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手機輻射到底有多可怕?

手機輻射到底有多可怕?

其實正常使用並沒有想象中的有害!\x0d\手機通過電磁波傳遞信息,稱為手機輻射。手機輻射是用SAR值來衡量的。關於手機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害的馬拉松式爭論從未停止。有人認為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會因為手機行業的刻意隱瞞和回避而消失。也有人提出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無害的理論。\x0d\相關危害\x0d\折疊未成年人神經系統脆弱\x0d\手機輻射主要是由它發出的高頻無線電波引起的。根據美國手機協會的研究,鞭狀手機天線發出的微波有60%被人腦近距離吸收。手機的天線是產生輻射最強的地方,而人腦與發射天線的距離只有2-5厘米,所以有潛在的危害。\x0d\目前國際通用的測量手機輻射的方法是國際移動電信協會(CTIA)定義的“比吸收輻射-SAR”,其單位為W/kg,表示人體每千克吸收的電磁輻射能量。美國采用了這個標準,聯邦委員會的規定是1.6W/kg。此前,我國衛生部和國家環保總局曾提出1.0 SAR的標準,但並未強制執行。據業內人士透露,新手機輻射標準的技術工作已於去年底完成,目前正在由國家標準委審批。\x0d\中國醫療器械CT專業委員會常委、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醫學影像研究所專家王駿認為,總體來看,手機輻射對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健康影響是相似的。未成年人處於生長發育過程中,比成年人受到的傷害更大。\x0d\王駿說,未成年人的神經系統最容易受到手機輻射的負面影響。長期使用手機確實可能會造成未成年人記憶力下降、認知能力下降,也容易引起煩躁易怒等癥狀。\x0d\折疊神話真相\x0d\我們生活在壹個充滿輻射的宇宙空間\x0d\我們生活的空間輻射源越來越多,電磁環境越來越復雜。即使妳認定手機輻射對身體有害,妳不使用它,妳也逃不過無線電波的輻射。在密集的輻射環境下,妳手機的電量可以忽略不計。即使不使用手機,受到的輻射也不會比手用者低多少,就像在煙霧繚繞的吸煙室戒煙壹樣沒有意義,除非妳有能力關閉所有基站,或者住在遠離人群的荒蕪之地。\x0d\無線電和雷達的輻射比手機強壹萬倍,工作人員安然無恙\x0d\即使多年接受更強的非電離低頻無線電波,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國內外軍隊中有很多大功率的電臺和雷達,其頻率覆蓋了手機的頻段,輻射功率比手機高幾千倍。屋頂上架設著大型天線,工人們在這種高強度的輻射環境下工作多年,從來沒有人看到過。\x0d\為什麽面對手機等輻射,人類還能安然無恙?\x0d\壹般認為手機輻射是有害的,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伽馬射線和X射線,這兩種射線也是由無線電波輻射的,會危害人體健康,長期接觸可能致癌。但是,這兩種輻射與手機輻射有本質區別。前者是電離輻射,輻射能量可被人體組織大量吸收,導致化學鍵斷裂。\x0d\使用手機是安全的。根據科學,手機的輻射對人的能見度沒有明顯的傷害,但是這種輻射會影響健康嗎?通過手機APP測量發現,距離太近輻射會增加很多倍!還是建議大家謹慎!註意手機的使用,不要近距離接觸太久,保護身體健康。\x0d\折疊腫瘤發病\x0d\電磁輻射對人體有什麽影響是人們關註的話題。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防這種輻射的防護產品,最突出的就是孕婦防輻射服。但是,學術界對手機等電磁輻射的健康風險並沒有壹個明確的結論:流行病學調查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微波等電磁輻射的物理效應,請參考《輻射傷害妳知道多少》壹文。(2),但除了物理效應,醫學研究也表明電磁輻射會產生壹些生物效應,這些效應對人體有什麽影響尚不清楚。讓我們來看看迄今為止所做的研究。\x0d\首先,筆者從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上檢索了壹篇關於手機健康風險的流行病學證據的文章,題目是《手機健康風險的流行病學》(Epidemio logical evil en ce on health risks of cellular phones),發表於2000年11月(時間稍早)。本文對迄今為止的相關研究做了壹些總結。此後,流行病學家開始探索手機的使用與腫瘤發病率之間的關系。在此之前,關於射頻電磁波與腫瘤發病關系的研究,都是來自於非手機接觸,比如從事電磁輻射的工作者或者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在基於上述對象的7項研究結果中,壹項研究發現淋巴和血液腫瘤的發病率略有上升,另壹項研究顯示腦腫瘤和血液腫瘤的發病率略有上升,但總體腫瘤死亡率沒有變化;壹項研究發現,腦瘤的發病率和總體死亡率“翻倍”;壹項研究發現,暴露在非電離電磁場中的風險略有增加;其余的研究沒有發現任何其他腫瘤發病率增加的跡象。《柳葉刀》的文章認為這些研究樣本存在壹些偏差,而且幾乎都是回顧性研究,結論意義有限。隨後,文章提到了對摩托羅拉近20萬名員工長達20年的大規模隨訪,結果顯示“沒有發現腫瘤死亡率上升的跡象”。\x0d\同時,這篇文章提到了幾個為數不多的針對當時手機用戶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結論都是使用手機不會增加患癌風險。不過值得壹提的是,雖然其中壹項研究沒有發現使用手機與腫瘤發病之間的聯系,但在那些使用手機且確實患有腦瘤的患者中,腦瘤的發病率在頻繁使用手機的壹側更為常見。在文章的最後,作者認為手機對人體健康的主要風險並不在於電磁輻射。同年,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壹項病例對照研究包括了來自美國五個醫學中心的459名腦腫瘤患者和422名非腦腫瘤受試者,研究結果沒有發現使用手持手機與腦腫瘤發病率之間有任何聯系。\x0d\但是JAMA發布的壹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廣泛關註。這項研究並非針對長期使用手機的用戶,而是觀察“急性手機暴露”與大腦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對47名健康受試者的大腦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手機暴露50分鐘影響了手機天線附近腦組織的葡萄糖代謝,葡萄糖代謝明顯增加。這壹發現的臨床意義尚不清楚。在此之前,精細培養研究還發現,手機輻射的非熱效應導致了基因表達和蛋白質活性的變化。\x0d\近年來,壹些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已經發布或正在進行中。2009年,發表了壹項關於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420,000人在65,438+0,974-2003年期間腦膜瘤和神經膠質瘤發病率與使用移動電話之間關系的研究。報告發現,在過去的30年裏,神經膠質瘤的發病率男性增加了0.5%,女性增加了0.2%。20世紀90年代初以後,腦膜瘤的發病率在男性中增加了0.8%,在女性中增加了3.8%。在998年至2003年期間,發病率趨勢沒有變化,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它們與使用手機之間有任何相關性,無論是整體發病率還是腦腫瘤的位置[6]。\x0d\2010壹項為期10年的研究發現,使用手機並不會增加患腦瘤的風險,但不能完全排除兩者之間的相關性。\x0d\孕期胎兒暴露於電磁輻射的研究也有相關報道:研究人員在1999-2001期間,對1397名腫瘤患兒和5588名正常兒童進行了病例對照研究,未發現兒童早期腫瘤與孕媽媽暴露於手機基站之間有關系。\x0d\對於那些自稱對手機輻射“敏感”,暴露後感覺不舒服的人,也有相關學者進行過研究。英國研究人員通過壹項雙盲隨機實驗發現,沒有證據表明那些自稱對手機輻射敏感的人能夠區分不同的電磁信號,並表現出相應的身體不適。推測之前的感情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x0d\以上僅列舉了部分主流醫學期刊的研究成果。雖然大多數臨床研究沒有發現腫瘤發生和手機使用之間的明確相關性,但研究人員在得出結論之前還是很謹慎的。尤其是對孩子,各國采取不同的態度。在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瑞士和其他國家,政府建議人們,尤其是兒童,減少手機輻射。雖然其他國家和地區沒有給出官方建議,但他們繼續對這個問題進行大規模的、令人信服的研究。\x0d\針對手機輻射增加癌癥發病率的流行病學報道,Cancer的壹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0]。文章對這些積極的報告結果提出了幾個問題:第壹,受試者在向研究人員告知他們使用手機的情況時已經得知自己患有癌癥,這些信息容易產生偏差;第二,這些正面報道結果很多來自瑞典的同壹位研究者,而這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重復;第三,手機在瑞典已經廣泛使用了20多年,但是瑞典的腦瘤發病率並沒有明顯增加,這使得腦瘤與使用手機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無法令人信服。\x0d\不過,癌癥這壹章還是有空間的。關於手機輻射到底有沒有危害,文章稱還需要等待長期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由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起的壹項名為INTER-1 PHONE的研究將覆蓋13個國家,評估手機使用對成年人的健康風險;另壹項名為MO BIKIDS的研究將聯合16中心,評估電磁輻射對兒童青少年腦瘤發病率的影響;美國還將花費2500萬美元研究3000只大鼠和小鼠從出生到老年每天暴露於10小時的後果。我們將拭目以待這些昂貴研究的結果。\x0d\綜上所述,嚴格的說法應該是:大部分臨床研究並未發現手機輻射與腫瘤發生之間存在確定的相關性;手機輻射有壹定的生物效應,但其意義尚不清楚。關於手機輻射是否應該防護的意見還不統壹。孕婦防輻射服對屏蔽電磁輻射有什麽作用?我們呼籲有實驗精神的朋友來證實壹下。【1】\x0d\折疊孕婦影響力\ x0d \央視曾經做過壹個“防輻射孕婦裝”的節目,介紹過陳研究員做的實驗。在穿著的假人上方放置壹個八木天線,將場強儀的探頭放入防輻射孕婦裝和假人之間的縫隙中進行測量。結論是輻射其實增強了,原因是電磁波來回震蕩,功率增大。雖然節目關於防輻射孕婦裝無用的結論是對的,但是用錯了論證,這是最害人的。\x0d\後來央視又做了壹期節目,請來了中國工程院劉尚赫院士,他是國內頂尖的靜電防護和電磁輻射專家。他還現場做了實驗,得出防輻射孕婦裝有壹定的防輻射效果,這是科學結論。但是,有壹種科學說法延伸到生物領域,就是衰減的輻射對人體健康沒有意義。\x0d“防輻射孕婦裝”不是沒用。戴上它可以得到更多的關註,在公交車上被讓座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歐美、日本等國家從未有過這種產品,但在中國已經成為壹個龐大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