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脫離人腦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脫離人腦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思維是人腦的壹種特殊功能。動物雖然也有壹些低級的意識活動,比如蜜蜂築巢,猩猩勾螞蟻,馬看主人盡快,但遠沒有達到人類智慧的高度。那麽,思維怎麽會離開人腦呢?原來,隨著當代科技的發展,壹種新穎的思維形式——人工智能方興未艾,發展迅速。

愛因斯坦的復活

愛因斯坦去世的時候,曾經有人引用歌德的詩來贊美他——“他就像壹顆垂死的彗星,光芒四射,用他的光芒連接起無限的光明”。的確,科學巨星愛因斯坦的光芒,壹直照耀著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因此,探索愛因斯坦的思維方式壹直吸引著人們的興趣。甚至有人設想是否可以模擬愛因斯坦的思維規律,讓沒有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型大腦繼續思考最新的物理問題。

愛因斯坦的思維方式是什麽?愛因斯坦經常獨自冥想,連續幾個小時沈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有時候,在劃船和散步的時候,他會突然拿出筆記本,快速地計算著什麽,然後露出輕松的笑容,神奇地對復雜的問題做出簡單的解釋。正如他的助手霍夫曼所說:“這種魔法是以我們無法猜測的方式在愛因斯坦的頭腦中表演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愛因斯坦的思維不可預測。事實上,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他的許多論文和作品來分析和追溯他的思維規律,而且他已經在許多作品中坦率地披露了他的思維特點。比如他追求簡單,試圖用“最少的假設”容納最多的實驗事實;他經常通過想象進行思考,擅長“思維實驗”;他推崇美學方法,認為美學觀念是導致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壹。等壹下。如果把愛因斯坦的思維方法編程,難道不能模擬愛因斯坦的思維嗎?

用計算機模擬傑出科學家的思維方法,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研究課題,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近年來,美國卡內基-梅農大學的蘭利等人提出了壹個培根程序,可以讓計算機學會使用培根的歸納法對大量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和推理,從而重新發現17、18世紀壹些著名科學家發現的許多重要定律,如開普勒第三定律、歐姆定律、玻意耳氣體定律等許多物理化學定律。也許,用不了多久,計算機就能快速重現人類化了幾個世紀後所取得的科學成果。幾年前,計算機獨立證明了著名的四色定理;1980年,中國數學家吳文俊用微型計算機證明了辛姆森定理。

這種模擬智能系統還可以超越思維的個體局限性,匯集眾多科學家的智慧,形成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的“專家咨詢系統”。機器“智庫”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引人註目的成果,可以應用到軍事決策、經濟規劃、科學研究、企業管理、醫療診斷、交通指揮、法庭審判等諸多方面。據說尼克松政府在越南戰爭中陷入困境時,求助於設在五角大樓的機器“智囊團”。經過機器“高級參謀”的壹番計算和策劃,提出了“地毯式轟炸”、“水雷封鎖港口”等方案,為美國政府在巴黎和談中贏得了壹些籌碼。上海計算技術研究所李太行設計的“中醫智能計算機應用系統”集中了多位老中醫的經驗,在診斷中可以自我學習和提高,具有初步的智能水平。

尋找智慧的“靈魂”

有人問:這個智能系統能完全代替人腦嗎?應該說,到目前為止,它們雖然在運算速度和記憶容量上有很大優勢,但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而這正是人腦的“靈魂”。所以,它們還是比不上人腦。但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就是要在這方面有所進步。首先,人們試圖用仿生學的方法制造壹種“類腦”智能機器,稱之為“智能機器”或“控制論機器”。因為人腦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復雜的結構,僅大腦皮層就有6543.8+04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通過數萬個突觸與其他神經元相連,形成復雜的神經網絡。所以,通過模擬具體結構來模擬大腦,就像“老虎吃天”,但科學家已經邁出了第壹步。早在1943年,美國數學邏輯學家McCullough和神經生理學家Pitts就開始從神經元模擬人腦,現在已經有100多個神經元模型。但是,單個神經元的模擬再逼真,也代替不了壹個大腦。大腦的任何功能都是由成千上萬的神經元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的整體特征。於是,科學家們在研究腦神經結構的基礎上,模擬了大腦的功能,制作了壹臺可以在1958中對圖形進行分類的“感知機”。1969年,日本的中野提出了模擬人類聯想功能的“聯想機”。1975年,科學家根據神經元突觸機制的新原理,提出了反饋認知機的神經網絡模型。但由於人腦的神經網絡系統極其復雜,要真正了解其結構和機理,並進行數學描述和電子模擬,就像建造壹座巨大神秘的“宇宙城”壹樣困難,因此仍需長期艱難的探索。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辦法嗎?壹些科學家試圖繞過大腦結構的巨峰,利用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方法模擬大腦的宏觀功能。這種方法就是把人們在解決各種問題時所使用的步驟、策略、招數等心理活動歸納成規律,編程,然後嘗試用計算機模擬。比如下棋、解題、寫詩,人們不必像計算機壹樣考慮所有可能的解,因為人們可以先提出基於經驗的假設進行推敲,這顯然縮小了選擇範圍。模擬人類的這種思維特點,出現了壹種“啟發式編程”。這種計算機解題不再是基於事先編好的死板的算法程序,而是先做壹些假設,然後用實際的論證來衡量這個假設,再根據結果提出新的假設,如此循環,直到最終得到滿意的解。有人用這種方法設計了壹臺下棋機。經過十到二十個小時的下棋經驗,“棋手”可以令人信服地擊敗他的程序員。

基於大腦的結構模擬和計算機軟件的功能模擬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兩種方法。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當每壹個神經元都有可能被矽片上的超微型計算機模擬時,這兩種研究方法就有可能融合在壹起,從而產生壹臺真正的“計算機”。

告別“恐龍時代”

這個字幕好像很奇怪。恐龍是地質歷史上的中生代動物,已經滅絕壹億多年了。雖然最近有人發現非洲原始叢林中似乎有恐龍的蹤跡,但也不能說我們還處於恐龍時代吧?其實這只是壹個社會發展的比喻。自從原始人點燃了第壹堆篝火,制造了第壹件石器,產生了第壹種交流思想的語言,人類社會的發展就離不開能源、材料、信息三大要素。正是因為材料的進化,人類社會才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鋼鐵時代等。由於新能源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導致了十八、十九世紀以蒸汽機為中心的工業革命。如果把人類社會比作壹個巨人,那麽材料和能源就是他的血肉。人不能沒有血肉,但只有血肉不能成為完整的人。只有當有智能同時接受、轉換、傳遞和處理信息時,整個巨人才能運動起來,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壹個社會的進化發展,骨、肉、智必須和諧發展。否則最多只能算是恐龍——龐大的身軀,小小的智力。目前,人類社會在物質和能量方面經歷了幾次變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只是在信息處理上,仍然沒有擺脫人類智力的局限,仿佛處於“恐龍時代”。

告別“恐龍時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人工智能的興起,將會引起人類社會繼物質、能源革命之後的信息革命。有人稱之為第二次科學革命。只要想想第壹次科學革命後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就可以想象第二次科學革命的美好前景。展望未來,壹個人不禁會有仰望光芒四射的太陽,凝視繁星點點的宇宙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