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作者曹雪芹先生告訴我們,賈寶玉最後出家,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家族的敗落中遭遇重大挫折,更是因為他在佛教中有著光輝的根。所以作者特意安排賈寶玉在第22節悟禪。
那麽,賈寶玉在這種沈思中有沒有悟出什麽呢?從原文來看,賈寶玉在吳禪之後,承認自己因為戴宇的威逼而“尚未覺悟”。這是不是說明他什麽都沒意識到?
相反,寶玉雖然被黛玉逼得啞口無言,但他的沈思卻很有收獲,他至少從中學到了兩點:第壹,他相信自己很用心,但卻把心用錯了地方,純粹是浪漫;第二種是妳以為自己很有才華,其實很無能。
寶玉的使命是護花,吳禪讓他認識到,所有的當事人都不需要他的愛。賈寶玉壹直很自負,是壹種和世界壹樣獨立的自負。他認為世界的知識不如他。全世界都在名利中跑來跑去,只有他把關愛閨閣女人當成自己的使命。而且他對閨閣女子的愛,完全沒有世俗所認為的齷齪自私。他只是希望每壹個閨閣女子都能避開世俗的煩惱,美麗地綻放。
所以,當寶釵等人勸他上進時,他諷刺說:“好好的壹個幹凈潔白的女兒,也學會了撈功名,成了漢奸。”
在他看來,女孩子應該像花壹樣,只管綻放,不要沾染世俗的名利。為此,他願意壹輩子待在內簾,心甘情願地被姐妹們驅趕。
在他心目中,這是壹項偉大的事業,被他呵護的姐姐們也會愉快地接受他的愛與關懷,願意長久地圍繞在他身邊,享受他的愛。
然而,這壹天,他的視力受到了打擊。
這壹天,是寶釵的生日,大家在壹起看戲。——馮調皮地指著壹個表演者對大家說:“這孩子打扮得像個人,妳們再也看不見了。”她故意不說是誰,大家心領神會卻不戳。只有湘雲緊張得口無遮攔,說:“像是林妹妹。”
寶玉知道黛玉小,湘雲說這話會得罪黛玉,便向湘雲使眼色。不料,戴宇和湘雲對他的好意並不領情,他們都對他大發脾氣。本來想兩地維護,結果“兩地詆毀”。這就是俗話說的:好心做錯事,所以事與願違,怎麽能不令人沮喪呢?
更讓寶玉傷心的是,他的好心得罪了兩個人,但彼此並沒有嫌隙。他們反而有說有笑,留下他壹個人當護花使者。這就是“我把心交給明月,明月卻照在溝上”。寶玉對自己的護花事業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它們真的需要我去呵護嗎?為什麽我為他們傷透了心,他們卻不領情?我好擔心他們,他們卻相親相愛,把我冷落在壹邊,讓我成了壹個“裸體的人”。
“來去無牽掛裸奔”是魯在《魯醉五臺山》中的歌詞。魯也是壹個有智慧、有根底的人,所以他的歌詞裏有禪意。寶玉聽到這句歌詞,只覺得很美,後來才明白它的內涵。
魯也是壹個愛管閑事、杞人憂天的人,他因為在關西鎮醉酒而改變了命運。起初他出家是為了避禍,最後卻因為開悟而成了真正的和尚。
這就是芝罘所指出的:“寶玉無情之心,不能不流於無情之地”。出家是空的,就是無情,能夠放下壹切。賈寶玉本來是壹個多情的人,但是在開悟的過程中,他認識到,因為人不需要他的親情,所以親情很容易被惹惱。所以,慢慢的,他會從深情走向無情。
這是寶玉開悟的第壹個收獲:他意識到自己壹直引以為傲的風情其實只是浪漫。作為他職業生涯的保護者,朱芳不需要它,所以他不會感激它。正如他在讀《莊子》時讀到的,“山自破,源自盜”,壹切都是自破。
寶玉的自負讓他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個無能的人。寶玉的自負,不僅自負有見識,而且自負有才華。他把保護閨房裏的花朵作為自己的使命,也是因為自負,他才有能力保護朱芳,讓她們無憂無慮地綻放。
但是,在黛玉和湘雲的情況下,他意識到,“現在,這兩個人還沒有妥協。妳以後想要什麽?”目前只有兩個人的矛盾,他沒有能力解決。他以後還能幹什麽?有什麽能力幫助更多的閨房女性?
這個打擊也挺重的,我自信能力很高。突然發現自己連最簡單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以前的自信消失的無影無蹤。聯想到《南國經》中的壹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能者無所求,而遊以食,使其如滄海孤舟。沒有目標和方向,人生突然失去了意義。”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寶玉寫了壹首詩:
妳證明我,心證明意義。
沒有證據,但是沒有證據。
沒有雲證明,是根據情況來的。
嫂子難懂,寶玉怕別人不懂,又編了個“寄生草”:
我不是妳,我也不從他那裏了解伊拉克。來來去去都沒問題。妳有什麽好傷心的,又有什麽好開心的?都說過它們很近很密?為什麽以前很無聊?到現在回想起來也沒意思!
這首《寄生草》充分表達了寶玉此時的迷茫和無奈。寶玉是有情的,他的情是有望得到回應的。我對妳好,也希望妳對我好。我愛妳,我希望妳能感受到我對妳的愛。所以在他心目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互動建立起來的。沒有互動,人就沒有悲喜,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隔閡。
由此也可以看出寶玉的佛性,以及入世後他的觀念與儒家的沖突。儒家的親疏是由血緣決定的,寶玉卻認為是由交往決定的。沒有互動就沒有親密,沒有互動就沒有悲喜。
然而寶玉的觀念在此時受到了沖擊。湘雲和黛玉是和他互動最多的人。湘雲陪他度過了童年,黛玉陪他度過了少年,兩人親密到同吃同睡。然而沖突發生時,兩個親近的人疏遠了他,他卻無能為力。
所以,這裏他有壹個反思:“為什麽以前很無聊?到現在回想起來也沒意思!”為什麽我以前那麽愛妳?現在想來,壹切都成了無聊之舉。什麽都沒做也沒意思,做過的壹切都變得沒意義。毫無意義。為什麽這麽做?所以出家很沒心沒肺,沒有親人朋友,沒有悲傷也沒有快樂。妳可以拋下家人離開。從此妳的親人就是捐贈者,陌生人也是捐贈者。
這種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是非常深刻的。雖然寶玉很快就從疤痕中恢復過來,忘記了疼痛,還在閨房裏忙碌,但他對日後出家的影響早已深入骨髓,到時候會自動浮現出來。
這是寶玉開悟的兩大收獲:他認識到了自己的自愛和無能。這兩大收獲,是日後促使他“懸崖勒馬”的兩大因素:他會因情而無情,他壹定會放棄離開;因為他無能,他知道這個世界不需要他,他不配留在世俗中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