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麽那麽愛李白?後世談杜甫,四字評語是“沈郁失意”,李白風雅風塵。其實,為什麽老杜不想成為李白那樣的人呢,不然也不可能寫出“壹次登上頂峰,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只是老杜的身世和後來的經歷讓他“抑郁”了,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他還是很崇拜李白的,從他寫給李白的壹首詩就可以看出來。
給李白
秋來很關心他,但他並不為朱砂而為葛洪感到羞恥。
喝瘋了歌,生活空虛,誰霸氣?
這首《致李白》是杜甫現存最早的絕句。天寶已經四年了。杜甫和李白剛剛過完“醉臥秋色,攜手同行”的幸福生活。他們即將離開彼此。杜甫寫了這首《致李白》,李白寫了《送杜於魯郡東石門》。妳看。
秋來目送他離去,他卻依然飄然,並不以葛洪為朱砂為恥。
飄蓬是指隨風飄動的草,讓人有飄零的感覺。當時,杜麗和他的妻子都在山東漂泊,所以這首詩把他們自己比作樸彭。葛洪是東晉時期的道士和方士。李白壹生都是壹個真正的道士。
杜甫說,我們兩個沒有家室的苦孩子,就像飛蓬壹樣,四處漂泊,壹心求道成仙,卻連丹藥都不煉。葛洪的祖宗多丟人啊!葛洪很幸運。他聽說交趾盛產朱砂,就自薦為勾樓(今廣西北流縣)令,皇帝批準,讓他實現了夢想。
葛洪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和允許,但杜麗“在東都客串了兩年,卻厭倦了自作聰明”,更不要說求仙求道了。生活在充滿人性醜惡的東都,我們道家的心被教壞了,被玷汙了。
喝著狂歌過著空虛的生活,霸氣是為了誰?
整天喝瘋歌消磨時間還這麽霸道是為了誰?
結合前兩句,杜甫似乎在對李白說:妳看妳,天天就知道喝酒唱歌,壹副傲慢的樣子。為什麽?為什麽不像葛洪那樣努力修行,去尋求心中的道?
杜甫是有勸李白之意的,否則他不會以“秋來”眷顧李白,舍命相陪,也不會在另壹首詩《致李白》中說:“侯莉金桂燕,遠離事物”——離開名利的漩渦中心,到山林中去尋求安寧。更何況我不會說:“還有梁、宋之遊,我會在黨內采瑤草”——我願意和妳壹起去仙境采瑤草。
但是,如果認為杜甫只是在勸李白,那就錯了。
李白的傲慢
在這首詩裏,“跋扈”不是貶義詞。這是杜甫對李白的真實寫照。李白是誰?鄙視權貴,“呵,我怎能莊重地向那些永遠不會被人露出壹副赤誠面孔的官宦和高官卑躬屈膝”,想做官,沒錯,但要做壹個能濟世的有用的官,哪怕只是做壹個禦寵,對不起:“天子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仙。”
雄心勃勃,卻難以獨霸,才華橫溢,卻難以施展,對於當時的李白來說,不進則退,這是杜甫眼中李白“白喝狂歌,為誰指手劃腳”的根本原因。
所以這首詩雖然確實有杜甫勸解李白的意圖,但更多的是杜甫對李白的仰慕和惋惜,仰慕李白專橫的才華,惋惜李白的無能,進而化為牢騷,終日只能狂飲狂歌。
杜甫不是很有才華嗎?七歲時,我唱過關於鳳凰的歌,但我壹生都很悲慘。想喝點濁酒,把衣服當了,有錢換酒。好不容易當上了官,沒幾天就到處被貶。
所以,這是杜甫在訴苦,也是杜甫在為李百發訴苦。
還說飛揚跋扈。
不僅僅是抱怨。畢竟對於李白這樣的人,或者說對於杜甫眼中的李白,他有足夠的資本去專橫,去瘋狂,去驕傲,這才是杜甫真正想要表達的。
“傲慢的英雄是誰”是壹種修辭語氣。前三句,先是“相濡以沫”,然後是“遺憾”,最後是“空虛”,陰郁沮喪,但最後壹句卻是修辭性的,壹掃所有的陰郁,把情感推向高潮——李白的風采、性格、風度都體現出來了。《春憶李白》中說:“白亦詩無敵,不思眾。”
應該說最後壹句“誰霸氣?”是全詩的精髓。後世很多學者在評論這首詩的時候,甚至不管前三句,都把這句話說得“霸氣”。清初錢說“李白何以霸氣”?“因為:
“太白迷人,好縱橫。少了任俠,手刃數人,所以雄才飛揚跋扈。遊雲壹生飛。”
金聖嘆在所謂“六才書”中註釋杜氏說:
“過得並不順利,生活極其艱難,喝著瘋歌,聊著天取樂。誰該抗驕?這都是因為擔心侯莉。"
好酒是用來消愁的。是用來狂飲狂唱的。這是為了迷人和擅長任俠,這是為了跋扈。李白是為了誰?不為任何人,只為自己,為他的全部才華,為他的才華,為他無盡的浪漫,為他狂野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