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工作計劃和進度計劃

工作計劃和進度計劃

創新人才促進計劃實施方案壹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本實施方案。

壹、目標和任務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以下簡稱推進計劃)旨在培養和造就壹批世界級科學家、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工程師、優秀創新團隊和創業人才,建設壹批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加強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引領和帶動各類科技人才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到2020年,推進計劃的主要任務是:

1.建立壹個科學家工作室。為積極應對國際科技競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科研領域建立了100個科學家工作室,支持他們致力於探索性和原創性研究,努力培養世界壹流的科技大師和創新團隊。

2.培養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養和扶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使其成為引領相關行業和領域科技創新發展方向、組織完成重大科技任務的領軍人才。

3.支持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著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每年重點支持1000名運用自主知識產權或核心技術的優秀創業人才創新創業,培育壹批創新型企業家。

4.在關鍵領域建立創新團隊。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建設項目,在重點領域建設500個創新團隊,通過持續穩定的支持,確保更好地完成國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務,保持和提升我國在若幹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

5.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園區,建設300個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營造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政策環境,突破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難點,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人才培養政策制度“先行先試”的人才特區。

二、實施原則

1.堅持與科技和教育規劃相銜接。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強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與實施工作緊密結合。

2.堅持與重大任務相結合。強化高端引領,突出科技前沿、重點領域和戰略需求,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中培養、造就和集聚人才。

3.堅持制度創新。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人才發現、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環節,著力激發科技人才敬業務實的內在動力,建立有利於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創業的良好環境。

4.堅持統籌協調。加強項目、基地、人才緊密結合,統籌推進現有科技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加強部門協作和區域統籌,做好與部門和地方現有人才計劃的有效銜接,形成部門協調有效、地方實施有力、組織實施有序、資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堅持分類推進。按照“整體部署、分類推進、試點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則,根據不同任務的特點,確定具體實施辦法和工作步驟。對於探索性、難度較大的任務,先進行試點,逐步完善,積累經驗後全面開展。

三、選拔條件和方法

根據推進計劃各項任務的不同特點,結合現有工作基礎,按照以下條件和方式選擇支持對象。

1.科學家工作室。

科學家工作室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原則上,首席科學家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研究方向在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世界科技前沿領域;

取得國內外同行認可的突出成就,具有發展成為世界級科技大師的潛力;

能夠堅持全職研究;

堅持科學精神和高尚品德。

首席科學家由相關部門、地方或國內外權威專家推薦。科學家工作室應有具體的科研計劃、建設方案和部門(地方)支持措施,加強與國家相關人才計劃的銜接。科技部組織專家對首席科學家人選和工作室建設方案進行論證,會同有關部門或地方批準建設。

2.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原則上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在科技前沿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取得高水平創新成果,發展潛力巨大;

主持和承擔國家或地方重大科技項目的經驗;

表現出較強的領導能力和團隊組織能力;

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級以上學歷,年齡45歲以下。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由有關部門、省級科技行政部門、重點科研基地等定額推薦或知名專家特別推薦。科技部組織專家進行咨詢論證,公示無異議後批準支持。

3.技術創新與創業人才。

原則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科技型企業的主要創始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較強的創新創業精神;

企業成立不滿5年的;

企業擁有核心技術或自主知識產權;

企業具有良好的經營業績和成長性。

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由省級科技行政部門推薦,科技部組織專家咨詢論證,公示無異議後予以批準支持。

4.關鍵領域的創新團隊。

原則上,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科研工作符合國家和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長遠需求;

具有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工程和重大建設項目的經歷;

團隊創新業績突出,發展前景良好;

團隊組織結構合理,核心人員相對穩定;

團隊有明確的創新目標和科研計劃。

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由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工程、重大建設項目牽頭組織單位推薦,科技部組織專家咨詢論證,經公示無異議後予以批準支持。

5.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原則上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牽頭單位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園區;

牽頭單位應具有豐富的科技資源、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養基礎;

牽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開展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培養;

牽頭單位建立了科教資源向社會開放的機制;

在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中能起到很強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由部門和地方擇優推薦,科技部組織專家對基地建設方案進行論證,經推進計劃部際協調小組批準後建設。

四。支持措施

1.實施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強現有人才政策落實,結合實施《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關於加強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根據推進計劃各項任務的具體情況,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經費使用、考核評價、人員激勵等方面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它們首先被嘗試,然後逐漸改進。

2.加強人才、項目、基地的有機結合。在國家科技計劃實施和重點創新基地建設中,進壹步突出人才和團隊的培養。改革科技計劃管理方式,簡化項目立項程序,對完成項目任務後在推廣計劃入選對象中承擔科研項目的,優先給予滾動持續支持;未承擔科研項目的可獨立提出研究項目,符合國家科技計劃要求的按程序優先考慮。有條件的支持單位優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基地。

3.進壹步加大資金投入。統籌安排國家科技計劃等相關資金,調整投入結構,創新支持方式,加大對推廣計劃入選對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將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學家工作室等重點工作。加強專項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 .探索建立適應不同任務特點的具體支持措施。對科學家工作室采取“壹事壹議、按需支持”的方式,給予全額經費保障,不參與競爭申請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實行終身制,賦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權,建立國際同行評議制度。加強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養和支持,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實施期權、股權、企業年金等中長期激勵措施,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大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勵創新型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大膽探索、先行先試。

5.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入選推進計劃的單位、園區、地方和部門要整合各方資源,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及時總結推廣計劃實施過程中創造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加強對優秀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宣傳報道,為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動詞 (verb的縮寫)日程安排

推廣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

1.2011年,這是部署的啟動階段。發布推廣計劃實施方案,制定具體實施措施;開展科學家工作室建設試點,啟動各項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

2.2012至2015為全面實施階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關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的制定和完善。到“十二五”末,推進計劃任務完成壹半以上,開展中期評估。

3.2016到2020年是深化完善階段。到2020年,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建設人才培養基地等方面實現推進計劃的總體目標,帶動和引領各類創新型科技人才發展。

不及物動詞組織實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的指導下,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推進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協調機制。成立了由科技部牽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協參加的推進計劃實施部際協調小組,研究協商重大事項。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科技部。

2.建立專家咨詢機制。遴選壹批國內外科技、經濟、管理等領域的高水平專家作為推進計劃的專家,完善咨詢機制,充分發揮專家在推進計劃組織實施中的決策咨詢作用。

3.建立績效評價機制。根據推廣計劃實施進度和目標要求,實行定期報告制度和評估制度,參考國際通行做法,建立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估方法,加強對推廣計劃入選對象的跟蹤管理和評估,不斷改進實施工作,提高推廣計劃實施效果。

計劃項目實施計劃二

為推進我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設,推動我市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根據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65 438+04]1號),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和省氣象局《關於加快推進江西省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設的通知》(贛發改農經[2065 438+04]39號)等文件,按照《井岡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以下方案:

壹、總體目標

到2015年,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氣象預報體系和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建成比較完善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人才體系,氣象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氣象保障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氣象事業發展環境進壹步優化,全市整體氣象實力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二、任務

(1)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能力建設。

1.監控系統。全市將在鄉鎮建設5套6因子自動氣象站,10套單雨量站;夏萍國家站新自動站的建設:配置便攜式自動氣象站;建設兩套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處理平臺。

2.網絡通信系統。對茨坪、夏萍站地面氣象廣域網、局域網系統、應急通信系統、信息安全系統、歷史氣象資料安全管理和數字化平臺、信息業務軟件進行升級改造。

3.預測和風險評估系統。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和氣象災害風險調查系統建設;升級MICAPS預報系統和市級數值預報釋用系統。

4.預警信息發布和服務系統。建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管理平臺和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建設農村信息接收終端和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市級氣象服務發布系統等。

5.氣象設備支持系統。建設氣象儀器設備運行監測、維護、檢定、測試等裝備支撐體系。建設1套運行監控系統和計量檢定校準系統;搭建1套運維平臺。

6.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防治業務支撐基礎設施體系。營業值班室、電源、環境等。慈平和夏萍的兩個氣象站將根據山洪氣象防治要求進行升級。

7.綜合業務平臺。建立兩個綜合業務平臺。

(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

1.空中雲水資源跟蹤監測系統。為補充現有空中雲水資源監測系統的不足,配備了1激光雲儀。

2.作戰決策指揮系統。完善作戰指揮系統,配置信息傳輸和作戰指揮平臺設備;統壹開發集數據分析處理、作戰潛力識別與狀態預測、地面作戰指揮、作戰效果檢驗效益評估、信息管理於壹體的業務軟件系統。

3.地面操作系統。補充現有作業設備的不足,新增1套移動火箭作業系統和1套固定火箭作業系統;建設1標準化火箭作業點。

(3)建設雷電災害防禦能力。

雷電災害監測。建設1套雷電災害監測大氣電場儀器。

配備1套氣象災害調查設備。配備雷電災害調查和現場取證設備,包括攝像機、執法記錄儀、大型接地網接地阻抗測試儀、雷電災害調查專用設備、現場調查交通設備等。

(四)科技和人才支撐能力建設。

建設1個科普展館;建立1個社區校園氣象站。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的配套優惠政策,培育和支持創新團隊,鼓勵和支持員工提升學歷,建立遠程培訓教育示範點。加強人才培養,建立健全幹部交流制度。

(五)氣象災害應急能力建設。

1.加強氣象災害應急值守能力建設,建設1標準化應急值班室,配備必要的應急值守和信息傳輸設備(包括計算機、打印機、電話傳真機、掃描儀、通訊設備、輿情監測報警設備等。).

2.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設1氣象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應急信息發布平臺、輿情監測和無紙化辦公系統;加強宣傳能力建設,購置單反數碼相機、筆記本等編輯設備。

(六)防禦農業氣象災害的能力。

1.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市、鄉農業氣象、農作物產量、病蟲害氣象條件等服務系統,購置1套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專用數據庫和數據庫軟件。

2.生態農業氣象信息系統。建設城市和鄉鎮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系統,配備1套農業氣象信息專用數據庫軟件和服務器。

3.重大農業災害三維監測系統。完善市鄉農業災害地面監測系統,建設糧食主產區作物生態觀測點和土壤墑情觀測點,新增重大農業災害調查設備1套。

4.重大農業災害預警服務體系:完善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立可操作性強的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防禦適用技術。

5.重大農業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完善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建設1套高分辨率地理背景數據庫和1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平臺等。,並開展災前風險分析、災中跟蹤監測診斷、災後評估分析。

6.現代農業決策支持系統:配置1套ARCGIS決策服務系統,開發農業氣候區劃、氣候可行性論證、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現代農業氣象決策支持系統。

(七)車站業務運營基本保障能力建設。

完成井岡山市氣象局業務樓建設;規範觀測場地,完善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強臺站氣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三。建設資金安排

(1)統籌安排。

“十二五”氣象重點項目井岡山市總投資1479.57萬元。投資來源為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配套投資,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147.3萬元,省級配套投資123.09萬元,市級配套投資2098+08。本文由第壹公文網提供。本文由第壹公文網提供。具體項目資金安排依據現有項目內容和設備配置情況,由市財政核定,並根據項目實施進度,逐年逐步逐項予以安排。

1.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11.52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892.09萬元,省級11.521.00萬元,市級1.447萬元。

2.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47.26萬元。其中,市政配套投資47.26萬元。

3.雷電災害防禦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32.3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3.8萬元,省級配套投資8.5萬元。

4.科技和人才支撐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9.93萬元。其中,市政配套投入9.93萬元。

5 .氣象災害應急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2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萬元。

6.農業氣象災害服務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28.8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1.61.00元,市級配套投資71.09元。

7.車站運營基本支持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207.23萬元,全部由中央預算內投資。

(2)子項目安排。

1.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能力建設11.52萬元。投資標的主要包括:監測系統409.05萬元、預測與風險評估系統80萬元、預警信息發布與服務系統230.78萬元、信息網絡支撐系統85.83萬元、配套基礎設施建設319.34萬元、設備支撐系統19萬元、綜合業務平臺8萬元。

2.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47.26萬元。投資方向主要包括:空中雲水資源監測系統9萬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決策指揮系統11.27萬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26.99萬元。

3 .雷電災害防禦、農業氣象災害防禦、突發氣象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總投資6365438+萬元。主要投資方向:現場取證設備665,438+0.1.00萬元,雷電氣象災害調查取證設備2萬元。

4.科技和人才支撐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9.93萬元。主要投資方向:科普展覽館3.93萬元,校園氣象站6萬元。

5 .氣象災害應急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2萬元。主要投資方向:應急值班室標準化建設654.38+0萬元,應急信息發布平臺、輿情監測系統、無紙化辦公系統建設654.38+0萬元。

6.農業氣象災害服務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28.8萬元。主要投資方向: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系統7.6萬元、生態農業氣象信息系統4.5萬元、重大農業災害三維監測系統7.7萬元、重大農業災害預警服務系統654.38+0.2萬元、重大農業災害風險評估系統6.3萬元、重大農業災害預防技術654.38+0.5萬元。

7.車站業務運營基礎支撐能力建設207.23萬元。主要投資目標為:臺站觀測場地標準化改造65438+22.3萬元,臺站建設維護65438+60萬元,臺站水電路等設施改造30萬元,臺站文化基礎實際建設5萬元。

四。實施進度和時間表

(1)項目實施進度計劃。

2014起,分兩年實施。

2014 1-3市氣象局會同發改委、財政局完成了所有項目的分項實施方案,並上報政府審核。

2014年4月-2065 438+05、12年6月根據分項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和各單位的職責,認真組織實施施工任務。

(二)項目建設資金安排。

1.2010030500元(約占總投資的70%)安排在2004年。力爭中央預算內投資777.79萬元,省級72萬元,市級654.38+0.64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各類監測系統、預測預報系統、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網絡信息氣象服務系統、農業氣象災害服務能力。

2.2015年安排47651萬元(約占總投資的30%)。力爭中央預算內投資3695654.38+0.00元,省級安排51.90元,市級安排451.80元。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山洪災害氣象保障能力的各種評估體系、各種業務系統和運行效果檢驗體系,以及雷電災害防禦能力、農業氣象災害服務能力、氣象科普和人才支撐能力、現代農業氣象科技創新的田間效應等。

3.以上兩年的建設項目及資金安排見《吉安市氣象“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投資計劃明細表》。

動詞 (verb的縮寫)施工任務分工

“十二五”規劃項目的實施要按照職責分工進行。在市政府的統壹領導下,各單位要共同努力,推動實施。市政府牽頭實施項目;發展改革部門負責規劃項目審核;財政部門負責項目建設內容,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自2014起分兩年全面實施;氣象部門要根據省、市氣象局的要求,加快相關項目進度,優先安排和啟動項目建設。

不及物動詞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為加強項目建設的領導和管理,全市成立了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領導小組,具體成員如下: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氣象局,由張同誌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確保項目建設順利實施。

(2)強化經費保障。

市財政應加強統籌和集約,多渠道落實重點項目建設資金,加強監督管理,提高投資效益,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3)加強項目管理。

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建立並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驗收制,科學組織施工,嚴把質量關,確保工程規範推進。要完善項目建設管理責任制,加強對項目驗收、檢查、審計和資金使用的監督,確保項目建設質量、項目投資和項目進度符合要求。本文由第壹公文網提供。氣象局要在確保工程建設如期完成的同時,充分利用建設項目在氣象災害防禦中的作用,在建設的同時發揮建設項目的效益,全面提高全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