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秦軍的力量源泉在哪裏?

秦軍的力量源泉在哪裏?

公元前771年,來自西方的遊牧部落攻占都城濠江,周朝被迫遷都。周天子東移,養馬的秦人派兵護送。為了感激秦人的忠誠,周把秦人的首領封為諸侯。秦人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然而,新建立的秦人面臨著極其困難的局面。當時西北高原以遊牧部落為主,這些馬背上的人異常兇猛。他們經常襲擊和屠殺秦人。據史書記載,秦人幾代君王都戰死沙場,新生的秦軍更是血流成河。然而,這支頑強的軍隊在逆境中開始成長。經過200多年的浴血奮戰,秦軍徹底征服了蠻荒遊牧民族,統壹了西北高原。

公元前356年,壹個叫商鞅的人開始在秦國進行改革。商鞅變法後,秦軍開始迅速向東推進。

魏是戰國時期的第壹個霸主。據史書記載,魏軍以重甲堅韌著稱。然而,公元前293年,以24萬元斬首魏軍,魏國衰落。

楚國壹直是南方大國,實力雄厚,楚人制造的青銅劍直到今天都很有名。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占了經營了數百年的楚國都城郢,楚國從此壹蹶不振。

趙位於北方。由於長期與遊牧民族對抗,趙國人民性情兇悍,非常善戰。然而,在公元前260年,秦軍在昌平消滅了總共45萬趙國精英。趙受了重傷。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軍這個強國通過連年戰爭消耗了東方列強的軍事力量。在130年裏,秦軍消滅了6個國家的160多萬軍隊。到公元前230年,沒有對手能與秦軍抗衡,秦王贏得了政權,發動了大規模的統壹戰爭。

十年統壹戰爭期間,六國軍隊總傷亡人數超過200萬。這是壹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公元前221年,最後壹個齊國不戰而降,秦軍挺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臨淄。至此,戰國結束,秦帝國誕生。

這支幾乎戰無不勝的秦軍是壹支什麽樣的軍隊?

秦帝國建立100年後,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誕生了。他的經典之作《史記》記載了數百年來秦軍發動的戰爭,但司馬遷很少提及戰爭的詳細過程和細節。壹場涉及數十萬軍隊、持續數月的戰爭,往往只是幾十個字,甚至幾個字。司馬遷似乎並不關註秦軍使用什麽武器,如何裝備,如何攻擊對手。

長平之戰是《史記》中唯壹詳細記載的戰役。公元前260年,秦軍和他最強大的對手趙軍在昌平進行了決定性的戰鬥,這場戰爭持續了兩年。司馬遷寫道,在雙方僵持不下,久攻不下的時候,派出兩萬五千人的“奇兵”,將趙國軍隊壹分為二。對於這支奇襲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司馬遷沒有多做解釋。

趁趙失散之際,派騎兵5000人切斷趙的糧道。秦國的騎兵是什麽?

在紮營之後,他立刻派了壹支輕兵去攻打趙。這個莫名其妙的“輕兵”應該有著超乎尋常的攻擊力。這個“光”字怎麽解釋?

1974年,幹旱襲擊陜西省臨潼縣西陽村。焦慮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拯救他們枯萎的莊稼。幾個村民把打井的地點選在了壹片石榴林中。三月的壹個傍晚,我沒有看到井水,卻從地下五六米處挖出了壹個栩栩如生的泥頭。陶俑被發現的消息很快傳開,考古學家代替了當地的農民。就是在這個打井的地方,開始了專業的挖掘。

小小的井口被挖成了壹個巨大的坑,但栩栩如生的陶俑依然出現在土層中。在現場的考古學家袁和他的同事們斷定這是壹個古代墓葬坑,但誰也沒想到,他們幾十天的發掘只是冰山壹角。

最終探測結果顯示,這是壹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葬坑。它的面積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從65438年到0974年,20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始於幾個農民挖井。

埋葬坑裏的這些武士雕像原本是直立的。顯然,他們遭受了嚴重的破壞。1974年,呈現在考古學家面前的是壹具坍塌的屍體。在這個巨大的兵馬俑坑中,到處都是破碎的頭顱和斷臂。在整個考古史上,從未發現過如此多的陶俑。

殘破的兵馬俑開始被精心修復,開始恢復原貌。壹個,兩個,三個,壹個泥人又站了起來。他們和真人壹樣大。他們都是士兵的裝束,穿著盔甲和長袍,整齊地排列成壹支軍隊,站在墻之間。

葬坑中仍有數百匹戰馬筆直站立,它們嘶鳴的狀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雷鳴般的戰場。在戰馬的邊緣,古代戰車的痕跡清晰可辨。木質戰車已經完全腐爛,但車體輪廓還保留著。

數十輛戰車,數百匹戰馬,數千名士兵,作為壹支完整的地下軍隊,在70年代站在考古學家面前。史書上沒有關於這個坑存在的記載,也沒有傳說透露出壹點端倪。他們是誰的軍隊,這個埋葬坑的主人是誰?關中平原是秦漢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馬俑坑西邊的地平線上,妳可以看到壹個巨大的土堆,這是秦始皇的墳墓,秦帝國的創始人。

如此壯觀的葬坑,似乎只有氣度非凡的始皇帝才能做到。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需要更直接的證據來推斷是否最終成立。挖掘工作正在進行,考古學家從土壤中發現了大量青銅武器。仔細清洗後,武器表面出現了壹些字。

這支矛上刻的字與今天的漢字非常相似,讀作“廟工”據史料記載,廟工是秦始皇建立的負責武器生產的國家機構。關於這壹點,專家們找到了更確鑿的證據。葛右邊的文字是:“五年呂不韋造。”呂不韋是秦始皇的宰相,他的職責之壹是負責秦國的武器生產。

武器上的這些日期標明了它們的確切生產日期。毫無疑問,這些武器是秦始皇時期鑄造的,秦始皇死後作為陪葬品埋在地下。站在袁和他的同事們面前的,竟然是那支籠罩在歷史迷霧中,消失了兩千多年的無敵大軍。突然,司馬遷作品中秦軍模糊的形象變得具體而清晰,兵馬俑的震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1975年,全世界聚焦秦始皇兵馬俑。許多媒體把發現兵馬俑的消息放在頭版。國家元首和政治家們紛紛來到陜西,見證古代中國軍隊的面貌。無壹例外,他們每個人都深感震驚。

這些士兵不僅長得很像,而且他們的服裝也明顯不同。壹些士兵戴著帽子,而另壹些士兵只是梳著發髻。這種差異意味著什麽?這些戴板帽的人好像是軍官,但他們屬於什麽軍銜?在2000年之前,秦軍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嗎?

觀察整個坑,六千士兵秩序井然。它們的排列是隨機的還是有什麽意義?這些陶俑能揭示中國古代神秘的陣法和戰術嗎?壹連串的問題都沒有答案。

在第壹個雕像坑之後,考古學家發現了壹個巨大的埋葬坑,它仍然覆蓋著厚厚的黃土。研究人員制作了由數千張照片拼湊而成的俯視圖。通過計算機模擬,我們可以看到壯觀的地下景象。

坑的東北角是弓弩手。弩是古代戰場上最精確的武器。長平之戰,趙統帥被秦弓弩手殺死。

在兵馬俑坑中,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由於坑內沒有發現弓,考古學家認為這些青銅箭都配有弩。

戰國時期,箭的種類很多,這些箭上的倒刺和血槽讓人有殺氣。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箭頭幾乎是三角形的。為什麽秦軍選擇了這個三角形的箭頭?

三角形箭頭有三個鋒利的棱角。在擊中目標的壹瞬間,刀刃的鋒利處會形成切割力,箭可以穿透裝甲,直達人體。

有翼箭有著兇猛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到風的影響,使箭偏離目標。

秦軍的三角箭取消了翼面,應該會讓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們對這些箭頭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當測試數據最終被放到桌面上時,研究人員真的覺得不可思議。

測試結果表明,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是壹個近乎完美的流線型箭。

這個箭頭的輪廓幾乎和子彈的形狀壹樣。子彈的形狀是為了減少飛行時的空氣阻力。我們有理由推測秦人設計這種三角箭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

秦人靠經驗接近現代空氣動力學規律。這種古老的箭是早期飛機的模型,它和今天的子彈是壹脈相承的。秦弩,連同其弩,可能是當時技術最先進的武器,這大大提高了秦軍的攻擊力。

坑的南面是壹個獨立的戰車單位,是壹個未知的單位。長平戰場上秦軍神秘的輕裝士兵會是這些戰車嗎?

戰車後面跟著騎兵,騎兵四人壹組,排列整齊。這是司馬遷筆下搶走趙軍糧道的秦軍騎兵嗎?

這些士兵的行動表明他們緊握武器。由於年代久遠,武器的木質部分已經腐爛,但金屬部分至今保存完好。兵馬俑坑出土了4萬多件青銅兵器。

按常理來說,鐵制武器的殺傷力遠遠大於青銅武器。落後的青銅武器怎麽能讓秦軍立於不敗之地?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軍曾經在這個山谷中投入了大約60萬軍隊。昌平距離秦國首都鹹陽近500公裏。2000多年前,秦國壹支60萬大軍,遠在他鄉,連續征戰兩年!這是壹個讓當今軍事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以當時的條件,秦軍的後勤供應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48年冬,淮海戰役爆發,這是解放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壹次戰役。在廣闊的戰場上,緊跟在人民解放軍後面的是由農民組成的車隊,他們用自己的汽車和牛源源不斷地向前線運送糧食和彈藥。在整個戰役中,解放軍投入了60萬兵力,大致相當於秦軍在長平戰役中的兵力。然而,在60萬解放軍的背後,還有543萬農民為他們提供後勤保障。平均9個農民供壹個兵!2000多年前,秦國總人口只有500萬。60萬秦軍的後勤保障是怎麽實現的?

在鐵制農具和剛剛開始使用的年代,秦國是用什麽支撐這支60萬大軍連年征戰的?對於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來說,糧草和武器裝備的消耗是驚人的。秦國的國力如何支撐如此巨大的消耗?

秦軍的力量源泉在哪裏?它靠什麽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所有這些問題,司馬遷在《史記》中都沒有提供答案,這也給後人留下了壹個永久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