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放下“是非”,彰顯教育之美

放下“是非”,彰顯教育之美

超越邊界的美麗

“有壹個領域,

它位於

是非界限之外。

我會在那裏等妳。

當靈魂躺在綠草上,

世界的豐富多彩,

遠非言語所能形容。

……"

?-魯米在春天走進果園

魯米是古代波斯著名的詩人和神秘主義者。他的詩對世界神學、宗教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很大影響。

當我第壹次看到這些詩時,我的心弦突然被撥動了。“超越是非界限”就是那種無與倫比的豐富和美好,不就是我壹直向父母描述的嗎?

養孩子,要想真正踐行愛與自由,要想讓孩子在中國教育中勝出,作為父母,首先要“放下是非”。

而心理咨詢就是魯米描述的是非界限之外的地方。人帶著疲憊的神色黯然,在那裏讓靈魂躺在草地上,起身時身體變得輕盈,世界的豐富和光明再次展現在眼前。

心理咨詢之所以這麽有效,是因為放下了是非。即使來訪者和心理咨詢師觀點不同,也要尊重對方的壹切,無條件接受他。比如妳愛學習,不斷充電,對方卻不愛學習。妳不能指責他教育他。來訪者是同性戀,妳的性取向是正常的。雖然日常生活中妳是反對同性戀的,但是在咨詢過程中壹定要壹視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視和反對。

有壹個外國故事,讓人吐槽後深思。

壹個顧問外出度假時,壹個小偷進了他的房間。在偷壹個房間的時候,來了壹個想咨詢的人。小偷心想,不要浪費這點咨詢費,再說了,撞見了也說不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啊!於是他決定假扮顧問。他壹本正經地坐著,聽著來訪者痛苦的講述,中間幾乎沒說什麽,只是頻頻點頭假裝聽懂,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咨詢結束,來訪者心滿意足的走了,小偷賺了咨詢費。

這個編造的故事說明,只要心理咨詢師無條件接受,來訪者往往可以康復。

無條件接受並不意味著認同對方的觀點,而是完全接受對方的情緒,不做任何對錯判斷。當然,咨詢師的跟風能力也是大部分咨詢成功的關鍵。但是,沒有無條件地接受這個前提,咨詢師再聰明,也無法打開來訪者心中逐漸消逝的光芒。

如果把心理咨詢“無條件接納”嫁接到教育中,學習壹些簡單的咨詢技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會不會更輕松?“問題孩子”的改變能更容易嗎?

父母為孩子邁出壹小步,孩子邁出壹大步。當我們每天生活在抱怨和指責中,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或對立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完全可以考慮改變方法,走出“是非”的界限,去尋找另壹個世界。

咨詢師面對的來訪者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需要更多的學習和實踐;父母面對的孩子是確定的、獨特的,每天可以倒著、橫著研究,即使水平不高,也能看出更多的端倪。所以,邊界外的美好,也能在尋常百姓家綻放。

??愛、自由和規則是三胞胎。

“愛與自由”教育法得到了我國許多家庭的高度贊揚。但是,很多家長忽略了“規則”的建立。其實愛、自由、規則是三胞胎,養孩子必須同時兼顧。

說到規矩,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打、罵、懲、講道理”。其他人呢?包裏除了錢什麽都沒有!壹言以蔽之,這些方法是建立在“對與錯”的基礎上的,它們與“愛與自由”是不相容的。

那麽愛情和自由中的規則是什麽呢?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愛與自由”教育的發源地孫瑞雪幼兒園所實施的規則。

孫園有以下規則:

1,粗魯低俗行為不能;

?2.不能拿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主;

?3.妳從哪裏拿東西,又把它們放回哪裏?

?4.誰先拿到誰先用,後來者請稍候;

?5.不要打擾別人。

?6.為做錯的事道歉;並有權要求他人道歉。

7.學會拒絕別人,學會說“不”。

單看這些規則,和普通幼兒園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更具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但是,這些規則的實施過程卻大相徑庭。

幼兒園壹般采用“是非”教育方式。兩個孩子吵架,老師先搞清楚誰對誰錯。如果孩子錯了,老師會直接糾正,告訴他改正就行了。壹場教育結束了。只要孩子不反抗,過程相對簡單,容易操作。

但是,孫園實際做的是“放下是非”教育,過程會更復雜。

首先,老師要蹲下來看著孩子,把手搭在他們的肩膀上,引導兩個孩子用溫柔堅定的語氣(沒有責備的意思)講述故事和感受。孫園的老師對這些細節非常挑剔。有時候是為了讓孩子放松,有時候是為了給孩子勇氣。目的不是單純的澄清事實,而是讓孩子內心的委屈、痛苦、憤怒等情緒得到釋放,在老師認真聽講時感受到尊重和被接納,從中明白如何與人相處。違反規定,會有相應的處罰。最常做的就是道歉(孩子還小,有些處罰不合適),但今天老師和家長處理的孩子不多,即使道歉也是虛偽的,或者只是從理性的角度承認錯誤,沒有心腦合壹。

孫園的孩子,如果有壹方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產生了情緒,老師會單獨陪著,直到孩子恢復情緒。這個過程可能是孩子自動完成的,也可能是老師再次與他聯系,但總讓孩子覺得老師接納了他,只是情緒需要調整。

整個過程是完全包容的,老師只是起到了中間借勢的作用。

當然,規則教育也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規章制度本身就屬於理性的範疇。提倡“放下是非”的教育,就是把硬道理裝扮成壹種美好的、溫柔的、可愛的“感覺”,讓它悄悄地流進孩子的心裏,這種硬道理是被身體、心靈乃至心靈明確界定、容易排斥的。

另外,矯枉過正壹定要矯枉過正,尤其是作為壹個容易記憶和使用的流行語。如果想面面俱到,說明沒有重點。“放下是非”也是如此。

可見,愛與自由王國裏的規則,必須建立在放下“是非”的基礎上。

對“下等人”要有禮貌

可能有人覺得“放下是非”溝通太麻煩,講道理容易多了。

武誌紅在“獲得”心理學的課程中講了這樣壹個故事:

弟子問:“師父,有時候妳打人罵人;有時候妳對人很有禮貌。這裏面有什麽玄機嗎?”

大師說:“直接對待君子,打他或者罵他,真實地對待他;對待中產階級最具隱喻性,有分寸。他受不了打罵。用微笑和雙手合十來對待下等人。他脆弱,心胸狹窄,承受不了太多的指責和訓斥。他只配世俗禮儀!"

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如果說人的心理強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那麽這個故事就形象地解釋了教育需要拋開是非的原因。

壹個“君子”,自我穩定性好,心理能量強,能直接告訴他是非,指向問題。

但根據成長規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與年齡成正比,所以孩子在這方面自然不如大人。

當老板心情不好,罵員工的時候,大部分成年人都能忍受,但是小孩子幾乎很難忍受。和顏悅色的是好人,兇相畢露的是壞人。這是孩子認識人的普遍標準,所以他們很難成為“君子”。

尤其是那些在學習上讓父母極度焦慮的孩子,心理上幾乎無壹例外的“自卑”。它們是“易碎的”...他們承受不了太多的指責和斥責”。因此,壹旦壹個家庭有了壹個學校的嬰兒,許多人將陷入不同程度的“戰爭”。根據寶寶的性格和親子之間的能量比,戰爭的時間會有所不同。有些人壹上學就開始,有些人直到中學才開始。當然,還有壹些上了大學,父母也管不了。最後,他們在從小學習的壓力下開始了他們的解放生涯。華大混日子的人多了去了,順水漂也是壹程。

其實這些家庭無壹例外都是用“是非觀”的教育理念,直接指出孩子的問題,指責孩子不應該這樣做,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按照故事裏老和尚的說法,這是給上流社會的。

我們用給“上等人”的方法去給“下等人”,溝通受阻導致爆發是很自然的結果。

在我20多年的課外教學生涯中,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根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來決定的。

從厭倦讀書到能夠自覺面對和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與他們的交流是自下而上的。

剛開始我心理承受能力弱,就把他們當低人壹等哄他們開心,極力放大他們的閃光點,很多都是從來不被肯定的。

比如有的孩子學習不好但是語言能力很強。我會告訴他們,長大了當主持人真好。但是這個孩子平日裏“廢話”太多,這個特長經常被老師和家長指責,說他不好好學習就知道廢話。時間長了,孩子不自信,覺得自己哪裏都比不上同學,沒用。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學習畫畫被人詬病,壹提到畫畫就說不會。我會用壹些步驟讓他們畫兩三遍後自拍,讓他在心理上和技術上有所突破。然後慢慢把這個成功的經驗引導到學習中去。

孩子轉化的過程,也是心理承受能力從“劣等”逐漸提升到“中等”甚至“優等”的過程。

等我心理比較成熟的時候,我會直接和他們討論我的學習。但是第二階段,我還是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告訴他,說幾個問題,然後誇大壹些好的地方。與第壹階段相比,此時直接指出成分增加,成分減少。

等他們的心理再成長壹步,也就是到了君子的階段,就可以直接說我對他們的真實看法了。沒必要過分誇大他們的成績,因為此時他們的內心自我已經很強大了,不會有人因為別人說什麽而不安。刮風的時候我不動。雖然我做不好,但基本上已經接近了。

現在的孩子從小處於父母和老師的控制之下,面臨著高壓的學習環境,心理脆弱無處不在。面對“自卑者”脆弱的心理,理性的成年人應該如何選擇教育?顯然,“直指人心”“對他真實”的“是非”教育方式是不可行的;“微笑”、完全接受“放下是非”的教育方式,可以打開孩子的心靈之門,讓父母的引導跑進他們的內心。

?家不是壹個講道理的地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難不告訴孩子是非。“孩子不怪教父”。教書不就是告訴孩子人生的道理嗎?做人總是要講道理的。孩子不說話怎麽聽得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老祖宗的話不是空穴來風,實踐證明,很多對待孩子的原則和觀念,在孩子長大走向社會或者以後結婚另起爐竈的時候,都離不開出身家庭。

每壹個道理都要分對錯,所以我們會不斷的告訴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不認真是不對的;書寫正確,潦草的字跡說明妳的學習態度是錯誤的;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打架是不對的;快點做作業,磨磨蹭蹭是不對的...

作為父母,我繼承了上壹代的“是非”教育法,繼續用它來完成養育孩子的事業並沒有錯。但事實證明,講道理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孩子比父母更講道理,他們聚集了很多道理來對付父母的道理。父母把道理講了壹遍後,發現孩子身上很多問題依然存在甚至變得更糟,或者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不斷出現,難以應對,於是產生了深深的育兒焦慮。壹方面,他們堅定地堅持合理的教育方法,另壹方面,他們對缺乏更好的教育方法感到無助和無能為力。

其實家不是壹個講道理的地方。我們之前說過,只要是真理,就壹定有它對面的真理。夫妻,壹個來自喜歡把家裏收拾的井井有條的家庭,壹個來自隨便擺放的家庭,結婚的時候會有分歧。壹個說,房子怎麽會亂?應該是整齊的!另壹個說,反正東西總是要用的,為什麽要收起來?多累啊!妳覺得誰更合理?

就像兩個人之間的壹個9,從兩端看著對方。號碼是多少?壹個人看6,壹個人看9,絕對不可能統壹。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壹個數字,但在具體的事情上,往往會沈浸在自己的真理中,很難感知到對面真理的合理性。

關於育兒教育,父母講父母的道理,孩子自以為有自己的道理。於是,到了青春期,這些被真理淹沒的孩子開始反抗,成堆的真理準備扔向父母。這也是為什麽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現象在中國教育中特別突出的原因之壹。能量較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很容易被這些碰撞的真相所傷害,自殺、自殘、抑郁等問題也會順勢而為。

所以家應該是壹個情感的港灣,壹個用親情維系人的特別的地方,需要那種特別的真情實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只有這樣,家人才能在外面的風浪中航行回來休養生息,更好地旅行。

當然,家也需要真理的融入,但這個真理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是* * *願意發自內心澆灌的果實,是大家期待的氛圍,而不是某壹方的命令、壓力或者指責、抱怨。

世間萬物,陰陽重疊。

在新四型人格理論中,每壹種人格都是壹個“好”和壹個“壞”,缺壹不可。就像套餐壹樣,捆綁在壹起才有意義;也像筆的筆帽和筆身,沒有壹頭是不完整的。所以,如果有人跟我談現在孩子的優缺點,我會無所適從,找不到感覺。在我眼裏,只有孩子和別人比有長板和短板,大人也是。

不是嗎?如果壹個孩子非常情緒化,表現出比壹般孩子更多的樂於助人,那麽同時,他也可能經常越界,要麽是幫別人太多而委屈了自己,要麽是指責別人忘恩負義。

世間萬物相互依存,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輔相成,相互對立。

大家都喜歡風景,平日累了也喜歡離開城市去泡大自然。試想,妳更喜歡地面幹凈整潔,修剪整齊的樹木整齊劃壹的皇家園林自然景觀,還是樹葉沙沙作響,樹在風中飄動?我想很多人會覺得後者更有啟發性。因為前者經過了人為規則的修補和排列,沒有強烈的對比,自然的味道就會少壹些,而貼近自然的風景或者純粹的風景,往往能給我們換景的樂趣,能不斷在心中掀起漣漪,讓我們更加有趣。

但是,在這種自然景觀中,不僅要有美麗的花朵和茂盛的樹木,還要有許多樹下的枯草和花叢中的枯葉。正是這些皇家園林裏看不到的枯枝敗葉,構成了更加自然宜人的風景。沒有它們,就不會有更多純凈的自然風光。

《道德經》中有壹段話:“世人皆知,美即是美,惡即是自身;大家都知道好是好,其實並不好。有無相,難與難相得益彰,句子長短也壹樣,高低也壹樣,音聲也壹樣。”

(註:大家都知道,美是因為有醜。大家都知道善是善,因為有惡。所以,有與無相互轉化,難與易相互形成,長短相秀,高低互補,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就是永恒。)

世界上有很多原因,沒有壹個找不到它的對立面。

“壹本書讀壹百遍,妳就會明白它的意義”VS“好好學習,就不會求解答”。

?“無關緊要”VS“細節決定成敗”

“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兔子不吃窩邊草vs近水樓臺先得月。

古語有雲: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老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

老話說: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俗話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

壹個成熟的人可以在相對的真理之間自由穿梭,從每個真理的既定語境中感受意義。這就是“君子”。但是,孩子不行。他們出生的時候,腦子裏只有兩個端點:此岸和彼岸,然後在中間慢慢覺醒成長。這個時候,如果經常用極端的教育方法對待是非,那麽心靈很可能會紊亂分裂,很難發展成為社會人必備的中間地帶。

這裏的心智不是指智商,而是指情商,即與人或社會事務互動時的情緒狀態和處理能力。

我和我的孩子親密多年,我親眼見證了他們頑強燃燒的心燈,但我別無選擇,只能見證這些燈被外界的是非摧毀。所以,我真心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對與錯”界限之外的精彩與精彩,讓孩子有更多快樂成長的空間,讓父母少壹些痛苦無助的育兒經歷。

———————————————————

總結:

如果妳真的想實踐愛和自由,妳必須在中國的體育教育中獲勝。作為父母,首先要為孩子“放下是非”。

如果把心理咨詢中的“無條件接納”嫁接到教育中,學習壹些簡單的咨詢技巧,對家長和教育者來說會更容易,改變“問題孩子”也會更容易。

愛、自由、規則是三胞胎,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缺壹不可。只有“放下是非”的規則,才能配得上“愛與自由”。

面對“低人壹等”的脆弱心理,“直指人心”“對他真實”是行不通的;只有“微笑”,完全接納和“放下是非”,孩子才能敞開心扉,教育和引導才能滋潤心靈。

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是維系情感的港灣;家也需要合理的融入,但壹定要促進情感流動。

世界上的壹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用絕對的是非來解讀相對的事物,是很難從容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