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徐誌摩的童年是什麽樣的?

徐誌摩的童年是什麽樣的?

壹船明月,起於徐誌摩香巢

又高又遠

壹個

浙江海寧和石霞古鎮是詩人徐誌摩的故鄉。

海寧有兩處徐誌摩故居。壹個是徐的老房子,另壹個是徐誌摩的新家。徐誌摩的老房子因為年久失修,兩年前被拆了。朋友說是江南民居風格的深宅大院,四個入口,上下兩層,位於石霞保寧廣場。徐誌摩曾經就讀私塾,上課,在這裏學習古文和書法,度過了童年和青春期。

我們現在要去參觀的是徐誌摩的父親徐神如與陸小曼結婚時修建的壹座中西合璧的小樓,名為“清源閣”。徐誌摩深愛著這座房子,並給它起了壹個浪漫的名字,叫“相超”。

清源閣建於1926。建築的外部是青磚堆砌,灰色瓷磚覆蓋。正門模仿了歐洲建築的風格。在門的上方,有兩堵高高的墻。清源閣周圍有紅磚線。大門口,金庸先生手書“詩人徐誌摩故居”四個字,牌匾下端,有“金庸表叔尊”題詞。

金庸和徐誌摩是表親。前幾年金先生回老家探親,特意為徐誌摩故居題寫了這個條幅,第壹次揭開了兩位親人的秘密。

清源閣大門對面,還有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手書的“徐誌摩故居”條幅,由於隱藏在紅花綠草之間,很少有人註意到。清源閣裏的裝飾和布置都是詩人自己購買和設計的。房間裏有紅色的西式家具,西式壁爐,銅床,藤椅,書桌,梳妝臺,處處透露著詩人的浪漫氣息。

裏面的大廳現在已經改成了介紹詩人生平和文學活動的地方。在房間的中間,有壹塊啟功先生的書《安雅唐》和墨寶在臧克家的匾。館內的資料向人們講述了徐誌摩在濟南黨家莊附近不幸被飛機炸死時,從童年到中年的人生歷程。

展廳裏有兩件展品最引人註目:壹件是徐誌摩關於濟南黨家莊之死的報道,震驚中國文藝界。另壹份是梁啟超為徐誌摩和陸小曼結婚時寫的結婚見證。

字裏行間寫著:“誌摩小滿去過,願我不要再當挑夫。徐誌摩,妳浮躁,所以妳在學習上沒有成就。妳是壹個對感情不投入的男人,甚至離過婚又再婚...陸小曼,妳要認真,妳要盡壹個女人的責任,妳不能妨礙徐誌摩以後的事業...妳們都是有經驗的人,離婚後都再婚了。妳們都是投入感情的,以後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願這是妳最後壹次婚姻!”

滄桑巨變。現在再看這份婚禮見證,感覺除了老教師之路的威嚴影子,似乎還能觸摸到許和魯沖破層層阻力,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艱難與艱辛。

清源閣二樓有徐誌摩和陸小曼的新房和衛生間,還有徐誌摩父母和徐誌摩前妻張幼儀(此時已被徐誌摩父母收為繼女)的臥室。樓中間懸掛著徐誌摩好友劉海粟親筆題寫、特邀康有為的“清源閣”字樣。

二樓屋頂還有壹個大露臺,是詩人自己設計建造的,名為“觀月臺”。徐誌摩經常來這裏,品評星月,作詩。站在二樓往下看,可以看到樓後有壹口小井。徐誌摩曾在此留下壹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梅,這清泉不洗誰來?”妳不解渴,誰解渴;妳不來誰來!這汩汩的井水,曾經反映了詩人的“強烈的激情”,見證了徐、魯“寧靜而快樂”的美好歲月。

徐誌摩和陸小曼的婚姻壹波三折。他們的婚姻“既與父親不和,又得罪了社會”,婚後並不幸福。陸小曼從北京來到上海,在社會上引起轟動。陸小曼擅長追求享受,比如劃船、開車、養花、賭博、玩票...所有這些都很精致。徐誌摩寫書教書,月收入近千元,滿足不了在陸小曼各方面的消費。陸小曼後來吸了鴉片。她原本想用大麻治療神經衰弱,但吸食愈演愈烈,她成了鴉片的囚徒。

徐誌摩生性善良,所以更加努力。陸小曼愛票劇場,徐誌摩也愛。他經常在舞臺上客串,用帶有石霞地方口音的京腔扮演陸小曼。據說京劇《三審》裏有壹場演出,陸小曼演蘇三,徐誌摩演藍袍陪審團,正是翁成了陸小曼後來的丈夫,演了杜天大人。

徐誌摩四處奔波謀生,陸小曼也和“三郎太”翁吳銳壹起潛入陳倉。陸小曼的感同身受讓徐誌摩很難過。生活中,徐誌摩為了增加收入,接受北大的兼職,往返於北京和上海之間,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在精神上,徐誌摩逐漸感受到愛情夢想的幻滅,但他也對別人說:“吳銳不是好人,我要好好保護她。”

在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下,徐誌摩漸漸陷入了極度痛苦的境地。為此他也曾發出過“詩人難只配落魄倒掛”的憤懣,也曾說過“我嘗蓮子心,心比蓮子心更苦;晚上心悸,噩夢揮之不去。誰知道我的痛苦?妳傷害了我,愛,我怎麽過這種日子?”心應嘆息。

但是,徐誌摩依然認為自己的愛情“只是壹顆柔軟的心,不是我的!”我仍然緊緊地抱著妳。除非是天空——但誰能想象那壹天?”這似乎回答了哲學上“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誰能想象”的“那壹天”,詩人徐誌摩不幸飛機失事,在濟南黨家莊去世。

據說人們發現徐誌摩的殘屍時,他的頭被打了壹個大洞,手腳被燒得像焦炭壹樣黑。壹代才子徐誌摩遭遇意外,死得這麽慘。

走出徐誌摩故居,回首望去,人死樓高,小樓已走過70多個春秋,詩人的浪漫情懷和溫柔情操定格在這中西合璧的香巢。對於來世,詩人曾經說過,“跟著我的手指走...並走向理想的天堂——愛、歡樂、自由,永別人世,永遠!”

徐誌摩的墓地位於海寧西山。

離開徐誌摩故居去西山墓,壹路蜿蜒,墓地離滬杭鐵路很近。據說石霞最早的鐵路是徐誌摩的父親修建的。徐誌摩墓地原在東山瑪瑙谷萬石窩,胡適之題詞“詩人徐誌摩之墓”。徐誌摩的老父親徐深總覺得這七個字太凝練,缺少詩人之子的東西。

這位老人經歷了許多曲折。請到徐誌摩生前的紅顏知己,被稱為世家才女的淩叔華,請她再為徐誌摩題字。淩叔華欣然同意,她的題詞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意思,轉化為“冷月映詩魂”。

題詞是詩人的知音,充滿詩情畫意,老先生終於全心全意。墓碑刻好後,比胡適之先生提到的舊墓碑略小。淩叔華的碑和胡適的碑,無疑是文學界的瑰寶。可惜現在這些都消失了。

早些年,石霞鄉村流傳著“徐誌摩的頭是金子做的”的謠言,於是有人挖開墓地尋找徐誌摩的“金頭”,將屍骨遺棄在荒野中。結果,金子無處可尋,墓碑被挪去建豬圈。也許這是上帝的旨意。徐誌摩的名句《我有壹份愛》中有這樣壹句話:“我有壹個破碎的靈魂,像壹堆破碎的水晶,散落在曠野的草叢裏。”詩人偶爾的壹句話,變成了壹句話的預言。現在讀這些詩,會讓人感到淒涼和寒冷。

徐誌摩在東山的墓地,因為墓早就破損,家鄉人用政府資金把徐誌摩的墓地搬到了西山北麓的白水泉,以示紀念。徐誌摩的表弟,著名建築師,同濟大學的陳從周教授設計並撰寫了《移動墓》。

西山墓園古典典雅,白石鋪地,青石為臺階,半圓形墓臺如月牙,有詩中“月牙派”之意。墓碑滄桑,海寧書法家、西陵印刷社原社長張宗祥先生根據胡適之原文補充題字。墓碑兩側有壹塊白石制成的書形雕塑,刻有徐誌摩《告別劍橋》等名句。

徐誌摩和陸小曼新婚時,遊西山,登魏紫亭,做愛,自娛自樂。所以詩人打算隱居在石霞。他說,“石霞至少有螃蟹和紅葉,足以助詩繁盛,不羨人間。”

我站在徐誌摩墓前,落葉飄零遠方,壹條壹流幽溪,詩人葬在故鄉的青山白水中。詩人的靈魂和故鄉的春風壹起唱出了“最美的詩”,這是《春聲》的前奏。

詩人喜歡春天,也許是因為春天像個姑娘。徐誌摩對春天有壹種細膩的感情。他微妙而幽默的詩《春》說:“蚱蜢爬在華乾的胸膛上,華乾羞愧地不停搖頭。突然,壹只稚嫩的手從草叢中伸出,抱住了孟浪的跳蟲。”巧妙揉合了春天裏的少女情懷,是詩人對理想愛情最感性的告白。

人們說徐誌摩是愛情詩的集大成者,也有人說他的詩太“甜”。其實徐誌摩的詩也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憤慨和無奈。看看他的詩《誰知道》裏“我”和車夫的對話:“車夫,這條路怎麽這麽黑?”“不是先生嗎?這條路真的——真的很黑!”詩中人物之間簡潔巧妙的對話,道出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坎坷道路和世界的黑暗。

對於人生,徐誌摩有另壹種解釋,是“似淒風,似悲雨,似落花”。對於情感追求的終極理想,徐誌摩寫道:“吹滅妳的光,她在墳墓的另壹邊等著,等著妳來吻,等著妳來吻,等著妳來吻!”孤獨而悲壯,是悲傷而美好的,甚至還有壹種冰冷的味道。

徐誌摩生長在壹個富裕的家庭,正應了“愛情只能生長在富裕的家庭”這句老話。徐誌摩是天生的愛美人士。他有幸生於豪門,在他的“小院”裏可以“無限溫柔”。我們試想壹下,如果徐誌摩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那麽無論他有多浪漫多深情,貧窮的家庭都承受不起。

徐誌摩像天上的流星壹樣落到了地上。他用短暫的生命創造了永恒的文學作品。中國的詩壇,可以感謝溫暖的溫室裏孕育的童心;好在,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人間還是流淌著壹股真摯感情的清泉。

徐誌摩的詩裏,有才情,有愛情,有真情,有世情,有無限深情,有浪漫情懷。徐誌摩“文筆清淡”(魯迅語)的風格,始終包藏著他壹生追求的浪漫情懷。徐誌摩與林的愛情,淩叔華的相識,徐小曼的愛情,都是用書法和真情流露出來的。在新舊交替舊時代,這是不容易的。

徐誌摩歌頌人間真情,人間真愛。他是中國文壇的異數,是中國詩壇的壹朵奇葩。徐誌摩用詩歌的形式來融化和鑄造詩歌的內涵。

詩歌的靈魂圍繞著雙山,而冷月是空的。70多年後,徐誌摩的浪漫熒光依然閃耀在歐洲的土地上。詩人《香榭麗舍大街,楓丹白露》的譯本至今仍在歐洲華人中流行。徐誌摩浪漫傳奇的壹生,折射出人間壹道彩虹。

“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

年僅35歲的詩人徐誌摩,給世人留下了壹首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