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湖南方言的由來

湖南方言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語”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生活在湖南。20世紀80年代以來,湖南不斷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址。“石門人”化石最早發現於1992年石門縣燕兒洞遺址,距今約2萬年。

在古代,湖南主要居住著三個苗族部落。《史記·正義》記載:“吳雲起,三苗之國,左洞庭,右栗鵬,...現在江州、鄂州、越州也是三苗之地。”經過與中國的長期戰爭,三苗逐漸衰落,在歷史上不再揚名。

後來,三苗部落在該地區發展壯大,建立了楚國政權,史稱“滿靜”。《詩品·瀟雅彩菊》說,“愚人美矣,大國糗矣。”楚國的祖先據說是中原的祝融部落,姓糜。《史記·楚世家》說:“楚之始祖,出自帝顓頊、列文。”他們從夏朝南遷到商朝,直到周初才在楚國定居。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征服了濮、越、巴、蠻等南方部落群,建立了強大的諸侯國。但楚國壹直為北方政權所不齒,楚國也公開宣稱:“我乃蠻夷,不以中華之名而驕。”北方的夏文化與南方本土文化相結合,最終形成了既與中原文化相聯系又保持自身特色的楚文化。

楚國對湖南的控制始於戰國時期。“戰國初,吳起湘楚喪王,南蠻與嶽,取洞庭、蒼梧之地,故湘東兩盆入楚。後又西附沅水、澧水流域,稱巫,全湖南在楚。”(譚啟祥1987:300)

楚地理位置特殊,其語言可能與北方的華夏語、西方的藏緬語、南方的苗瑤語、東南的壯侗語都有過接觸。因此,楚國的漢語應該吸收多種語言元素,具有獨特的風格。起初,這種語言可能與漢語沒有太大區別。楚政權自建立以來,雖然與中原政權長期敵對,但兩者之間的交流從未中斷。楚國的原始居民是少數民族。楚國為了加強統治,必然會加快與這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漢語的這種新變化,可以稱之為“楚語”。

古代漢語的使用以黃河中遊為中心,而今天,吳語、湘語、粵語也開始播種發芽。古楚語包括湖北、湖南及周邊長江中遊地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楚語是今天湖南方言的前身。(袁家華等1983:19)

古楚語的原始特征無法考證,只能從壹些歷史記載中窺探它的壹些特征。“楚言”壹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楚靈隱(官至相當丞相)與鄭作戰,“諸車入清門,逵城。郡門不發,楚顏出。”可見當時楚人說的語言已經叫“楚言”,與中原諸侯國不同。《孟子·滕文公論》記載,孟子在嘲諷楚人的許諾時,也說“今人也尷尬”。但由於徐行能夠“從楚之騰”宣傳自己的學說,能夠“從宋之騰”與陳翔兄弟交流,所以當時的楚語雖然與北方中原的語言不同,但仍是漢語的壹種方言。

古楚語和北方漢語的區別可能主要體現在詞匯和語音上。宋代黃《翼騷序》說:“屈、宋之騷,皆以楚語寫之,謂之楚物,故可用楚語形容,如些、才、羌、謗、絆、辯、糗、糗等。”解釋楚國文子的名稱,《左傳·弓玄四年》說:“楚人稱之為乳谷,虎於菟,故稱鬥谷於菟。”可見,漢語中同壹意思在楚國的表達有很多不同之處。《楚辭》中的“xi”和“壹些”也可以看作是古代楚語的語法特征。但作為此時的中國人,楚語應該是指當時楚國上層社會流行的語言,可能被稱為楚國的* * *諧音,而大多數普通百姓還是少數民族,壹般不說漢語,但還是說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漢代的“南楚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楚語在漢代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漢代楊雄方言中可以反映出來。下面是方言中與楚有關的地名。先排列地名,再排列數字。數字表示這個地名在方言中出現的次數。數據來源於丁啟禎的《秦漢方言》,我們整理了壹下。方言中的地名可分為三類:(1)褚晨地名:楚42/褚晨江淮之間9/褚晨之間5/楚郢以南2/褚晨2/荊楚1/楚1/楚北郊1。(2)“南楚”的主要名稱有:南楚27/11/7/6/2/4/1/6。(3)“江”與“湘”的主要名稱有:江湘8間/江綿2間/元與李2間/江元2間/江湘郊協1間/湘潭1間/香香協1間。

我們再來看第三種地名。這裏涉及的地名比較具體,容易確定。“江”就是現在的長江。“湘”就是現在的湘江。《水鏡·朱》卷三十八:“響水出石安縣、零陵縣、陶陽縣、泉陵縣、崇安縣、陵縣、銀山縣、醴陵縣、臨湘縣、羅縣、夏娟縣陽山,北入郁江。”“元”就是元江。《水經註》卷三十七:“水原自張伽蘭縣流出,經武城縣、舞陽縣、林園縣,東至長沙夏郡,北至余江縣。”“李”就是麗水。《說文》:“李,水出南陽羅橫山,入汝東。”《漢書·地理誌》說:“郡填山,水出。”《水經註》:“澧水出武陵沖縣西。”“潭”是廣西的榕江,發源於湖南西南角。郭璞《晉代方言筆記》:“譚,水之名,出武陵。”《漢書·地理》:“武陵郡武城郡下有壹潭水。”韓誌:“武陵縣武城縣玉山,自池水來。”漢代的闞城縣縣治,在今湖南省荊州市西南。“勉”就是湖北的漢水。《水經註》:“漢水出隴道縣古中山,原名水漾。東流至五都居縣,東南為漢水,與羌水合,江夏安陸縣綿水,故名漢水。它往東到竟陵,在那裏與洶湧的水相遇,它往東越過三座小山,在那裏水接觸到大別山的南面,進入河流。”“九本”就是湘南的九本山,在寧遠縣的東南部。《山海經》第十四:“南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葬九嶷山與順治,在長沙零陵界。”郭璞《方言筆記》:“九岐,山名,今零陵英島縣。”這些地名,除了綿水,都是湖南的。

再看另外兩類。類別(1)主要涉及楚和褚晨,而類別(2)主要涉及南楚。“楚”和“南楚”是什麽關系?“南楚”是楚國的南方,還是南方的壹個獨立地區?我們認為廣義的“楚”應該包括“陳”、“楚”、“南楚”。從狹義上講,楚國是這個地區的中心。楚和雖然在管轄上沒有並列,但至少在方言的不同方面是並列的,因為《方言》本來就是提供方言詞語分布的書。在討論不同的方言時,“楚”常常與南方的和北方的陳並列使用。《史記·貨殖列傳》說:“陳在楚夏之交。”21(21)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打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以北),楚國被迫遷都陳誠(今河南淮陽)。因此,應指“陳”和“楚”,包括湖北的大部分地區和河南的部分地區。“南楚”往往伴隨著“江”、“項”。《史記·貨殖列傳》說“江南的衡山、九江、張羽、長沙,也是南楚。”這裏的“衡山、九江、張羽、長沙”指的是當時的四個諸侯國,包括湘贛大部和兩廣部分地區。郢是楚國的首都,位於湖北和湖南交界處的長江上。可見,“陳”、“楚”、“南楚”是以長江為中心,由北向南連續的三個區域。

從廣義的楚來看,湖南在楚的範圍之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漢代的“楚語”,尤其是“南楚”漢語,是現代湘語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