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系統組件
系統元件的選擇是壹個重要的方面。THG提供了大量的績效評估材料,以及其他網站,但他們往往關註個別外設。接下來的重點是在組裝壹臺完整的計算機時如何選擇組件。
壹般問題
在購買個別零件之前,我有以下幾點:
表演
像THG這樣的網站提供了很多關於新產品的信息。但僅憑這些“黃金版”樣品,很難真正了解產品的真實性能。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很多廠家都是認真對待被測產品的。這些樣本沒有考慮到零件的差異,會造成可靠性問題。我建議用戶在選擇個別部件時,多下功夫了解廠家的其他產品,以及售後服務的口碑。速度,穩定性,噪音,散熱都是我優先考慮的。
新聞組
衡量產品質量或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基礎知識是必須的,因為我看到很多帖子都是用戶自己的問題。我的辦法是看發帖多的人的帖子(壹般來說,帖子越多,經驗越多)。在選擇產品之前,先看看新聞組上關於該產品或同系列產品的帖子,了解其他用戶的看法;不要看了壹個地方的評論就形成自己的看法。
品牌
不是所有廠商的產品都壹樣可靠,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提供相應的驅動、BIOS以及咨詢診斷服務。這些硬件的質量差別很大;我不會說我最喜歡的品牌,但我想強調的是,每個廠商的產品和服務都不盡相同。
花點時間四處逛逛。
我有26家英國硬件公司的網站。快速瀏覽之後,我對自己想要什麽有了壹個很好的想法。價格,售後服務,退貨保障,運費都相差很大。
平衡系統
購買電腦零件前要考慮平衡。經常看到壹些“高端”的遊戲機,用的是2 GHz以上的處理器,GF4MX顯卡。我覺得這很可笑,對象是不太了解的消費者。壹個平衡的計算機系統不應該有任何瓶頸(所謂瓶頸就是限制整個系統運行的組件)。購買合適的處理器、主板和顯卡。以下兩篇文章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GeForce 2等級分析
CPU擴展分析,第1部分:AMD速龍
規範
本節的目的是向您展示構成電腦的所有組件,並提出壹些基本觀點:
底盤
妳可能會問,“機箱裏是什麽?機箱如何影響性能?其實機箱是壹個很重要的角色,它的尺寸,設計,空氣對流,風扇榫等。都大大影響了性能。我覺得壹個大的,設計好的底盤不會花多少錢。反而便宜的機箱讓我吃了苦頭:風扇卡不緊,空氣對流差,熱空氣排不出去,系統經常死機!
大底盤提供了較大的空氣對流空間,方便其他部件的布線和安裝。
電源裝置(PSU)
說到供電,這裏面有貓膩。在5伏的電源線上,提供60安培的電流仍然是300瓦的電源(5 x 60 = 300瓦);但是根本不管用!建議妳去AMD的網站,看電源方面的資料,慎重選擇妳想要的產品。目前電腦性能大增,電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壹方面,電源風扇可能是電腦上噪音最大的東西,這也是要考慮的。我比較喜歡雙低速風扇的品牌電源,可以提供更好的散熱,比較安靜。妳可以在市場上找到便宜的替代品,但要小心。最後要考慮的是妳的預算。如果妳有很多外設,壹個便宜無品牌的電源夠用嗎?我懷疑這需要考慮。
處理器
我應該站在哪邊?超微還是英特爾?我個人比較喜歡超微處理器,因為可以買到更快的CPU價格低廉;我不想把錢花在英特爾電視廣告上!至於選擇處理器的速度有多快,THG也有非常精辟的測試報告(詳見“平衡系統”壹節)。處理器的類型與速度和散熱密切相關。處理器越熱,散熱片越大,風扇速度越快,噪音越大。看妳個人選擇
散熱器和風扇(HSF、散熱器和風扇)
我看了很多冷卻系統的英文介紹,但是沒有壹個告訴我應該選擇哪種散熱器和風扇。我認為HSF的選擇取決於妳的系統產生的熱量、噪音、超頻和尺寸。我對處理器風扇噪音問題的看法很簡單:風扇越小,速度越快,噪音可能越大。我習慣用80 cm以上的冷卻組,低速;80 cm是標準尺寸,我可以多做對比。我個人推薦《紮爾曼花》。它的風扇是90cm,速度可以調節。是追求低噪音的好選擇。整篇文章,我只指出了這個東西,因為市面上沒有同級別的產品。
超頻會讓處理器更熱,尤其是在提高核心電壓之後。最後,散熱片安裝不容易,我幫別人重裝了好幾次。我的方法很簡單。首先,用酒精清潔處理器和散熱器之間的接觸面,並用無絨布擦拭。我發現紙巾非常有用!)仔細整平表面,修剪掉突起,用刀片塗壹層薄薄的導熱油脂,不要太多。從物理學的角度,我認為聚合成樹脂很有用;但是,這個結果還有待證明。兩者接合後,不要動,最後夾榫。由於冷卻組不太貴,我就多試幾個!
紮爾曼花;上面的風扇沒有顯示。註意北橋芯片上的風扇是可以拆下來的。
機箱風扇
為了降低機櫃內的溫度,增加額外的風扇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中,我在機箱背面加了壹個80 cm的風扇(大部分機箱都預留了這個空間)。我覺得加個風扇就夠了,前面再加風扇用處不大,因為會造成底盤不必要的風壓。如果能控制風扇的轉速,那就更好了。妳可以在散熱和噪音之間取得平衡。可以買壹個12伏的控制器,也可以買四個零件自己做壹個。至於做法,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但7805穩壓器的說明書告訴妳如何制作“穩壓器”;但是要小心,如果電壓小於最低標準(7伏左右),那麽風扇就不會轉動。
範省長。價格約為10歐元(14美元);如果我自己做的話,大概只有1歐元(1.4美元)。
至於機箱風扇,我建議買口碑好的大廠的,噪音控制和散熱效果更好。大廠的產品開發了很久,甚至在電腦普及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主板(MB)
基本上我覺得不是每塊主板都適合超頻,都有壹樣的性能和穩定性。我這麽說是因為主板的設計非常復雜,出廠前有很多測試和修改。因為它的復雜性和異常性,我無法理解為什麽會出問題。但是電源接頭和IDE接口之間的布線很重要,內存插槽也很重要,因為關系到散熱,所以內存可能不行。有兩個評價非常高的主板,但是我不認同。我拿過三塊主板,在確定周圍環境正常的情況下反應不穩定。如果這是特例,就有點牽強了;這不是批評,是我的觀察最後,主板廠商的客服不壹樣,BIOS的更新頻率也不壹樣;記住,多訪問廠商網站,看看有沒有新的信息和資源。
內存儲器
我發現在Windows操作系統下,內存(或者說內存不足)是最大的不穩定來源,各種頁面錯誤很容易典當機器。我堅持買品牌內存(比如Crucial或者Kingston),因為白色的品牌內存總是讓人詛咒。很多人跟我抱怨說,如果妳經常因為記憶失敗而出現問題,那麽妳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麽。同時,買壹個256 MB內存比買兩個128 MB內存要好,因為主板容易因為內存數量的增加而不穩定。我已經修改了BIOS中的內存設置來穩定系統;但是妳要有耐心,壹次又壹次的測試。
硬盤
我總是用穩定性和噪音來平衡性能。早期的IBM GXP系列硬盤好像不穩定,讓我吃足了苦頭。後來終於醒悟,發現高性能/高速度不壹定是最好的選擇。對於壹般用戶來說,5400轉硬盤就足夠了。至於硬盤的大小,小於40 GB不太實際。我覺得妳也買不到!
IDE接口沒有問題。
IDE接口設計很差,會被顯卡壓壞。(另外大家要註意agp槽。我見過壹個朋友顯卡上的電容被agp槽的榫頭弄斷,死狗。)
顯卡
我習慣用兩大陣營的顯卡:Nvidia或者ATI。THG和其他媒體報道稱,有必要在應用程序和錢包之間取得平衡。我個人的建議是不要買Nvidia的GF4Mx系列,因為它完全辜負了GF4這個名字(應該叫GF2++)。如果妳不喜歡太多的噪音,妳應該壹個壹個去嘗試。每個顯卡的設計都不壹樣。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英偉達的司機比田野的好。然而,兩家公司都推出了不穩定的驅動程序,即使它們已經通過了微軟的認證。
指示器
許多用戶會根據尺寸和分辨率來選擇顯示器;但是顯示器的質量需要多方面考慮。簡單來說,可以分為穩定性和準確性。就使用而言,我推薦高質量的顯示器,原因很簡單:保護眼睛。電腦零件可以隨時更換,但眼睛不行。如果預算和空間允許,不妨買個19寸的顯示器。近年來價格下降很快。網上有很多信息供妳參考。至於液晶,我不敢瞎說,因為我自己沒買過;不過,我看過幾次。對於壹般的工作來說,液晶顯示器確實不錯,但是我的壹些朋友對刷新率要求很高,液晶顯示器又貴。而且我覺得LCD的技術還是落後於傳統的CRT顯示器。
美感
我見過壹個外殼很夢幻,透明的外殼,裏面有霓虹燈。真的很搞笑。我不知道該說什麽。
系統裝配
接下來我告訴妳我組裝電腦時的註意事項和順序。妳不必這樣,這只是我的經歷。
將所有部件從盒子中取出(但先不要從防靜電包中取出),按安裝順序排列,並閱讀說明,看是否有特殊的安裝要求。準備越充分,接下來的工作就越容易。
在家做防靜電真的很奇怪。靜電無處不在,地毯,氣球(?!),尼龍混紡的衣服,還有壹堆東西,不過我的方法很簡單。在我接觸昂貴的部件之前,我會壹手拿著接地的東西(如果可能的話,緊緊地握著)。解釋什麽是“接地氣”真的不容易,因為各國情況不壹樣,得自己想辦法!拿著接地的東西可以釋放身上的靜電,90%的靜電傷害都可以避免。我們看不到靜電,不容易察覺,但我們寧願相信,簡單的招數就夠了。
我會以主板為中心,把壹切都安排好。在主板安裝到機箱之前,先安裝處理器和內存;不然很難安裝,說不定還會傷到主板。
安裝AGP和PCI卡以確定它們是否安全。很多時候,當妳擰上螺絲時,卡片會隨之翹起。如果撞到機箱,松動的卡會導致操作異常甚至損壞。
硬盤和軟盤電纜的排列非常重要。不要讓它們阻擋了氣流的方向。如果妳沒有帶子,電工膠帶也可以。小心處理這些電線,它們很容易斷。
如果妳的機箱太爛,裝風扇的地方設計很差,不如換個便宜好用,穩定不傷手的新機箱。
雖然直接在格子上打個孔排氣可能更好,但不會影響空氣流通。網格的形式非常多樣。
在測試之前,我建議妳只安裝必要的外設,比如主板、處理器、散熱片和風扇、硬盤、光驅、顯卡。其他的東西,比如DVD,聲卡,網卡什麽的,出了問題只會給妳添麻煩。
合上外殼,不要鎖緊螺絲。相信我,妳會多次打開和關閉開關。
軟件安裝
選擇操作系統不容易。我建議Windows XP,微軟花了很多錢開發的。妳可以看到他們的努力。使用最新的操作系統也可以節省很多精力。但是,我見過很多例子。電腦只供家庭成員使用,可以在DOS下運行,甚至可以給孩子玩電子遊戲。很多遊戲不兼容XP(這些遊戲微軟可能沒聽過);盡管Microsoft提供了兼容的仿真功能,但您應該小心使用它。我覺得XP的穩定性是超越Windows 98/ME的,前者是真正的操作系統,後者只是微軟的壹個實驗!我只遇到過Windows 2000/XP下打新頻的問題,包括THG在內的很多網站都有討論。雖然XP的SP1已經修復了這個問題,但是我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也不明白來龍去脈。誇張壹點,把這當成世界上的謎團之壹,難以理解。
我的個人軟件安裝順序如下:
如果可能,首先檢查是否有BIOS要更新。更新BIOS時要小心,確定整個序列,註意不要在過程中斷電。根據問題的復雜程度和妳的電腦,最壞的情況是把BIOS弄壞,找廠家要個新的。我強烈建議先更新BIOS,雖然用戶還不知道更新了哪些功能。不知道是廠商不喜歡公布細節還是不願意承認錯誤。
電腦剛開機時,主板的BIOS設置非常重要。我會先采取保守策略,把穩定放在首位。同時我也會重點講壹下內存和AGP設置,對穩定性影響很大;設置內存頻率並不難(100MHz,133MHz等。),按照內存頻率設置就行了,不壹定和處理器前端總線頻率壹樣。CAS頻率很有趣。用“t”表示,表示內存內容更新的頻率。用倒數表示,所以2.5T的時間比2T更長更慢,這也是保守的設定。第壹遍,我會把內存設置在預設的頻率和相對較慢的2.5T的速度,保守的AGP設置是關閉“快寫”,關閉“視頻陰影緩沖”,設置“AGP光圈”小於內存的壹半。最後,我會關閉BIOS中的PnP功能,尤其是在Windows 2000/XP環境下。很多網站都討論過如何設置BIOS,結果大家都忽略了最基本的東西。
硬盤格式化和安裝操作系統應該沒有問題。妳只需要把光盤放進電腦,用光驅啟動就行了。
驅動是軟件穩定性最重要的部分。我都不記得上次用光盤填驅動是什麽時候了。最新最“穩”的驅動不壹定穩。我決定從網站和新聞組中尋找最穩定的驅動程序。微軟的WHQL軟件認證是穩定性的指標之壹。我用下面的程序安裝了驅動,同時也寫下了壹些經驗:
主板芯片組驅動程序
壹般來說,我是不更新芯片組的驅動的。我的經歷大多和VIA(威盛)驅動有關。經過長時間的積極開發,這些驅動程序終於趨於穩定,即使在Windows XP下也是如此。
顯卡驅動程序
Nvidia推出了完整優秀的雷管系列驅動,好評如潮。然而,他們也推出了不穩定的版本。我習慣在知名的圖形網站上尋找信息,比如www.guru3d.com。這類網站會告訴妳驅動的版本,包括穩定性和性能。我不熟悉田野的車手,但他們最近似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我會安裝操作系統的所有補丁,同時會刻壹個以備不時之需。
好了,妳已經用基本的硬件安裝了操作系統。
穩定性試驗
先安裝基本系統會省去妳很多麻煩。如果妳壹次安裝所有的軟件和硬件,問題的復雜性將難以處理。安裝了基本硬件、所有驅動程序和操作系統補丁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測試了。第壹個問題是“這臺電腦穩定嗎?如果知道基礎硬件非常穩定,安裝其他硬件後就很容易找出問題的根源。我發現不穩定主要來自三個原因:
五金器具
比如硬件本身有故障,安裝不牢,或者超頻後散熱不足。在較老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 95/98/ME)中,要註意PCI插槽和IRQ的選擇。內存應該插入哪個插槽?您選擇的位置和BIOS中的設置將會產生影響。閱讀用戶手冊和新聞組,並進行最終確認。
散熱
散熱涉及很多方面。如果硬件有問題,可能會過熱;這是因為半導體本身的特性。所以兩個不兼容的硬件(比如主板和內存)會因為錯誤的頻率設置而過熱。高溫還會縮短元器件的壽命。
軟件
軟件和硬件會相互影響,看看Windows XP中的“無限循環”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諸多猜測就知道了。在我們的基本安裝中,唯壹會影響性能的可能是驅動程序、安裝過程(以不同的順序)和BIOS設置。
了解不穩定的原因是壹回事,測試是另壹回事,但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我喜歡先用3dMark測試(www.madonion.com)。妳可以從他們的網站上免費下載,並測試幾乎所有的硬件。我會反復使用3dMark 2001做標準測試,3dMark 2000做顯卡低端測試。我會運行12小時,沒有問題才會說這臺電腦應該是穩定的。根據經驗,能通過12小時測試的電腦,事後都不會有問題。如果測試結果顯示性能太差,很可能是因為硬件不夠好或者散熱不夠好。唯壹的例外是MPEG編碼,因為處理器會滿,溫度會比平時高。
在“選項”選項中選擇“循環”,開始連續的3D Mark測試。
接下來可以開始測試應用了:對於辦公/上網用的機器,連續測試顯卡12小時似乎不太合理;我覺得4小時內沒問題顯卡就穩定了。哦,另外,在測試的第壹個小時,我會(用手)測量零件的溫度,確保沒有過熱;如果過熱,可能是通風不好或者硬件問題。還可以利用BIOS提供的溫度檢測,配合“主板顯示器”等應用進行診斷。壹般來說,主板上會有壹個熱敏電阻來報告當前溫度。
穩定性測試,續。
最後要做的是系統不穩定時要采取的步驟。以下是我的思考過程,我的思考符合剛才說的不穩定因素:硬件,散熱,軟件問題。
系統不穩定每次都考驗我的反應。我有壹定的應對方式。壹般來說,會有軟件問題的跡象。BSOD(微軟操作系統崩潰時出現的“藍屏”)會顯示問題是硬件還是軟件,從代碼中可以看出端倪。電腦會自動重啟,問題多在硬件;如果機器死機,可能是硬件問題,也可能是軟件問題,但大部分是內存問題。由於妳打開電腦會自動登錄,所以妳會分不清是哪種機器出了故障,所以我會添加登錄界面,找出問題所在。
如果測試失敗,我會把機箱打開,放在壹個冷室裏再測試壹次(定義壹個“冷室”並不容易,只要註意周圍的環境就可以了),這樣應該可以解決散熱問題。如果它在寒冷的房間裏沒有崩潰,那麽我會檢查冷卻設備,包括散熱片,風扇,機箱中的氣流等。
合理設計妳的散熱方式;在此圖中,處理器被它自己的風扇以及機箱風扇所包圍。
如果我懷疑軟件有問題,我會先檢查驅動,看網絡上的測試報告,用壹個比較老但穩定的驅動代替。或許說明芯片廠商會因為“優化”而犧牲穩定性。軟件問題會讓散熱片和內存問題消失;妳不知道哪裏出了問題。我覺得威盛之前的驅動都不是很穩定,建議妳去威盛的論壇找資料(/);其他芯片組也是如此。顯卡驅動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就下載最新的“測試版”驅動來用,大概能解決我的問題。(不過正式版的驅動還要幾周才會發布;有時候甚至找不到測試版驅動!)
如果我懷疑硬件有問題,我會進壹步使用其他測試軟件。市場上有專門的程序來測試內存(從DOS引導芯片執行),讓妳知道內存的完整性。不過這個時候問題可能不會再出現,因為電腦的負載和Windows操作系統不壹樣(熱能也不壹樣)。
SiSoftware的Http://www.sisoftware.co.uk/sandra提供了深入的測試,但同樣,這個問題可能不會重現。我會結合多種測試,多跑幾次,測試極重負載下的硬件性能。妳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測試處理器、顯卡或內存的程序,這些程序是完全免費的。不用花太大力氣就能抓到便宜又豐富的資源。
如果還是覺得硬件有問題,就要科學地找出原因。這個方法有不同的角度:第壹,妳可以換壹個新的硬件(但是需要壹段時間);我會向朋友借壹個組件來替換,或者試著插在朋友的機器上,看看會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但是先和妳的朋友談談,因為妳可能會弄壞他的東西。
以上解釋可能不夠詳細,但提供了壹定的流程和思維模式。如果出現問題,可以用系統的方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