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最美鄭州人高新海作文

最美鄭州人高新海作文

32年了,親人壹直牽著手,鄰居和戰友撒了32年的愛,黨的陽光溫暖了32年的心。

“感恩的心,感謝妳,陪伴我壹生,讓我有勇氣做自己……”

月滿人間,愛暖人心。2008年9月14日,中秋之夜,鄭州市二七區龍海大院。伴隨著深情悠揚的《感恩的心》,壹群人簇擁著壹位紅衣輪椅的殘疾人走向社區廣場。這是壹場別開生面的“中秋老鄰居聚會”,把我們帶到了壹個延續了32年的愛的世界——

32年的不幸接踵而至。

紅衣男子是“賞月會”的主角。他叫高新海。他今年57歲。他是龍海大院小區的普通居民。他在1976趙構農場插隊時,突發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成了截癱。他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整個身體,只有壹雙手,仍然可以自由控制。

然而,不幸還沒有結束。1983年,家裏的頂梁柱和壹直照顧他的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他深愛的母親患了結腸癌,接受了切除手術。1997年,大哥也因為肺病做了切除手術;三年前,我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

歷經多次不幸,高新海依然樂觀。在龍海大院,鄰居們經常能看到他燦爛的笑容,聽到他爽朗的笑聲。歡聲笑語的背後,有親人、朋友、鄰居,還有黨和政府默默的關懷...

32年了,親戚壹直都是手牽著手。

從壹個健康開朗的小夥子,突然變成了壹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面對厄運,高新海和家人沒有時間害怕和悲傷。從他生病的那壹刻起,全家人就投入到與疾病的鬥爭中。

高新海生病時,父親是烏魯木齊機務段的火車司機,母親體弱多病。他在鄭州的大哥高新生和二哥高新民毫不猶豫地擔起了護理的責任,立即向單位請假,帶著高新海走上了求醫之路。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到河南醫學院,再到北京協和醫院,兄弟倆壹直陪伴著他們。

失望看病,他還沒結婚的二哥成了照看高新海的主力。由於胸部以下沒有意識,高新海小便時無法控制自己,必須有人幫他解大便。首先,他應該穿上凱澤露,然後用手幫助他。吃飯,穿衣,幫他排便...成了二哥每天不得不做的功課。為了照顧弟弟,他把結婚時間推遲到32歲。

然而,天空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這麽好的弟弟1983肝癌去世,對弟弟的各種牽掛。

二哥去世後,我媽拖著病體照顧她。“高涵真是壹位堅強的母親。癌癥手術後,她仍然堅持照顧第三個孩子!”采訪中,不斷聽到鄰居發出這樣的感嘆。

但我媽畢竟年紀大了,上班經常摔倒,力不從心。1998,36歲的姐姐高新霞主動向公司申請提前“下崗”,接過了照顧弟弟的接力棒。我每天來給弟弟和父母做飯,洗衣服,做壹些日常家務,在兩個家庭之間來回奔波,已經十年了。很多去過他家的人都不會忘記她默默的工作。

親情的力量化為生活的支撐,讓高新海對這個不完整卻溫暖的家深深眷戀。

32年的鄰居戰友播撒愛心

32年,壹萬多個日日夜夜,無數個問題,除了家人,還有更多的好鄰居、好“戰友”為高新海的人生註入勇氣和力量。

高新海說,從1976到現在,32年裏,好鄰居和好“戰友”(當年壹起下鄉的知青朋友)的愛心接力從未失敗過。

在患病的最初幾年,常三(常思君)、小貴(王金貴)、蕭聲(孫玉勝)和範悅的貢獻最大。在鐵路中心醫院住院時,每天有四個人守著病房。在龍海大院,大家都知道戴眼鏡的孫玉勝愛幹凈,但每天把頭埋在床單下往鍋裏倒屎的,也是他,和他的家人壹樣。

從生病前的鐵路少年足球隊守門員,到不被別人抱抱就動不了的“瘸子”,高新海的內心經歷了起起落落。住在對門的常思君發現了他的心思,跑過去和他擠到壹張床上。他每天都“躺著說話”:鄰家女孩,世界杯,球星叠戈·馬拉多納,生活的責任...真心話終於化解了悲傷。

武漢看病的人不夠,醫院的鄰居關了他的小賣部,走了壹個多月,不理會家裏患小兒麻痹癥的妻子。治療沒有起色,鄰居們把希望寄托在康復訓練上。四人壹組,兩人把胳膊舉起來,兩人拉腿推背,每天兩次,堅持不懈...

工作,學校。1982左右,常思君等夥伴陸續走出龍海大院,、孫、等人接過了愛情的第二棒。

六年來,高新海的病情日益穩定,鄰居的照顧也在繼續。辦理工傷鑒定和醫療費用報銷...朋友熱心幫忙。紫荊山大廈開業,鄰居推著他逛商場。壹場球賽,球友們把他推到火車頭體育場;冬天壹起賞雪,夏天壹起乘涼;什麽時候吃藥,什麽時候換油箱,每個人都記得比他還還清...

每四年壹次的世界杯是朋友們的盛宴。當年,球友和鄰居來高新海買些啤酒,帶些小菜,有時甚至是老婆孩子,重溫往事,釋放生活的激情。他們想讓他的生活充滿關懷,讓他的心充滿關懷。

歲月流逝,真情依舊。這個人正忙著他的工作,那個人又接著幹,壹棍子接著壹棍子。對龍海大院的熱愛從來沒有打折扣。

小貓(王誌平):他因為眼睛受傷提前退役,他主動和高新海壹起洗澡。“每次洗澡,我都坐在輪椅上。他推開我,來到我家附近的托兒所澡堂。首先,我從輪椅上下來,脫下衣服,被擡進大水池。洗完背,我穿上衣服,放在輪椅上。然後我把它推回家。”高新海說,“洗十年,直到托兒所澡堂關門。”

老邊(趙心怡):32年來,他成了高新海的專職理發師。讓老高看著輕松,他也會覺得舒服。早上醒來,去老高家看壹看,然後“順手”端盆洗臉,把晚上排出的尿倒掉,趕上老高排便,揉揉肚子,用手摳摳。這些都成了他多年的習慣。

老陳(陳慧雲飾):兩年前被聘為大院清潔工,被愛情感染。和另壹個清潔工老李壹起,成了高新海家的常客。把他抱到助力車上,修車,收拾家務……追到什麽做什麽。

老賈(賈留成):每天都要和高科技海底通話。買菜的時候會給他帶壹把,醬油,壹瓶。

楊記增:二哥去世後,高新海極度抑郁。楊記增看在眼裏,馬上帶著兩個月大的女兒和奶粉紙尿褲去他家住了整整壹個星期...

“太多了,太多了。”高辛海洋含著淚深情地說,大院裏幾乎所有人都幫過他,過了壹會兒,他又來了。老朋友老了,年輕人孫蕾和楊宇也老了。

32年的陽光溫暖了黨的心。

“我們的殘疾孩子來了。”回想起1981年10年我去二七區民政局辦理工傷手續的時候,不知道誰喊了壹句話,這讓高馬德新海異常激動。他說這句話永遠是他心中最溫暖的風景,政府真的把我們當孩子了。

32年來,二七區、壹馬路辦事處和社區都把他作為重點幫扶對象。第壹批實行低保的時候,給他發了全額的低保和傷殘津貼,逢年過節各級領導都要回家慰問。

在高新海的家門前,有壹個殘疾人專用的斜坡。這是社區協調鐵路系統專門為高新海量身定做的。從斜坡上,高新海可以開著壹輛殘疾人助力車直接到他的床邊。

在高新海的床頭,有壹塊方形的告示牌,上面寫著辦公室和社區的書記、主任的手機號碼。只要家裏有事,隨時聯系。高新海很少打這個電話,因為社區主任來的很勤,壹天壹次,這些鄰居壹天來好幾趟,所以什麽事情都是隨時解決的。

“黨和政府給了我信心,好鄰居給了我勇氣,好同誌給了我溫暖。不笑我怎麽活?”中秋佳節,高新海的話,像皎潔的月光,撥動了在場每壹個人的心弦。

32年不離不棄,32年不離不棄。愛,在龍海大院產生,在龍海大院聚集,在龍海大院傳播。就是這樣的愛,超越了骨肉親情,悄悄撫平生活中的苦難和不幸,化為歡樂的象征,化為撫慰心靈的雨露,滋養著這座百年大院裏每壹戶人家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