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穆迪(Raymond A. Moody)博士在研究了150名瀕死體驗者(臨床死亡回來的人)的案例後,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的真相。
雖然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和經歷它的個人性格有很大的差異,但需要肯定的是,這些人的“瀕死體驗”的陳述中有不可忽視的相似之處——我粗略地總結為14,按照感情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
1.知道死亡
他們聽到醫生或其他在場的人清楚地宣布了他們的死亡。他會覺得自己的體力耗盡到了極限。
體驗快樂
“瀕死體驗”開始時,有壹種平和、安詳、愉悅的感覺。壹開始我會感到痛苦,但這種痛苦會壹閃而過,然後我會發現自己懸浮在壹個黑暗的維度裏。他被從未有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包圍著。
3.奇怪的聲音
在“快死”或“快死”的時候,空氣中飄著奇怪的聲音。壹個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了壹個類似音樂的曲子,是壹個很美妙的曲子。
進入黑洞
壹些人報告說,他們感到突然被拉入壹個黑暗的空間。妳會開始有所感覺,就像壹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就像壹個過渡區,壹邊是這個世界,壹邊是異鄉。
5.靈魂出竅
我發現自己站在身體之外的某個地方,觀察自己的身體。壹個落水的人回憶說,他離開了自己的身體,壹個人在壹個空間裏,仿佛自己是壹片羽毛。
6.語言限制
他們試圖告訴別人他們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壹位婦女說,我試著和他們說話,但是沒有人能聽到我。
7.時間消失了
在出竅狀態下,時間的感覺消失了。據回憶,在那段時間裏,他不停地進出自己的身體。
8.感官敏感度
視覺和聽覺比以前更靈敏了。壹名男子說,他從來沒有看得這麽清楚,他的視覺水平得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提高。
9.孤獨無助
之後會有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壹名男子說,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無法與他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獨。”
10.陪伴他的是“人”
這時,周圍出現了其他“人”。這個“人”要麽是幫助他們安全過渡到死亡之國,要麽是告訴他們,喪鐘還沒有敲響,他們要回去呆壹段時間。
11.光出現了。
瀕死體驗的最後壹刻,會有光。這種光有某種“人性”,這壹點很清楚。
回顧人生。
這時候當事人會對自己的人生做壹個全景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形容,就是“壹幕又壹幕,按照事情的時間順序移動,甚至伴隨畫面,可以重新體驗當時的壹些感受和情緒。”
13.邊界障礙
這個時候,人們會遇到可以稱之為“邊緣”或“邊界”的東西,阻止妳去某個地方。關於它的形式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壹灘水,壹團煙,壹扇門,荒野中的壹道籬笆,或者壹條線。
65438+
如果妳有幸被救,人在“瀕死體驗”達到壹定程度後,壹定會“回來”。當初很多人都想盡快回到自己的身體裏。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加深,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有光,這種情感就更強烈了。
然後,妳真的“回來了”。
人是壹種依賴精神的生物。當他“快死”的時候,微弱的白光可以讓死亡不那麽可怕。當壹個人死了,他的整個人生都會被重新評估。這個評價不取決於妳是否富有,而只取決於妳在生活中與他人分享了多少愛和溫暖。
第二,有沒有死亡的跡象?
根據很多朋友收集的死亡征兆的例子來看,有些挺有名的,有些很常見。從這些例子可以完全證明,人是可以產生死亡征兆的。
今年3月,看到壹則新聞報道,壹位老人身體壹直很好。有壹天,他覺得自己要死了,於是用粉筆為家人寫了壹首詩,然後安詳地死去。這件事給了我們壹個疑問,那就是老人是怎麽知道自己要死的?
他對自己的死亡有預感嗎?
老人對自己死亡的預感,或許可以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理解。比如他覺得自己的身心衰退已經支撐不住了,所以他可能在心理上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可以從人的理性中產生。但也有壹些非生理性死亡,比如突發災難。比如車禍或者突發的緊急情況,即使是死人也會感覺到死亡的前兆。這怎麽科學解釋?
以下是收集死亡征兆的壹些例子:
1黎巴嫩總理哈裏裏
在被暗殺前,他預見了自己的死亡。讓·布拉特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透露:“當時,哈裏裏明顯感覺到‘死神’正在向我們靠近。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說的話:‘對的事情終於來了,妳我可能都要完蛋了。’沒想到幾天後,壹場爆炸真的見證了哈裏裏的死亡預言。2008年2月4日下午6時438分左右,由4輛豪華轎車和護衛吉普車組成的哈裏裏車隊在經過聖喬治酒店門前時發生劇烈爆炸。剎那間,哈裏裏的汽車已經陷入壹片火海。
2.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於2000年沈沒。
在壹次采訪中,去世的海軍軍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流著淚說:“我不知道為什麽,我丈夫似乎有壹種死亡的預感。在踏上死亡之旅前不久,他悄悄給我寫了壹首悲傷的告別詩,其中最不祥的壹句話是這樣的:雖然我真的不想去想死亡,但當死亡的時刻來臨的時候,我真的想悄悄對妳說:‘親愛的,我永遠愛妳!’就在他悄悄地寫下這首詩的時候,他悄悄地把它留在了家裏。
3.毛澤東死前的獨白。
1975 10 1的早晨,毛澤東沒有看書,也沒有睡覺,只是壹個人靠在床上,靜靜地思考著。突然,他對自己說:“這可能是我最後壹個國慶節,最後壹個‘十壹’。”壹年後,9月9日,毛澤東在北京逝世。
4.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建議
在他的書中,提到壹個朋友曾經談到他的夢,在夢裏,朋友在爬山的時候摔死了。榮格立即提醒他近期不要冒險。對方很不以為然。不久後,這位朋友在壹次登山活動中,因為固定身體的鎖滑落而墜崖身亡。
5.美國醫生的研究
美國醫生威廉·格林、史蒂夫·戈爾茨坦和亞歷克斯·莫斯壹直在研究死亡現象。他們研究了成千上萬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後的故事。結果顯示,大多數人預見了自己的死亡。而且,對自己死亡的預感不是預言,也不是為自己的事情做準備,而是壹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通常希望壹切都能井然有序。很多人在死前會陷入抑郁狀態,持續時間從壹周到半年不等。醫生認為,這種奇怪的抑郁癥是由我體內的荷爾蒙變化引起的。這種莫名其妙的抑郁癥的心理特征就是讓中樞神經系統為不可避免的死亡做好準備。
6.中國職業形象對話心理咨詢師何明華解釋。
心理咨詢師何明華,中國精神分析專業形象對話心理咨詢師何明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這種“死亡預感”的現象與人的潛意識有很大程度的聯系,是人的心理情結在起作用,尤其是這些預感往往發生在猝死之前。人的潛意識是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智慧,潛意識所包含的信息量遠遠大於人的意識。每個人潛意識裏都會有死亡的沖動,心理學上稱之為“死亡本能”。
7.弗洛伊德在他的書中提出了超越音樂的原則。
1920《超越音樂原理》壹書提出了壹套“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相對概念。當人在生活中得不到足夠的快樂,或者精神壓力讓自己覺得生活是壹種痛苦的時候,人對生命的渴望就不是很強烈,然後潛意識中死亡的本能就占了很大壹部分。當死亡的潛意識動機足夠強烈時,相應的事件就會在現實中發生。何明華說,人對死亡的預感,可以說是這種死亡本能被激發和擴大的壹種表現。所以很多人對死亡的預期會表現出壓抑的心理狀態,這說明當時他們的潛意識“死亡本能”非常活躍,而生物本能相對壓抑。
何明華說,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總能量是壹定的,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變化的。如果人們在預期死亡時及時接受心理治療,就應該正視自己的潛意識心理狀態。通過喚起他們對生命的渴望,擴大他們對生存的渴望,使他們的生物本能更加活躍,抑制他們死亡本能的作用,就可以避免死亡。說明這種“死亡預感”現象與人的潛意識有很大程度的聯系,是人的心理情結在起作用,尤其是這些預感往往發生在猝死之前。人的潛意識是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智慧,潛意識所包含的信息量遠遠大於人的意識。每個人潛意識裏都會有死亡的沖動,心理學上稱之為“死亡本能”。
本能理論在壹定程度上可以解釋人的事件,但還有壹些死亡前兆是由其他“物質”反映出來的,沒有所謂的心理作用,所以用本能理論沒有意義。比如中國歷史上經常提到,壹個偉人死的時候天象異常。
——網上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