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高技術工人構築了人才高地。
全區科技人才近4萬人,其中博士1.700多人,高級技術職稱6500多人,碩士3500多人。理工科本科人才居國家高新區首位,科技人才密度居河南省首位。這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了從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的政策體系。目前,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初步形成。全區90%的工業企業建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發機構,8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與科研院所和大學建立了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全區有創業中心、國家863中心軟件孵化器、河南省專利孵化器轉移中心等3個國家級綜合孵化器,超硬材料等5個專業孵化器。孵化面積3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150家。每年國家、省、市、高新區管委會投入的創新資金不低於2億。
自主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高新區憑借強大的創新優勢,20年來轉化科技成果3000多項,列入國家、省、市科技計劃1600多項。150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申請專利3400多項。該地區擁有超過65,438+0種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的自主創新產品。全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占河南省的31%。鄭州航天電子有限公司的電連接器,已經成為連接神六和神七的壹條血液通道。輝煌科技公司鐵路信號計算機監控系統為全國鐵路八次提速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鄭州高新區堅定不移地實施“壹區多園”戰略,以園區為載體,培育產業優勢,引導產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現已建成的園區有:河南國家大學科技園西區、國家863中心軟件園、新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光電產業園;正在建設的園區有:河南國家大學科技園東區、威康比國際生態軟件園、生態創意園、固態照明產業園、光伏產業園等。
發展和快速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
以高端項目和大型項目的引進和培育為重點,園區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光機電、新能源產業五大區域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了電子信息、軟件服務外包、網絡安全、新能源、儀器儀表、生物制藥、超硬材料等七大特色產業集群。2008年,五大主導產業銷售收入326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81%。
其中,軟件產業集中了河南省70%以上的骨幹軟件企業;新材料產業集中了鄭州80%以上的同類骨幹企業,金輝公司開發的“綠壩”紅遍全國,為青春花季保駕護航;生物醫藥產業被確定為國家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的核心區域,診斷試劑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工業經受住了金融風暴的考驗。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形勢不明,全球企業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裏,創新優勢再次展現,產值仍在快速增長。韓偉電子、四維機電、鄭州華晶等企業均同比增長100%以上。今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仍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
為了讓企業在這裏孵化——快速成長——實現幾何裂變,鄭州高新區不遺余力,堅持以人為本,搭建最適合企業成長的平臺,形成了獨特的人文環境。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2000年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目前,該地區四季是藍樹、綠草和紅花,綠化率超過35%。街頭園林、雕塑藝術、建築精品交相輝映,閑人、孩童嬉戲、環境優美,構成壹幅和諧的畫卷。
實行“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體制,堅持“企業第壹、服務第壹、效率第壹”的理念,成立招商辦,設立園區服務辦,簡化工作程序,為企業提供保姆式、壹站式服務。
搭建企業上市通道,為企業提供上市服務,引進風險投資和貸款擔保公司,為企業發展提供高效的投融資服務平臺。正在建設的高新信息港將為企業提供壹個全新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鄭州高新區融合了充滿活力的企業文化和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鼓勵創新、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從2006年開始,20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藝術家陸續匯聚到轄區內的詩佛村,“詩佛藝術公社”也因此成立,成為中部地區獨特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