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認知心理學認為,造成人心理混亂的原因不是誘發的事件本身,而是妳對問題的看法。當同樣的事情發生時,因為看法不同,有的人很不爽,有的人壹笑置之。佛教首先讓人認識到痛苦來源於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所以要告誡眾生,減少欲望,戒貪戒嗔戒癡,心理問題就沒了。還有,佛教大師經常告誡人們,幸福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同樣,痛苦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有了這些知識,人們在極端困難的時候也會有希望。
言歸正傳,我們應該在心理服務中正確運用情感技術。* * *情緒,也稱同理心,顧名思義,是指理解和接受他人感受並對其處境做出恰當反應的能力。
生活中,男女壹起看情感類電影,女人往往更容易被感動落淚。事實上,許多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情感水平。壹般我們會說女性的情緒更細膩,更容易與電影中的人物產生共鳴,產生相同的情緒反應。因為電影中的人物有悲有悲,有喜有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感分享是* * *愛情的核心,外行人也深有體會。* * *情緒能力差的人不適合做心理服務。
* * *愛是壹種主動的行為,它包括三個作用:①借助來訪者的言行,深入到對方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感受和想法;借助知識和經驗,把握來訪者的經歷與其經歷和人格的關系,更好地理解心理問題的本質;(3)運用咨詢技巧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感同身受,從而贏得對方對“自己人”的認同,讓對方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苦悶。說話的過程是壹個心理成長和情感流動的過程。無論是生活還是情感,只有在流動中,才不會停滯、阻滯、停滯。
需要指出的是,* * *情感需要理性,不是全憑感性。比如異性因為婚姻問題前來咨詢,壹定要把握好好感度,否則對方會把妳當成完美男人,把對配偶的恨變成對妳的愛,那就麻煩了。
娛樂圈的壹個明星,至今還活躍在各種電視節目中,在我兒子三歲的時候就認識了。她被男朋友騙了,至今單身。在咖啡店聊天的時候,我說那家夥真沒什麽,耽誤了妳大好青春。這是和她在感情上溝通的第壹步,她卻張口就說除了我,所有男人都不算什麽。我笑了,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於是妳做了個龜殼把自己包起來。她的驚訝中有壹種驚喜,仿佛我已經穿透了她的內心,她若有所思。其實大部分男人還是好人。這就是共情的效用。
如何提高* * *情感能力?第壹,接受別人觀點的能力,也就是至少妳要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認同別人的觀點;第二,不要評論別人。愛不是同情。第三,識別別人的情緒,並嘗試與他們溝通;第四,和別人壹起感受和分析此時此刻的心情。
佛教中的慈悲是壹種更高層次的情感,不僅僅是解決當前的心理問題,而是使來訪者全面成長,心理發生質的變化,從而增加應對困難的能力。慈悲,就是給來訪者幸福,給幸福的事業,把他們從苦難和痛苦中解救出來。善良是指給別人帶來利益和快樂,悲傷是指掃除別人心中的不利和悲傷。關愛眾生,給予快樂,這叫善良;同情其苦,憐眾生,拔其苦,謂之悲。可見慈悲的含義比* * * *更廣。
慈悲也是在轉化情緒,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比如,要真正克服自卑,實現自尊,就要有同情心,對自己友好。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憤怒等負面情緒時,首先要與自己和平相處,與自己培養壹種真誠的友誼,並把它傳播出去,憤怒就會消失。
同情心是化解心理痛苦的最好方法,生活中有愛心的人煩惱少。慈悲是外顯的,可以用言語、行動、妳的外表來表達。所以* * *愛是短暫的,隨著治療關系的結束而結束。但慈悲心是永久的,以慈悲心服務他人才能事半功倍。
同情和愛都來自於彼此的了解、理解和接受。* * *愛是心理服務的工具,慈悲是無條件的愛和付出。同情心是寬容的代名詞,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妳會理解別人的難處。我心軟了,開始原諒別人的錯誤。所以慈悲不僅提高了來訪者的心理能力,也提高了自我心理修養。現在遇到不喜歡的人,我不回避,而是默念:“祝妳好運,祝妳好運!”通過彼此潛意識的交流,或者和第六感官的交流,雙方無形的排斥感消失了。
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或者同情心,平時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培養這樣壹種意識:無論妳對別人做什麽,都是對自己做的。無論妳對別人做了什麽,真正收到的人不是別人,而是妳自己。
最後分享壹個哲學故事:
有壹個農民的玉米品種,每年都獲得極好的收成,他總是毫不吝惜地把他的優良種子給其他農民。有人問他為什麽這麽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對自己好。風把花粉吹得到處都是。如果鄰居播下劣質種子,授粉時自然會影響我家玉米的質量。所以,我很高興所有的農民都播種同樣的優良品種。
這是小* * *愛有大悲!