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泉州和北京有哪些相同的文化印記?

泉州和北京有哪些相同的文化印記?

前段時間,泉州22處文化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算上他們,泉州的很多遺產地在北京也能找到相應的遺跡,這也為兩地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兩個城市都用植物做別名。

凱爾·波洛曾在遊記中稱泉州為“刺桐城”。他是這樣描述這座城市的:“刺桐市沿海有壹個港口,船只如織,載著各種貨物,駛向南方各省各地販賣……”

泉州種植刺桐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當時的泉州刺史劉從孝在修築泉州城墻的同時,在全城各處種植刺桐。花期,會開滿鮮艷如火的花。這就是凱爾波羅後來看到的刺桐遍地的景象,泉州也從此有了“刺桐城”的美譽。

泉州的發展始於唐代,宋代在此設立貿易署後,極大地刺激了當地對外貿易的發展。到了南宋時期,很多宋朝的皇族都遷到這裏,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此時的泉州已經從壹個小鎮發展成為壹個有著外國羅城的大城市。因為外來的羅城方向不是很有規律,當地人感覺像鯉魚的頭,所以泉州也有“鯉城”的別稱。

巧合的是,當時北京也被稱為“季承”,這與北方盛產的壹種叫做“薊草”的植物有關。薊草可能大家聽起來很陌生,但是說到“紫錐菊”,估計很多人都吃過。今天,這種野菜仍被北方許多人用來做餡。北魏李道元《水經註》記載:“昔堯封於,今城西北隅有薊山,因山亦以城名。”回想當年,這薊山可能長滿了刺菜,所以叫“薊”吧?

兩座開元寺盛唐往事

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在開元年間頒布詔書,要求各州“以郭為形奪廟,改開元為額”,即要求各州選擇城中最好、最大的寺廟,改開元寺或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由此而來。原名蓮花道場,建於唐玄宗二年(686年),在唐玄宗聖旨下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為開元寺。關於開元寺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泉州開元寺供圖新華社/TAKEFOTO

之所以說孫悟空的老家是泉州,是因為泉州開元寺塔西塔四樓東北墻上有壹尊名為孫行者的浮雕。四樓西北墻上,孫行者的“對門”是壹尊名為“東海火龍王子”的雕像。當地人認為這是跟隨唐僧西天取經的白。在左上角,還有壹個小馬的雕像,也就是“龍馬”的雕像。悟空的師父就“住”在不遠處。在西樓的南面有壹座唐玄奘的雕像,南朝皇帝梁武帝的雕像就在他的對面。

因為唐玄宗的聖旨,北京也留下了這樣壹座開元寺。當時的京名為幽州,幽州的開元寺已無蹤跡可尋,但幽州周邊的周順(今順義縣)開元寺有幸保存至今。北京唯壹的“開元寺”位於順義老城區的東北部,順義當地人俗稱“東大寺”。明清時曾名龍興寺,順義八景之壹的龍泉煙寺即指此。龍泉指的是寺門口壹口泉水甘甜的井,而煙樹則從側面表現了這裏香火的旺盛。經過1000多年的變遷,民國時期的開元寺破敗不堪,幾乎淹沒在民居建築中。近年來,文物部門對開元寺進行了壹次大修,使這壹古跡得到了保護。

順義開元寺

今天,這兩座開元寺,壹座在南,壹座在北,向人們講述著盛唐的往事。

天後宮的不同命運

媽祖,又名天妃,是東南沿海人民,尤其是漁民的重要信仰之壹。泉州天後宮是閩南比較大的壹個。明代七下西洋的鄭和曾多次來到這裏祈求航行安全,可見其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泉州天後宮

對媽祖的信仰源於人們對海上航行安全的祈願,水運在元代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大都城需要來自南方的穩定食物供應,以確保近百萬人的基本生活。當時南方的船只要走海路到天津,再走運河到大都城。這次穿越東海、黃海、渤海的漫長航行,當時人們認為要靠天妃的保佑才能保證壹路平安。所以天後宮出現在北方的天津和大都城附近。

《夕陽舊聞》考辨引自吳《湘胡同集》記載“朝陽關以南沿河有宮”,指朝陽門翁城,《瓊臺會議稿》也記載了寺碑中的壹段話:“京師老寺,在京師東南角大同橋以西。景泰信威,道士邱然元助南京,請入宮。但規尚舊,佛稱宮名。而成化庚子,源於籌材之工,擴而復之,謂之神宮。”

根據這段話,景泰年間天妃寺的住持邱然元要求將天妃寺升級為天妃宮。得到批準後,為了使寺廟的規模與“宮殿”相匹配,他自己籌集資金,擴大了天妃宮的規模。這座天妃宮壹直保存到《故宮舊聞考證》壹書出版。當時的地名是大喬西北河畔,天妃廟碑也保留在原地。然而,後來這座寺廟消失了。

好在東四附近的胡同裏,還有清代修建的天後宮。這座天後宮雖然不是為了保護漕運安全而建(乾隆為平息臺灣省叛亂而建),但至少在北京留下了壹點媽祖文化的印記。

泉州文賦廟和和順天府文廟

泉州文廟見證了泉州文脈的繁榮。它建於唐代,在宋太平興國時期(976-981)遷至此地。它的布局是“左學右廟”,即整個建築分為兩部分,西邊是供奉孔子的孔廟,東邊是當地最高的大學——泉州付雪。其中,文廟大成殿的檔次非常高,是雙檐宮闕之首,在福建極為罕見。

泉州福文廟新華社/TAKEFOTO供圖

北京也有這樣壹座孔廟,不是今天人們熟悉的孔廟、國子監,而是深藏在東城區付雪胡同的順天付雪。直到今天,它仍然發揮著教育作用,並被用作東城區付雪胡同的壹所小學。

今天的付雪胡同小學大體分為兩部分,大致可以概括為“左校右寺”,與全州文賦寺、付雪布局相同。

順天府孔凡剛供圖

順天付雪創建於洪武元年(1368)。那壹年,有民間傳說這裏曾經是元代的壹座寺廟。徐達率領的明軍入侵大都後,寺院住持為了保住寺院財產,在正殿供奉了壹尊孔子的聖像。結果寺廟財產保住了,但從此真的被當成了儒家的場所。付雪初建時,名為大興郡學,因為當時北京成為北平郡,原大都城的國子監和孔廟降級為北平付雪和孔廟。後來,明太祖成祖登基後,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夫子廟和元代國子監恢復了原來的位置,大興縣學也改為順天府學。永樂九年(1411),在官學中修建明倫堂,提高了地位和作用。永樂十二年(1414)修建大成殿,使這座廟學建築群更加宏偉。

順天付雪東南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成殿,分為大殿和賞殿兩部分。相傳文天祥被俘後曾被囚禁於此。正是因為文天祥的忠心,祠堂所在的街區也被稱為“交中坊”,胡同東口也有壹座“交中坊”的牌坊。後來,胡同西口也豎起了牌樓。根據順天府教育的功能,這座牌樓被命名為“育賢坊”。兩座牌樓的功能和成賢街的四座牌樓非常相似,可惜沒有保留下來。

洛陽橋和盧溝橋結果相同

泉州洛陽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壹。始建於宋五年(1053),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洛陽橋的名字與魏晉時期南遷的漢族有密切關系。當時,由於東晉和南渡的人們覺得泉州周圍的景色和洛陽很像,出於思鄉之情,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洛陽河”,以後在這條河上修建的橋也叫洛陽橋。

泉州洛陽橋供圖新華社/TAKEFOTO

最初建造的洛陽橋是壹座浮橋。由於結構薄弱,經常被大風大浪沖走。這座跨江跨海的大型石橋,是由泉州知府蔡襄在祐年間修建的,壹直沿用至今。之所以能繼續用這麽久,主要原因是橋體設計得非常合理。洛陽橋上有非常特殊的引水設施,形狀像弓,可以減少河水對橋的沖擊。

無獨有偶,北京的盧溝橋也有類似的設計。在盧溝橋北側的橋墩處,有許多名為“龍劍”的防護墩,數百年來壹直默默守護著這座橋。永定河曾被稱為“無定河”。它時不時會發幾次洪水,尤其是冰淩洪水。每到冬去春來,冰塊會隨著永定河順流而下,沖擊大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在修建盧溝橋時,先將橋墩設置成弓形,與洛陽橋壹模壹樣。而泉州地處南方,很難遇到淩汛的情況。所以在設計盧溝橋的時候,每個橋墩的臨水面都安裝了三角鐵柱。當冰來臨時,這些被稱為“龍劍”的三角形鐵柱將冰塊切碎,以確保橋梁完好無損。這些精美的設計和盧溝橋本身豐富的歷史積澱,使其成為中國四大名橋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