李家臺門、杜家臺門、陳家臺門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