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新視角——第五屆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012
名詞短語的類型學研究,商務印書館編,2012。
2009年
《漢語形式與功能研究》,程功、劉丹青主編,商務印書館,2009年。
2008年
《語法調查與研究手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05年
《語言學與中國研究前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史汝傑、宮田壹郎主編《武玉明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2003年
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
《主題與焦點新論》,徐烈炯、劉丹青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98
題目的結構與功能,徐烈炯、劉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南京方言音系檔案》,侯景毅主編的《現代漢語方言音系數據庫》分冊之壹,劉丹青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徽州方言研究》,劉丹青為第三作者,平田正治主編。日本東京好文出版,1998。
1996
《南京方言詞典》,李榮主編的《現代漢語方言詞典》分冊之壹,劉丹青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1995
《中國語言學》,錢乃榮主編,第八章劉丹青主編,並擔任編委會。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1994
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邵敬敏主編,劉丹青主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1990
《現代漢語》,錢乃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修訂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1987
《語言學概論》,,劉丹青,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2013
《漢語方言領屬結構的語法庫類型》,語言研究叢書,第10輯,上海辭書出版社。
“粵語先例”與“天”的跨域投射與虛實用法解讀,臺灣省中央研究院語言與語言學專刊第50期。
中國特色的量化詞匯:多/少二分法與所有/有/無二分法,木村秀樹教授中國文化記憶系列叢書,日本白蒂學會。
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兩項任務:語法知識庫與突出範疇,《方言》,第3期,2013。
突出類的典型例子:普米語的趨勢類,民族語言,第3期,2013。
民族語言中人稱代詞的語音象似性(顏、劉丹青合著),《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
2012
漢語的幾個突出類別:語言儲存庫的類型學視角,《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2012。
初級重疊和次級重疊:重疊歷時來源的多樣性,方言,第1,2012號。
《高學術精神的永恒價值和現實意義》,載《語言學》第45輯,商務印書館。
實詞的感嘆與感嘆詞的感嘆,語文學習,第3期,2012。
北京話代詞“人”的前置詞綴——兼論“人”在其他方言中詞綴的平行表達(達夫、劉丹青、、顏合著),《語言科學》,第4期,2012。
漢語比較句與話題結構的同壹性:突出範疇擴展的壹個例子,《語言研究》,第4期,2012。
《論漢語的類型學特征》(下),《語言學研究》,11系列,高等教育出版社。
漢語實詞的表意重疊:範疇轉移及其類型學背景。東方語言學家41-1,2012。
2011年
《論漢語的類型學特征》(上),《語言學研究》,第10輯,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所有格句的語義傾向和信息結構,《中國漢語》,第2期,2011。
感嘆詞的本質——替代詞,《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2011。
“河南光山方言“裏”的多功能虛詞“的”——時間描寫和語義演變分析”,、劉丹青合作,《語言研究》,第2期,2011。
《現代方言中漢語史語法類型的存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2011。
語言儲存庫的類型學構想,當代語言學,第4期,2011。
2010年
漢語是動詞性語言——論動詞性語言和名詞性語言的類型差異,《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2010。
李的幾個語法術語述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
構式的語義透明性和句法地位——當代流行構式兩例,《東方語言學》第7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
《& lt個人範疇>引言(劉丹青、強星娜),南開語言學雜誌,第1期,2009。安娜·西維爾斯卡《個人範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 lt類型學導論——語言學* *與差異>:導論,林賽·威利,類型學導論——語言學差異與差異,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話題優先的句法後果,《漢語形式與功能研究》,程功劉丹青主編,商務印書館,2009年。
《普通話語法中的東南因素》,漢藏語雜誌第4期,商務印書館,2009年。
實詞的擬聲詞重疊及其相關結構,《中國漢語》,第1期,2009。
漢語指示語語音象似性的跨方言研究(下),《當代語言學》,第1期,2009。
2008年
漢語指示語語音象似性的跨方言研究(上),《當代語言學》,2008年第4期。
漢語名詞性短語的句法類型屬性,《中國漢語》,第1期,2008。
《再分析的無標度解讀》,《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1期。
並列結構的句法局限性及其初步闡釋,《語法研究與探索》(14),商務印書館,2008年。
謂語重疊問句的語言特征及其闡釋,語言學系列第38期,商務印書館,2008年。
話題理論與漢語句法研究,當代語言學理論與漢語研究,沈主編,商務印書館,2008年。
跨漢語方言的空間句法:共謀和競爭的原則和因素。在徐丹(編輯。中國語言中的空間:跨語言共時和歷時的觀點。斯普林格,2008年。
2007年
《語法術語的象似性及其利弊》,《趙巖學術期刊,春季卷(創刊號)》,四川詞典出版社,2007年。
《論語法比較的研究框架》,《中國教育研究》(韓國),2007年第6期。
話題標簽何去何從?——論廣義歷時語法化的三個領域,《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三)》沈家煊、、李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
2006年
名詞短語調查研究的壹個框架,《語文學習》,第1期,2006。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三種模式》,《漢語方言》第1期,商務印書館,2006年。
《比較句與對等比較句——著名語言學講座節選》,雲桂斌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焦點(強調成分)調查研究框架》,東方語言學第壹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05年
漢語關系從句標記類型初探,中國漢語,第1期,2005。
從所謂“補語”看古代漢語語法體系的參照系,《中國歷史報》第五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崇明方言的指示語——復合系統及其背後的語言(劉丹青、劉海燕合作),《方言》,2005年第2期。
《語法調查與研究中的依存句》,《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3期。
形容詞和形容詞短語的研究框架,《民族語言》,2005年第4期。
句子與疑問句和祈使句——節選,語言科學,2005年第5期。
非典型連字句作為典型構式句,《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4期。
小句中的句法結構:節選,《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第3期。
漢語否定形態和句法類型的方言比較,《中國語言學(日語)2005年第252期》。
2004年
《先秦漢語語序特征的類型學觀察》,《語言研究》,第1期,2004。
深度與廣度:21世紀中國語言學的追求,21世紀中國語言學,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2004年。
理論語法在哪裏與語言教學相遇?《語言理論與語言教學》,張鴻銘、謝家豪、唐秀玲主編,香港教育學院出版,2004年。
《漢語中的壹個賓語標準句詞——從陶說起》,載《慶祝中國語言文字誕生50周年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
話題標記從何而來——語法化中的* * *與個性,樂在其中——石峰、沈中偉主編《王士元教授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基礎語法評論:共時和歷時的視角》希拉裏·沙佩爾主編。《中國語言學雜誌》,第32卷,第1期,2004年。
話題突出語言的壹個更具特色的屬性。《中國語言學雜誌》,第32卷,第1期,2004年。
2003年
《蘇州方言中的“了X”復合詞》,《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4期。
* * *與語法化中的個體性、單向與雙向——以北方吳語同義多功能虛詞“打”、“幫”為例,載、洪波主編《語法化與漢語研究(壹)》,商務印書館,2003年。
《比較句的考察框架和研究思路》,《現代語言學理論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戴主編,民族出版社,2003年。
《論漢語方言語法考察框架的現代化》,戴昭明主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與探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02年
《復元實詞與語法化》,潘武雲主編,《東方語言文化》,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
漢語通用成分的語義和句法屬性,《中國漢語》,2002年第5期。
《漢藏語系語序類型學的若幹課題》,《民族語言》,2002年第5期。
《漢語中的框架介詞》,《當代語言學》,2002年第4期。
《上海方言否定詞的文本統計分析》,語言學叢書第26號,商務印書館,2002年。
2001年
漢語類給予及物結構的類型學研究,《中國漢語》,第5期,2001。
吳語的句法類型,方言,第4期,2001。
論話題焦點敏感算子“可”(劉丹青、唐合作),《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2001。
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和疊加,《語言研究》,第2期,2001。
《方話題成分的若幹類型學習參數》,載《中國語言研究》(香港)第9期,2001。
漢語方言語序類型的比較,《現代漢語研究》(日本),第二期,2001。
關於元劃分的話題結構,載於《對語言問題的再認識——慶祝張斌先生從教50周年暨80周年紀念文集》,範開泰、齊虎陽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在2000年
《漢語互易實詞的配價及其教學》,載於《配價理論與漢語語法》,沈陽,中文出版社,2000年。
語法研究中的對象語言和參考語言,《語法研究與探索(十)》,商務印書館,2000年。
粵語句法的類型學特征,《亞太語言教育雜誌》(香港),2000年第2期。
語言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語言學方法之間的相互作用——評Her One-Soon的《漢語動詞結構中的相互作用和變異》,中國語言學雜誌,第28卷,第1期,2000年。
1999
語序* * *與歧義結構——漢語歧義的類型學解釋,載於《中國語言學新編——慶祝王士元教授65歲生日》,石峰、潘武雲主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9。
吳江方言的代詞系統及內部差異,李如龍張雙清主編《代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1998
《用普通話和上海話抄寫話題結構》(劉丹青、徐列炯著),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998期,第1期。
焦點與背景,主題與漢語“連”字句(劉丹青、徐列炯著),《中國漢語》,第4期,1998。
1997
《紅樓夢》中阿姨稱謂的語義類型研究,中國漢語,第4期,1997。
《港式漢語詞語劄記》,《詞匯構造通訊》(香港),第4期,1997。
虛歲與實歲的利弊及其選擇,中國語文通訊(香港),第1997期,第1期。
《蘇州話動詞謂語句》,李如龍張雙清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1996
詞類與詞長的相關性——論漢語語法的語音平面之二,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6。
“王夫人和薛姨媽,誰長誰小?——語言與方言的證據,中國語言通訊(香港),第1996期,第1期。
《東南方言的體標記》,張雙清主編,《動詞體》,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言研究中心出版,1996。
《蘇州話的體範疇系統和半虛擬體標記》,載胡主編《漢語方言體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1995
語義優先還是語用優先——關於漢語語法體系建設的思考,《中國研究》第2期,1995。
再論漢語語法單位的分類理論,《漢語學習》,第2期,1995。
無錫方言中的助詞“著”和“著”,載《中國語文》,第6期,商務印書館。
《蘇州話形容詞變體研究》(謝、劉丹青譯),《中國語文》,第5期,商務印書館。
《當代吳語言研究述評》(石汝傑、劉丹青合作),《語言研究》,第1995期,第1期。
1992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綜述,《中國語言學年鑒》(1993),中文出版社。
創新、突破、飛躍與缺陷──評《黃本》,《國學》第6期,1995。
1994
《論漢語語法的宏觀研究》,載於邵敬敏主編的《90年代的語法思維》,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親屬稱謂在非親屬交際中的應用(潘文、劉丹青合作),《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4。
“唯補語”初探,《語文學習》第3期,1994。
《南京青年流行語》(劉丹青、黃合編),《南北都市青年流行語》,華夏出版社,1994。
1993
《& lt南京方言詞典>簡介,方言,2號,1993。
漢語詞法的節奏制約——漢語語法“語音平面”系列之壹,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3,1。
科學精神:中國文化語言學的緊迫任務,江蘇社會科學,第1993期,第1期。
“他、她、它”的弊端、根源及對策,《中國建築》第4期,1993。
統壹與忠實,專名翻譯標準化中的兩大問題(劉丹青、石如傑合作),《語言文字應用》第4期,1993。
《中國稱謂中的老少倫理文化》,《中國月刊》第2期,1993。
中國稱謂中的男女倫理文化,《中國月刊》第4期,1993。
1992
吳江方言的G聲母研究,《語言研究》第2期,1992。
連詞“倒”的用法和語義,《中國學習》第6期,1992。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學》,第2期,1993。
《& lt南京方言詞典>簡介,方言,第2號,1992。
數字的數學文化意義(四),《學習語文》,第2期,1992。
數字的數學意義和文化意義(三),學語文,第1992期,第1期。
文化語言學的新收獲──讀《歷史大有希望的中國研究》第1992期,第1期。
1991年
從“Marry”與“Marry”的語法矛盾看漢民族對婚姻的集體無意識,《文化的語言學視野──論中國文化語言學》,上海三聯書店,1991。
從狀態詞看東方思維,東方文化,叢書1,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農業文化的語言反映,語文自學指導,第6期,1991。
數字的數學文化意義(二),學語文,第6期,1991。
論可數文化與無數文化——文化概念與文化學科研究對象新探,《東南文化》第5期,1991。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化研究,第1期,新華文摘,第1992期,3。
數字的數學文化意義(1),學語文,第4期,1991。
漢語特有詞類視角下的語法宏觀研究,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1991。
蘇州方言中的疑問詞和“可VP”句,中國漢語,第1991號。
文化研究中的語言介紹,東南文化,65438號+0991,65438號+0。
1990
《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數量與順序》,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0。中國人民大學復印教材《語言學》,第5期,1990。
1989
論“有”及其語用功能(劉丹青、段合作),《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9。
《蘇州話中的詞綴(二)》(謝、劉丹青、石汝傑、王平、張家懋著),《方言》,第3期,1988。
《蘇州話中的詞綴(上)》(謝、劉丹青、石汝傑、王平、張家懋著),《方言》第2期,1988。
1988
漢藏語系重疊形式的分析模式,《語言研究》,第1998期,第1期。
1987
語文宏觀研究五題,語文學習,第3期,1987。
形名共現與形容詞的定位,《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7。
漢語量詞的宏觀分析,《漢語學習》第4期,1987。
《當代漢語詞典中的詞與非詞問題》,《詞典研究》第5期,1987。
1986
用方言研究語言學其他學科,《中國導報》,第1986期,第12期。
論面粉,國學,第5期,1986。
《蘇州方言中固定與中介關系的表達》,《蘇州大學學報》第2期,1986。
蘇州話重疊研究,語言研究,第1986期,第1期。
《漢語對立動詞初探》,語言研究第壹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名詞短語的構成和分類,載於張公貴主編的《解釋中學教學語法體系》,中文出版社,1986。
《幾種特殊短語》,載於張公貴主編的《解釋中學教學語法體系》,語言出版社,1986。
主謂句的句式和類型分析,載於張公貴主編的《解釋中學教學語法體系》,中文出版社,1986。
1985
論兩類同位語詞的區別,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985期,第1期。
蘇州話量詞的確定用法和連讀變調(石汝傑劉丹青合編),《語言研究》,第1985期,第1期。
三類實詞句法功能的統計分析(莫與(劉丹青)合作),《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5。
“白”代表幾個語素?中國語言通訊,第2期,1985。
1984
論指人名詞時用“什麽”提問的現象,《語文學習》,第1984期,第1期。
《論新漢語語法對漢語語法理論的貢獻》(張公貴、劉寧生、劉丹青),《北師大學報》,第6期,1984。
1983
三補三反,中國月刊,第9期,1983。另外收錄在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的《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中,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親屬名詞綜合研究,《中國研究》第4期,1983。
《吳江方言聲調的初步調查》(張公貴、劉丹青),南京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83。
《論吳語語法的研究及其意義》,江蘇省語言學會年會論文集1982,江蘇省語言學會編輯,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學會出版1983。
1982
對稱格式的語法功能和表達功能,《中國知識》第三輯自刊,北京語言學會編著,地震出版社。
她,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