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需肥特性氮肥追肥的關鍵時期是拔節期。冬小麥返青抽穗後,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齊頭並進,養分吸收迅速增加,是決定小麥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的關鍵時期。
因此,除了全部有機肥、磷、鉀肥和壹部分氮肥作為基肥外,大部分氮肥從開始到拔節期以追肥為主。
個體與群體的矛盾突出。冬小麥是越冬作物,單株分蘗,每畝有效穗數與畝產量密切相關。
但分蘗期對氮肥有反應,過量施用容易導致無效分蘗增加,植株倒伏。
小麥的生長和分蘗還與品種特性、播種量和播種質量、土壤肥力和含水量、氣候條件等因素有關。
因此,春季追肥應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輪作施肥要兼顧冬小麥和夏玉米輪作,施肥要考慮輪作施肥的特點,把兩種作物看成壹種。
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兩種高產作物施氮量大致相同,但冬小麥應主要施磷肥,夏玉米應主要施鉀肥。
小麥播種前適當深耕,既能滿足冬小麥的需要,又能為夏玉米根系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冬小麥施肥技術的具體做法是先明確施肥田所在的種植區域,然後以連續高產近三年的平均產量提高10%-15%作為目標產量,再求出相應的施肥量。
關於肥料分配,有機肥、磷鉀肥都作為基肥;強調氮肥的施用應適當推遲。除西部所有雨養旱作麥區和華北55%雨養冬麥區外,其他大部分麥區基肥施氮量不超過總量的壹半,其余主要作為追肥,從始施至拔節期。
因地制宜。
冬小麥苗情是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生產管理的綜合表現。在對表的基礎上,根據具體苗情采取不同的水肥管理措施。
冬小麥施肥註意事項總結各地冬小麥施肥現狀,可以發現農民應註意避免的7 * * *個問題。
壹是有機肥施用量不足。
隨著農村條件的改善,農民積累農家肥的積極性降低,養殖業逐漸由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轉變,農民的畜禽糞便量減少,而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利用率不高,導致有機肥施用量不足。
二是化肥施用結構不合理。
很多農民在確定施肥量時不考慮土壤養分含量和小麥產量水平,盲目施肥現象比較嚴重。
特別是隨著小麥總產量的增加,化肥用量也在增加,其中氮磷肥用量普遍過量,導致無效分蘗增多,莖稈變細,抗倒伏、抗寒、抗病能力下降,往往冬季遭受凍害,春末受寒,中後期病蟲害加重,容易倒伏,從而影響產量。
第三,稭稈還田,不加氮肥。
稭稈還田是解決有機肥短缺的有效措施,但很多農民對這項技術掌握不到位,稭稈還田後也沒有追施氮肥。
在稭稈腐爛的過程中,要吸收和消耗壹定量的氮。如果氮肥不足,稭稈腐爛和麥苗生長會爭奪氮素,造成“黃弱苗”。
第四,施肥方式不合理。
冬小麥產區壹些中低產田或土壤貧瘠地區有壹種“壹炮打”的施肥方法,即整地播種期,所有化肥壹次性施入土壤,生長期不追肥。
壹方面,由於灌溉條件的限制,肥水不協調,“壹炮”影響肥效;另壹方面,冬小麥返青前的需氮量不足30%,但很多地區在返青期40% ~ 50%壹次性施入氮肥,甚至高達70%。
五是追肥時期不當。
大部分冬麥區追肥在返青期進行,早春是小麥春季分蘗和基部節間伸長的關鍵時期。過早追肥往往導致無效分蘗過多,麥田群體過大,莖稈過細,基部節間過長。還會造成小麥生長中後期的封田、通風透光差、白粉病等病害,導致後期容易倒伏,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六是忽視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微量元素也是冬小麥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
冬小麥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會導致生長不良,減產。
近年來,隨著小麥產量的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消耗增加,許多地塊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特別是不施有機肥或有機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塊。
第七,盲目施用新型肥料。
目前市場上各類新型肥料質量參差不齊。
有的科技含量不高,過度炒作,導致農民在施肥方向不明確、施用方法不明確的情況下,認識不清,盲目施用,造成減產和經濟損失。
以上是關於冬小麥需肥特點和如何施肥的信息。希望以上信息能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