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三角毛巾三角毛巾-制造商歷史

三角毛巾三角毛巾-制造商歷史

“三友”廠房內的設備

中國最早的毛巾廠——上海三友實業俱樂部毛巾廠,由陳、沈九成、沈其庸(有資料顯示也是沈九成、陳、方誌達)於1912年創辦,生產的三角牌毛巾很快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家機器生產規模較大的紡織廠。“三友實業是從小作坊發展起來的,創業很難。”住在楊樹浦路上的陳麗芳老人和他的哥哥陳立平(已去世)都是三友實業有限公司的老工人,“我哥哥上世紀30年代初在三友工作,我從65438進廠到0946。我們早期的工人大多是陳的老鄉,有的是從寧波帶過來的,有的是從上海招過來的。”現年84歲的陳麗芳說。

1917,三友實業有限公司在楊樹浦印相港購買了30畝土地,計劃建設大型毛巾廠,與日企東華毛巾廠競爭。董事會討論後,將毛巾命名為“三角”牌,圖案由壹個圓圈和壹個內三角組成,寓意三人同甘共苦。“三角”牌商標也在北京農商部註冊。整個毛巾廠投資65438+萬元。1919年毛巾廠在川沙設廠,新增木機100多臺。

“三友”創始人陳

三友的掌門人陳聘請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鄭祖廉為首任廠長。他們將原紗的漂白改為熟紗的漂白,使毛巾的吸水性、手感、白度、紗線脫脂都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這在當時是漂染工藝的創新。接著,三友社繼續開展毛巾花式的研究。他們改進了已生產多年的紅藍檔毛巾,用鮮紅色染料在白色素布上印上“早安”字樣,還免費為大客戶印制字號。後來三友實業公司研究生產出新穎獨特的多片編織平裝浴巾。

潘說:“這三招大大提高了國產毛巾的質量...三角毛巾深受用戶青睞,甚至出口東南亞。”打破了日本企業對中國毛巾市場的壟斷,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再銷往國外市場。

三角牌毛巾暢銷全國,這讓日系鐵錨牌毛巾生意日漸衰落不甘失敗,日系商人利用廉價政策再次爭奪市場,並帶來了200臺單毛巾熨鬥。雪瑞和毛巾廠在華德路高朗橋至蘭州路之間,用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鐵錨毛巾。

三友實業有限公司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在崇尚國貨、抵制日貨的高潮中,“愛用國貨”深入人心。不到三年,日本公司瑞和毛巾廠因銷量有限被迫倒閉,日本品牌鐵錨毛巾於1923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不久,三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買下杭州統壹中紗廠和丁鑫織布廠,改為三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在美國費城1926世博會上,三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榮獲“第三屆金獎(紡織類)”。

三角毛巾盒

“九壹八事變”後,三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總廠的工人成立了抗日救亡協會,組織了三友抗日義勇軍,有400多人參加。陳親自擔任組長,隊員們自費制作軍裝,每天上班前練習。誌願軍還在工廠門口的高墻上貼了壹張巨幅海報,標題是“我們壹定要收復東三省”,描繪了壹個誌願軍戰士拿著長槍瞄準日本兵。

“三友社毛巾廠就在日本東華毛巾公司隔壁。工廠裏有壹個日本海軍陸戰隊,還有壹個望風的。日本人每天都能看到三友社毛巾廠的動作,恨之入骨。從此,三友社毛巾廠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陳麗芳說。據史料記載,1932 18年10月18日下午,谷崎啟生等5名日本僧人打著“修行”的幌子,在馬嶼山路(今雙陽路)三友工業社毛巾廠門前敲鼓敲鐘,並向廠內投擲石塊。他的行為引起了廠裏誌願者的註意,誌願者們也跟著他。天齊啟生等人逃跑,逃到趙家附近時,被工人攔截盤問。

此時,日本特務頭子田中隆吉和女特務川島芳子事先雇傭的打手偽裝成工人混入誌願軍,用石塊猛擊日本僧侶,造成壹死兩傷,並嫁禍三友工業社工。這就是轟動壹時的“日本和尚事件”。

第三天淩晨,日本憲兵隊長重俊千春率領的日本浪人團體“日本青年同性戀協會”60余人,襲擊三友工業公司,放火焚燒6家工廠,損壞24臺織布機,打死工信部逮捕的1人,打傷2人。

戰後,田中隆誌在供詞中稱,他知道三友實業公司“很* * *有生產力,是抗日活動的基地”,於是讓他的“親信女人”川島芳子“巧用這家公司的名義,殺了日蓮宗的施舍僧”,借機“搞點名堂”。

10月28日晚1932 11: 30,日軍發動戰爭,次日占領三友實業有限公司。“日本和尚事件”成為“1.28”事件的直接導火索。

被燒毀的“三友”廠房

不久,淞滬爆發甲午戰爭,三友實業總公司總廠被日軍炮火摧毀,設備全毀,損失極其慘重。1932年6月,三友實業有限公司被迫停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2年杭州淪陷,工廠被日軍占領。日本人請陳當杭州的維護總裁,但他拒絕接受。他躲在郊區的楊美玲山洞裏,潛回上海。1938年,日方專門派人到上海,向三友工業社提出“* * *救* * *榮”的合作條件,陳斷然拒絕。當時,上海的《申報》等報紙爭相刊登陳的愛國行為。

為了維持三友實業公司員工的生活,陳在租界內制售中藥,並代理其他工廠銷售棉布。並沒有持續多久。1941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占租界,實行經濟統治,陳只好住在家裏。

"那是陳和三友工業社員工最困難的時候."老工人回憶說,但陳總是緊密團結身邊的工人,暗中支持和幫助壹些工人參軍抗日,或支持工人積極分子從事地下抗日活動。

抗戰勝利後,三友實業有限公司恢復生產。因為三角牌毛巾是愛國抗日品牌,質量好,所以三角牌毛巾很快暢銷全國各地,在東南亞也享有很好的聲譽。

1950年8月,愛國實業家陳在上海新昌路金春裏職工宿舍走完了坎坷的壹生,享年66歲。

三友實業有限公司於1954實行公私合營,更名為上海三友實業有限公司工廠。1962年改為專業毛巾廠,壹直生產制造毛巾。

“三友”門市部

陳,又名陳曼雲,1885年9月出生於浙江慈溪壹個小商人家庭。我的父親,陳,常年在賈四方四處遊歷。

當陳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在家鄉的壹所私立學校上學。15歲時,隨父去上海謀生。他先在郊區三陽臺雜貨店當學徒,後調到虹口嘉興路上的幹馨香煙紙店當學徒。小男孩陳,兢兢業業,肯動腦筋,贏得了店主的尊重,完成學業後離開店當服務員。

辛亥革命前夕,“實業救國”思潮風起雲湧,關心國事的陳受其影響,萌發了實業救國的思想。經過長期的仔細觀察,陳終於找到了壹條創業之路。當時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洋貨是唯壹的日用產品。1910年,外國蠟燭進口達到壹百萬關元(壹關元等於1.114銀元),外國蠟燭取代了中國老式的油燈和土蠟燭。陳發現洋蠟燭的燭芯已由日中通洋行獨家經銷。要價雖高,但供不應求。在煙紙店工作多年的陳認為,可以從這個成本輕、制作工藝簡單的項目入手,踏上立業之旅。

1912年4月,他找了兩個合夥人,壹個是同鄉沈九成,在上海高裕興香燭店當學徒,另壹個是沈啟勇,是陳的親戚,當時也在幹新祥煙紙店打工。他們三人花光所有的錢集資450元,在四川北路恒邦橋南石清路鼎興裏租了五間小屋,買了10手動燭芯車,開始制造洋燭芯。小作坊被命名為“三友實業社”,意為“三友合作,實業救國”。

開廠壹年後,沈啟勇跳槽,股權分置解體。不久陳同鄉陳履福出資2100元,資增至2400元,廠名加“明治”二字。產品壹出,“三友”的燈芯以低價高質的優勢迅速打開市場。

到1915,“三友”的生產規模逐漸擴大。今年年底,“三友”改組為三友實業有限公司,資金3萬元,在橫浜橋南建起了三層廠房,工人100多人。“三友”首次亮相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